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作者: 冯伟杰魏磊
  • 学科: 经济管理 > 国际贸易
  • 创建时间:2010-02-12
  • 出处:《对外经贸实务》 10年第2期
  • 机构:从2000年11月,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到2009年8月15日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拥有19亿人口和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中国和东盟建立自贸区为双方带来了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综合利益。也为东亚、亚洲、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不过在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的阐述和评价,提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并对其在我国的具体实践进行经验总结。

  • 标签: 产业结构演进 规律 实践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有关区域区域组织、区域主义以及区域化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东亚地区区域化的必要性,着重分析了制约东亚区域化的主要因素。在东亚区域化遏程中虽然面临很多问题,但其最终实现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 标签: 东亚 区域化 必要性 制约因素
  • 简介:10+3框架的产生,使东北亚次区域合作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合作成了东亚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日韩合作的最大障碍是中日之间缺乏互信,双方应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推动东北亚合作。东北亚合作应当坚持开放性,以10+3为主,多渠道并进。

  • 标签: 10+3框架 东北亚区域 合作 开放性
  • 简介:黑龙江省是中国开展对俄远东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区域,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增强区域间流通能力是扩大提高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关键。随着哈长城市群的发展,东北地区也将形成新型沿边开放带,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通过从区位特点、流通环节、对外贸易和开放程度等角度分析,认为建立区域性国际化商圈,有助于提升黑龙江与俄罗斯远东的经贸往来,有利于拓展两国经贸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沿边地区的城市发展,促进于我国城市群的建设,并为中国其他省份开展国际商品流通提供经验借鉴。

  • 标签: 黑龙江省 城市群 区域性国际化商圈
  • 简介:本文从理论视角来考察区域一体化协定(RIA)和外国直接投资(FDI)之间的内在关系。试图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角度来解释建立区域一体化协定后的FDI行为。本文的理论框架建立在FDI动机和模式的基础之上。研究发现,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动机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原因:避税和内部化。此外,它们通过两种模式进行FDI决策:垂直型FDI和水平型FDI。

  • 标签: 区域一体化协定 外国直接投资 FDI 海外投资 跨国公司 内部化
  • 简介:东北亚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虽然区域经济合作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明显落后于世界发展步伐。随着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俄罗斯和我国毗邻地区在地缘上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合作态势,加强中国东北区域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合作成为双方关注热点。

  • 标签: 中国东北区域 俄罗斯 经贸合作
  • 简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构建“一轴两翼”新格局的关键。泛北部湾各经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极不平衡,因此,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经济区域的优势与劣势,找出区域经济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统筹区域发展,合理布局泛北部湾区域生产力,最终促进泛北部湾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 标签: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北部湾 科学发展观 社会经济发展 科学的发展观 统筹区域发展
  • 简介:本文讨论了在区域贸易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法律下由权利与义务的重叠所产生的问题。特别探讨了由区域贸易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授权的与WTO法律冲突的贸易反措施。文章讨论了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4条和1994年《服务贸易总协定》第5条的弹性规定是否赋予加入Rnk的成员方可以将此认为暗示着这些反措施是被允许的。

  • 标签: 国际贸易 相关主题 法律冲突 争端解决
  • 简介:区域创新体系是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前沿领域及热点话题,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视域下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创新政策、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研发设计水平以及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视域下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具体路径。

  • 标签: 陶瓷文化 区域创新
  • 简介:作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合芜马"区域在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合芜马"区域整体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优化明显,产业布局得到改善,区域协调性增强,但由于存在区域差异,产业承接过程中也必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通过区域合作治理,才能促进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才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 标签: 承接产业转移 区域合作治理 区域公共问题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