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著名陕北民歌歌唱家秉权在演唱和教学的生涯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民歌演唱方法的科学性和存在的问题,长期研究怎样有效地训练和提高民族声乐学习者的歌唱水平,形成了许多有见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对白秉权声乐教学特点包括提倡民歌教学采用个别教学、通过音色处理实现西洋唱法向民族唱法的转变、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重视民族声乐呼吸方法的科学性、亮音生成训练的技巧以及西洋演唱技术中“关闭”训练在民族声乐学习中的应用。以此总结秉权老师的教学特点,为民族声乐教学提供借鉴。

  • 标签: 白秉权 民族声乐教学 陕北民歌 教学特点
  • 简介:<正>《凄凉犯》是石自度曲中的一首犯调曲。古人作曲用犯调,是取其声韵的变化,给人以清新美听的感受.“一曲中间,必有忽焉转易其音调者,盖取其声韵之变,最为奇妙。”(明蒋克谦《琴书大全·曲调上》)陈旸《乐书》云:“明皇时,乐人孙处秀善吹笛,好作犯声,时人以为新意而效之,因有犯调。”这里的犯声即犯调。犯,是侵犯。犯调即犯入他调。因犯调在唐代早已被熟练运用,所以元稹的《元和五年,予宫不了,罚俸西

  • 标签: 犯调 自度曲 姜白石 双调 白石道人 吴文英
  • 简介:<正>四、折字的记谱法折字的记谱,在《越九歌》与十七首中截然不同.《越九歌》是律吕文字谱,折字也用文字表示,十七首是工尺减字谱,折字也用减字记谱.我们只要弄清这些属于两个完全不同谱系的乐谱,也就不会产生"折字之义,为《越九歌》作,与十七调旁谱无与也"的误解了.十七首中的折字大部分写作"?",也有写作"?".写作"?"大多是和它左边的谱字有连系出现的,因为折字全部出现在双字谱中.但也有时与左边不连而写作"?",这是因为不同抄本的缘故.张奕枢本是据同畊馀抄本,刻于乾隆十四年,十七首中的折字全都写作"?".陆钟辉本刻于乾隆八年,与朱孝臧《疆村丛书》本折字有时写作"?".许增在光绪年间据陆本重刊,折字也多写作"?".《事林广记》中的《愿成

  • 标签: 自度曲 姜白石 扬州 写作 谱字 九歌
  • 简介:前言戏曲有文学与艺术双重性质,其艺术性又以演戏、清唱两种形式表现,先天基因就不单纯;兼之其创作与表演煊赫繁盛的明清二朝,同时也是出版业及娱乐业的高峰时代,戏曲选本作为文化商品,势必随着出版市场、娱乐市场的潮流变化。先天基因与时代风潮交织,造就了戏曲选本的复杂性。

  • 标签: 考述 戏曲选本 双重性质 形式表现 文化商品 出版市场
  • 简介:一、常见成人“拓荒”阶段声及换声问题1、成人“拓荒”阶段的嗓音状况在“初学”阶段,成人学生的嗓音条件属于尚未开发状态,歌唱技巧及能力的起点低,未能建立一个基本的用声状态和歌唱心理。加之年龄大,歌唱器官成熟以及固有的用声习惯和观念加大了声乐的教学难度,这在成人声乐教学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我们把这个时期的声乐教学叫歌唱基础入门和嗓音开发教育,故称“拓荒”阶段。

  • 标签: 成人学生 声乐教学 拓荒 换声 白声 嗓音条件
  • 简介:由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阎秋霞先生演唱、当红白派京韵新秀王莉配像的《派京韵大鼓名段欣赏(珍藏版)》音配像工作经过紧锣密鼓的编辑制作,目前已圆满告捷。此次出版制作的派京韵音配像,是阎秋霞先生六十年代保留、珍藏的静场录音

  • 标签: 京韵大鼓 欣赏 编辑制作 表演艺术家 六十年代 演唱
  • 简介:林是现代黄梅戏音乐发展的奠基人之一,在他半个多世纪的黄梅戏音乐创作中,通过吸收各种创作方式和手段,不断地丰富黄梅戏音乐表现形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创作风格,本文拟从黄梅戏四种具体表现样式入手,细致入微揭示其黄梅戏音乐创作风格特色。

  • 标签: 时白林 黄梅戏音乐 风格
  • 简介:国内外学界通常认为近代中国有关学校音乐教育重要性问题的提出是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学校音乐活动的开展是在20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兴起之后。但是,旱在19世纪中期“五口通商”后不久,唱歌已是基督教会活动的固定项目之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不仅音乐课程已成为教会中小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具体问题也已在传教士关注的焦点之内。文章以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就烈(JuliaBrownMateer,1837—1898)的音乐教育理念与实践为焦点,探讨19世纪下半叶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有关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主张。

  • 标签: 传教士 音乐教育 狄就烈 白话 寓教于乐 民族意识
  • 简介:“歌唱即呼吸”,这是伊·舒曼自始至终的发声方法;也是她牢牢抓住的信条——指引她成功地度过全部艺术生涯的信条。倘若某次音乐会或歌剧演出之前,当她想到某个特别困难的乐段,感到不安而怯台时,她就牢记呼吸,心中也就踏实了。她深信这会像一条健壮的臂膀一样,挽扶她通过每处险境,而决不会让她摔倒。她也将这当着一付镇静剂:站在台上等待伴奏弹着开始的几小节,她深深地呼吸几次,那扑动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 标签: 舒曼 发声方法 怯台 呼吸方法 奏弹 艺术生涯
  • 简介:著名云南彝族歌手秀珍,在其60多年的民歌演唱实践中,不断地潜心琢磨,博采众长,将云南建水地区不同的民歌演唱风格与特点熔于一炉,集于一身。她在保留和发展彝族民歌浓郁的生活气息、韵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锤炼出精湛的歌唱技巧。本文在收集、整理秀珍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对其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 标签: 白秀珍 彝族歌手 演唱艺术 歌唱发声 共鸣腔体 彝族民歌
  • 简介:<正>一九六七年从上海嘉定县宣姓墓葬里发掘出来的明代成化本《白兔记》,不仅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戏文刊本,也是我们迄今所见较多保留明代民间戏文台本面目的唯一刊本。因此,它对研究中国戏曲史特别是戏文发展史来说,弥足珍贵。成化本《白兔记》究竟是一种用什么剧种声腔演唱的戏文本子?这问题十分深奥复杂,很难遽下定论,需要进行更深入的专门探讨研究。但是这个别开生面的刊本发现,至少对我们提出这样一个相对浅易、庶乎可解的课题:从宋元戏文发展、衍化为较成熟的昆山腔之前,明代的某些民间戏文的曲调面目

  • 标签: 艺术形态 中国戏曲 昆山腔 发展史 昆曲 汲古阁
  • 简介:在曲艺世家中,氏家族很突出。有影响、有知名度的家人很多,他们为我国曲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值得点赞。我先从凤岩老前辈说起。

  • 标签: 无私奉献 家族 艺术 中国 曲艺事业 知名度
  • 简介:“胡公信仰”是浙江地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区域性神祗信仰,“‘五云三都’竹胡公案”是其代表性的仪式活动。通过此个案,以传播学的视角考察“胡公信仰”仪式及其音乐的演变轨迹和内外动因。研究发现,政府意志、市场力量、人口流动以及传媒的影响,传播内容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因其信仰核心、闹热兴旺的祈福目的,传播的核心要素保持不变。传播方式从比较单一的民间社会传播转变为以民间社会传播为主,融合了政府组织传播和新媒体传播,构成了多元的传播样式。

  • 标签: 胡公信仰 “'五云三都’白竹胡公案”仪式音乐 传播 浙江地区
  • 简介:<正>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着其独特的艺术传统,它们不仅以其口头文学的高度发展、民间歌舞的丰富多采著称于世,就是较高的综合艺术形式——戏曲,在有些民族中也已有了数百年的形成历史。解放以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藏剧、剧、壮剧等少数民族戏曲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新生的剧种如彝剧、苗剧

  • 标签: 民族戏曲 剧种 大本曲 少数民族 程式 艺术形式
  • 简介:贵州省懂蒙寨裤瑶的铜鼓使用于丧葬仪式中,仪式中需要铜鼓数面、木鼓一面、抽音木桶数个配合演奏出各种节奏。本文以仪式背景为依托,运用双视角的方法对责州省懂蒙寨裤瑶铜鼓的来历、使用的时间和禁忌、铜鼓和木鼓的配合原则等“地方性知识”进行解读,认为铜鼓源于神授,具有神圣性,铜鼓是裤瑶人现实与彼岸世界的纽带和精神寄托。

  • 标签: 白裤瑶 丧葬仪式 铜鼓 木鼓
  • 简介: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发起.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周贻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于2000年9月17日在中央戏剧学院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山西、四川等省市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其中有周先生生前友好、同事、学生及再传弟子,可谓四代同堂,共同缅怀周贻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卓越建树,赞扬周先生对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杰出贡献;同时举行《场上案头一大家》一书的首发式。

  • 标签: 案头 周贻白 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戏剧家协会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 简介:<正>2010年12月4日,"纪念周贻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联合主办。会议邀请了周贻先生的生前友好、亲炙弟子、京内外戏剧戏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共八十余人参

  • 标签: 周贻白 戏剧史 戏剧戏曲学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央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