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今年夏天备受期待的动画大片《玩具总动员3》将于6月全球上映,电影的北美上映日期定在6月18日,此次中国内地能在6月16日领先全球上映,让影迷们热血沸腾。1995年与1999年上映的前两部,都获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也开启了三维电脑动画的新时代。这次11年后再出续集,剧情也与时俱进。

  • 标签: 夏天 玩具 电脑动画 中国内地 与时俱进
  • 简介: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艺术风格上偏重于对创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旋律婉转,音乐非常的质朴感人,不仅融合了俄国民谣的特点,还充分体现了小提琴的演奏特色。笔者重点从其创作背景和创作形象两个方面分析了其艺术魅力,以其能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些许理论基础。

  • 标签: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背景 艺术形象
  • 简介:黄安伦,当代杰出中国作曲家。他创作的钢琴作品《中国畅想曲NO·2》获文化部优秀奖并被国内外多项比赛列为必奏或决赛曲目。本文首先对黄安伦其人其乐进行总体阐释,接着对这部《中国畅想曲NO·2》进行曲式结构分析,最后,笔者将对这部作品的演奏技巧、表现手法进行探究,以求更加完美的演绎这首《中国畅想曲NO·2》。

  • 标签: 黄安伦 《中国畅想曲NO·2》 钢琴 演奏技巧
  • 简介:在中小学校中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后简称“体艺2+1”)212作旨在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艺2+1”之音乐项目的达成主要途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与开展音乐课外活动等。本文基于浙江省东阳全国示范区,从教研员的视角,总结“体艺2+1”活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并形成一种音乐特长的实施策略。

  • 标签: 音乐课外活动 项目实施 艺术特长 体育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 音乐课堂教学
  • 简介:舒伯特钢琴特性曲《即兴曲》(D899.No.4)集中体现了数学中黄金分割与菲波纳契数列的应用,对这首经典的乐曲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乐曲中蕴含的奥秘,从而进一步揭示作曲家的创作密码,对乐曲有更深、更新层面的认识。

  • 标签: 舒伯特 即兴曲 黄金分割 菲波纳契数列
  • 简介:一、《校园歌声》简介:《校园歌声》创办于1981年,由贵阳市文联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青少年音乐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52—1086/J,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5—1104,邮发代号:66—50。大32开80页,每月6日在贵阳出版,读者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深受大、中小学师生、家长及文化馆、青少年宫等专业及业余音乐工作者及其他音乐爱好者的欢迎。

  • 标签: 原创 校园歌曲 业余音乐 作品 创作 参赛
  • 简介:勃拉姆斯的钢琴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其第二创作时期从1878年间奏曲《八首小品Op.76》开始,到1893年以《四首小品Op.119》结束。“间奏曲”作为钢琴独奏形式,在勃拉姆斯的笔下具有了独立意义,使它在19世纪钢琴特性小品中得以立足。本文以Op.119No.2为研究对象,对勃拉姆斯晚期的钢琴弹奏及音乐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 标签: 间奏曲 勃拉姆斯 音乐分析
  • 简介:河南浙川下寺2号楚墓26件套王孙诰编钟是目前所发现的春秋时期规模较大的编钟.经过对测音数据的统计整理、对八度之间双音特点的归纳,发现该套编钟是以"#F"为宫,可实际运用七声音阶及其上、下五度的旋宫.26件编钟中有9件是后铸的,疑是下葬时补入的.

  • 标签: 音乐考古 王孙诰 编钟 乐律学
  • 简介:前奏但闻其声,未见其人。贯耳如雷的是罗乃新的显赫名声:大约二十六次大大小小的国际钢琴比赛的获奖者。而中国大陆的音乐爱好者,即使在专业圈内,对她也不甚了解,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具有世界级钢琴大师实力的名家呢!荣幸的是,凭藉1990年11月赴港演出的契机,我终于认识了罗乃新女士。

  • 标签: NO.2 国际钢琴比赛 钢琴大师 音乐爱好者 双钢琴 钢琴独奏
  • 简介:舒伯特对于钢琴奏鸣曲体裁形式的拓展、尤其在奏鸣曲式调性结构方面作出的创新尝试不仅是前人所不能及,还对于奏鸣曲式在浪漫主义时期不同体裁音乐中的自身发展与演化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文章通过对舒伯特D845第一乐章的分析,从曲式学角度给出“宏观调性结构”思维这一结论和视角,不仅肯定了舒伯特对于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式的演变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更提供了一种关于奏鸣曲式变体及其结构力研究的新视角。

  • 标签: 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 1797-1828) 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 奏鸣曲式
  • 简介:1983年2月4日,由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主持召开了一次有在汉各家报社及新闻媒体参加的记者招待会。主题是关于曾侯乙编钟出土以来音乐实践方面的进展情况。赵德义同志在会上代表我院“钟磬音乐编配演奏小组”作了发言,总结了在1978~1983这近5年的时间内,武汉音乐学院在曾侯乙编钟、编磬方面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成果。这个发言记录了曾侯乙编钟的早期研究情况,今天看来,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今征得赵德义同志的同意,特将该发言稿整理后发表。

  • 标签: 编钟 编磬 编配 演奏 音乐实践 金石之声
  • 简介:创作于1794-1795年间的《f小调钢琴奏鸣曲》Op.2,No.1系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的早期作品之一。在这首题献给海顿的钢琴奏鸣曲的柔板乐章(Adagio)中,作品清晰的层次和严谨的结构具有浓郁的古典主义风格。作曲家对各音乐元素逻辑性的布局安排充分体现了他对音乐形式从宏观到微观之间联系的把握和独到处理。作为贝多芬第一首钢琴奏鸣曲,该作品的风格和思想性对其之后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开端意义。

  • 标签: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f小调钢琴奏鸣曲》 申克分析法 曲式结构 和声结构 力度结构
  • 简介:<正>去年《音乐研究》第三期刊登朱诵邠同志的《终止大二度K2与差频原理》一文,我们认为作者的研究精神是可嘉的,但是作者提出的“差频原理”是不存在的。以“差频原理”论证民歌中的大二度为协和音程是不对的。朱诵邻同志在文章中说到“嗡嗡”声是同时发响的两个声音之外的第三个声音,是同时发响的两个振动频率所产生的第三个振动频率,叫做‘差频’,两个振动频率之差就是‘差频’数”。在这里,朱同志把第三个振动频率和“差频”混淆了。两个同时发响的不同振动频率的声音在振动方向相同,振幅大致相等的条件下,如

  • 标签: 原理 振动频率 差频 规律性 振动方向 声音频率
  • 简介:2007年10月11日至16日,由国际音乐理事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国际音乐理事会第32届年会暨第2届世界音乐论坛”如期在北京召开。本次是国际音乐理事会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我院承办了10月13日的论坛活动,论坛主要围绕2007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的生效而展开。当天的议题有两个:一是“多样的音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与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二是“多样的音乐——音乐传统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论坛 理事会 国际 世界 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