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毛泽东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48年3月23日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前往西北坡,在陕北生活和战斗了近14年。这期间,并不全住在延安。刚开始的一年多,住在保安。最后的一年,则因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而在陕北的沟沟峁峁间转悠。不过,既然“延安”早已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将毛泽东在陕北生活的时期统称为延安时期,也无不妥。

  • 标签: 延安时期 毛泽东 理论活动 1948年 国民党军队 地理名词
  • 简介:<正>题记:一个由来已久的夙愿,终于成行。是朝圣之旅,精神的放牧,对于笔者,更是灵魂救赎与洗礼。序曲没有专门进行采访,甚至不曾刻意提出任何一个问题,只是随时记下她老人家,一位抗日战争中入党,之后千辛万苦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以后在绥德认识习仲勋

  • 标签: 习仲勋 国民党军 胡宗南 谢子长 保安团 延安精神
  • 简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8周年之际,安徽延安文艺研究会在合肥成立。安徽省高教、新闻、出版、党政群单位200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著名作家魏巍、黄铜、陈明专程来肥祝贺。陈明同志代表中国延安文艺学会致贺词。陕西省延安文艺研究会等也发来贺电贺信。安徽延安文艺研究会作为安徽省文艺研究者、文艺业余作者、文艺爱好

  • 标签: 延安文艺研究 业余作者 延安精神 魏巍 致贺词 社会主人
  • 简介:民族主义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主流文学的发展中是一种富有统摄力的意识形态,其向阶级一民族主义的转换是把延安文学观念推向'党的文学'观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党的文学'是文艺整风后延安文学观念或后期延安文学观念的核心部分,也是其至为关键的存在样态.至此,延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也就由'民族形式'论争时期的民族-现代性转换为阶级-民族-现代性,进而言之为党的-民族-现代性,这是'党的文学'观的内在呈现,是文艺整风后延安文学观念的独特现代性表征.在毛泽东的理论建构中,'党的文学'观的提出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因而此前学界根据把后期延安文学定性为'工农兵文学'是不准确的.

  • 标签: “党的文学” 民族主义 中国 价值观念 意识形态
  • 简介:我在延安的生活有一大半是在抗大度过的。因为直到1942年6月成立独立的俄文学校,俄文队仍属抗大三分校和由三分校改编的军事学院。凑巧的是,正是这个时候,延安的普遍整风开始了,并且很快转为肃反和抢救运动。这就使延安各机关学校的生活分成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我在这里谈的是前一段,至于后一段整风抢救,下面还得专门谈。而且不管哪一段,各单位除业务工作和专业学习不同以外,各方面都是差不太多的。

  • 标签: 延安 生活方式 整风运动 抢救运动 军事学院 专业学习
  • 简介:<正>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电影和图片摄影的专业机构——电影团正式组成,这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的、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电影制片机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17年后,开始掌握电影的武器,从此结束了没有自己电影事业的历史。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电影制片 延安时期 纪录片 革命根据地 观察组
  • 简介:在《国际友人丛书》第三辑中有一本不太引人注意的小书:《延安精神……战时中美友好篇章》,作者是战时驻延安的美军“迪克西使团”的成员约翰·高林。这既不是一部理论著作,也没有提供太多不为人所知的新材料,但却有一个特色:作者是使团的正式摄影师,因此,他在书中以大量的照片代替叙述,让我们在生动的画面中看到了一部分当年的延安生活,看到了当时在中共领袖和美国人之间如此密切、友好的联系和交往。掩卷而思,应该说,这种关系的中断确实是中美关系和中国历史的太大的遗憾。美国在二战后期派遣“迪克西使团”(即美军观察组)赴延安与共产党人合作,是与其对日作战的初步战略构想有关的。当时美国人计划在山东

  • 标签: 散文 随笔 思想随笔 当代
  • 简介:1936年至1945年丁玲在延安生活了较长一段时间,也写下了大量散文作品。这一时期,丁玲写了大量叙事、抒情类的散文,在其本人创作和整个文学史中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本文通过创作与思想转变关系、叙事方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对丁玲延安时期散文进行分析。

  • 标签: 丁玲 延安 散文 创作艺术
  • 简介:我刊2013年第4期刊登了《为什么是这个柳青——答吴心海先生》一文,吴心海先生在读过此文后给我刊写了一封信,现择其信中重要内容予以刊登。

  • 标签: 《上海屋檐下》 时间 延安 刊登 柳青
  • 简介:摘要在延安时期,我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实际情况相互结合,并且提倡新民主义文化理论,从而孕育毛泽东思想,使延安成为我国共产党走向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在新时期提高文化自信必须要够充分吸收延安文化经验,并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主导地位,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我国意识形态上的吸引力,促进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以及创新。

  • 标签: 文化自信 延安时期 文化建设 分析
  • 简介:一、为什么召开文艺座谈会新华社1943年4月22日播发的《党务广播》说:"在延安集中了一大批文化人,脱离工作,脱离实际。加以国内政治环境的沉闷,物质条件困难的增长,某些文化人对革命认识的模糊观点,内奸破坏分子的暗中作祟,于是延安文化人中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有人想把艺术放在政治上,或者脱离政治。""有人以为作家可以不要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或者

  • 标签: 延安文艺座谈会人与事
  • 简介:摘要歌曲《东方红》在中国有很多的话题和故事,它是人民对领袖毛泽东的赞歌。国内学术界关于红色歌曲的研究著述浩瀚,但鲜有专门探讨一首歌曲风靡原因的学术成果。本文里笔者将从《东方红》艺术魅力的展现、媒介环境的作用以及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对它的推动等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东方红》被广为传唱的原因,对于弘扬经典,传唱红歌具有重要裨益。

  • 标签: 延安时期 《东方红》 广泛传唱 原因透视
  • 简介:引言据说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同时创造了明朗的天空,洁净的空气,清澈的河水和肥沃的土地。因为造物主知道,只有这样,才会有春种秋收,鸟语花香,才会有生命的生生不息,生活的欣欣向荣。上帝肯定也清楚,只有拥有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才能称之为家园。

  • 标签: 环保工作 延安市宝塔区 环保局 延安市区 大气污染治理 环境问题
  • 简介: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后方的戏剧运动进入了辉煌阶段,并迎来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这种成就的取得既是大后方文艺工作者奋力拼搏的结果,也跟大后方与延安的戏剧交流密不可分。延安对大后方的影响,就其表现形态而言,主要是政策的指导和精神的感召。从国统区来讲,主要是指以中共南方局及其机关报纸《新华日报》为阵地展开的相关活动;从延安来讲,主要是指以延安党中央的文化战略部署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核心的政策传达。

  • 标签: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抗战时期 戏剧运动 大后方 《新华日报》 中国话剧
  • 简介:延安阅历是一笔不灭的财富,它会把时间之河分出上游和下游来,并在前后之间,为你提供一个跨时空的参照,就像我曾在八十年代末来过延安,它正在为我今天的回访提供着对照的刻度。那时的延安,是一个浑黄的整体:黄土,黄沙,黄山,黄色的宝塔,街道上,

  • 标签: 延安文学 三色堇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中华民族 八十年代
  • 简介:抗战时期延安文艺界有两个派别:暴露派与歌颂派。一个要揭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一个要歌颂光明。这两条文学路线的分歧,在上海革命文学运动中就已存在。这就是主张直面现实人生的鲁迅与重于阶级意识宣传的"革命文学家"们的矛盾所在。延安文艺论争,实际上是上海文艺论争的继续。但在"文艺必须服从政治"的原则下,暴露派受到了批判,歌颂派得到了重用。而这个原则给文艺事业却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值得认真总结。

  • 标签: 延安文艺界 暴露派 歌颂派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