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开放复位肌蒂骨瓣移植内固定术,和双头加压螺钉对股骨颈骨折固定效果.方法:45例新鲜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21例,开放复位缝匠肌、肌直肌骨瓣植骨内固定术15例,股方肌骨瓣植骨内固定术9例.所用内固定物,双头加压螺钉30例,折尾螺钉8例,三翼钉6例,松质骨螺钉1例.结果:随访36例,随访期1~5年,骨折全部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开放植骨术、三翼钉固定),可疑股骨头坏死1例(开放复位肌骨瓣植骨,加压钉固定).髋关节功能评价:开放手术20例,其中三翼钉1例,折尾螺钉2例,加压螺钉17例,髋关节功能达优4例占20%,良10例占50%,差6例占30%.闭合复位内固定术16例,其中三翼钉1例,普通松质骨螺钉1例,加压螺钉14例,髋关节功能达优11例占68%,良3例占10%,差2例占12%.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材料应首选双头加压螺钉,闭合复位小切口双头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关键步骤是准确复位并打入合适导针,与开放肌蒂骨瓣植骨内固定术相比,操作简单,疗效好,危险小,费用低,关节功能好.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治疗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开放复位肌蒂骨瓣移植内固定术 双头加压螺钉
  • 简介:1997年我科收治颅脑损伤合并不同部位肢体骨折病人31例。一、临床资料本组31例,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龄16~50岁。致伤原因:车祸21例,煤块砸伤6例,棒伤4例。颅脑损伤病人按《黄家驷外科学》所提改良GCS分类标准分为,轻型11例,中型15例,...

  • 标签: 颅脑损伤 合并症 肢体骨折 骨折
  • 简介: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患者年龄多在60岁以上,其发生多与骨量丢失和骨强度降低有关,正确护理骨质疏松并髋部骨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报告老年(大于65岁)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整体护理过程中体会,认为术前心理护理、正确训练指导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早期辅助运动、减少各种潜在诱发因素是护理工作重要方面。

  • 标签: 老年 骨质疏松 髋部骨折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比较PLIF和ALIF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后相邻节段力学性能。方法采用10具小牛腰椎标本,随机选5具为对照组,将10具标本分为L4/L3PLIF和ALIF单纯融合组及附加内固定组,比较L3/L4节段应变、强度和位移。结果两种融合方法在附加内固定前后比对照组,应变和位移都增加,强度降低(P〈0.01),两组间以ALIF组变化最大,PLIF最小(P〈0.05);在内固定前后配对比较,附加内固定后应变、位移增加,强度降低(P〈0.05)。结论PLIF和ALIF单纯融合及附加内固定有增加上位节段退变趋势,以ALIF较为明显。附加内固定后比单纯融合有增加退变趋势。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病变特点及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因腰椎退变性滑脱、腰椎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曾行后路减压、后外侧或椎体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2—72个月(平均42.6个月)出现新难治性持续性下腰痛症状病例。本研究运用骶髂关节内封闭进行诊断性治疗。阳性标准:疼痛缓解≥75%,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阳性12例(28.57%),是否融合L5/S1、术后疼痛缓解期是否≥3个月与诊断阳性率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下腰痛部分可能是由骶髂关节病变引起,L5/S1融合可能促进骶髂关节发生退变。症状以下腰痛症状为主者,手术应慎重。

  • 标签: 腰椎 脊柱疾病 脊柱融合术 腰痛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腘窝囊肿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柳州市工人医院关节骨病科收治28例腘窝囊肿患者临床资料。男11例,女17例;年龄6-65岁,平均年龄48岁,全部为单膝。术前通过彩色B超或MRI检查确诊,按Rauschning和Lingdgren分级法,其中Ⅰ级3例、Ⅱ级19例、Ⅲ级6例,均采取关节镜下前路关节清理+后路囊肿切除术治疗。结果28例腘窝囊肿患者在术中均可发现伴有关节内疾患,其中内侧半月板撕裂19例,外侧半月板撕裂6例,软骨退变18例。术后未出现血管、神经或手术切口并发症。28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6个月,按Rauschning和Lingdgren分级法分级,0级25例,Ⅰ级2例,Ⅱ级1例。27例治愈,1例腘窝囊肿复发,总有效率96.4%。结论关节镜下前路关节清理+后路囊肿切除术治疗腘窝囊肿,具有创伤小、复发率低、手术安全,可同时处理关节内病变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 关节镜 腘窝囊肿
  • 简介:本文通过中国人上万倒髋部、腰椎及前臂骨密度值数据,对WHO推荐女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及西方国家推荐男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进行研究,发现WHO及西方国家推荐男女性骨质疏松谚断标准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国人,因而提出国人女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为峰值骨密度-20OSD更适合于临床,但男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诊断标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WHO 中国人 女性 男性
  • 简介:本文对成人脊柱畸形采用胸椎椎弓根螺钉以及钩手术后影像学以及临床疗效进行配对比较研究。椎弓根螺钉用于矫正儿童脊柱畸形疗效已被公认,而用于成人脊柱畸形却少见报道。作者回顾性研究56例(平均年龄为4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3.58年)采用胸椎椎弓根螺钉或钩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其中冠状面畸形20例,矢状面畸形36例)。

  • 标签: 椎弓根螺钉 脊柱畸形 疗效比较 成人 胸椎 治疗
  • 简介:目前,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后路矫形手术相比,前路矫形手术矫形力可直接作用于侧方移位和/或旋转椎体,拥有力学优势,可获得更好畸形矫正和平衡重建.前路矫形手术融合节段可明显缩短,保留更多活动节段,且无需剥离腰背部肌肉,因此可能降低远期下腰部退变、失代偿以及腰痛等并发症发生.对于年龄较小、仍有较大生长潜能青少年,前路矫形手术切除了椎体生长软骨板,可消除单纯后路矫形手术后远期可能出现畸形加重"曲轴效应".另外,前路矫形手术是通过缩短而不是延长脊柱来矫正侧凸,减少了因牵拉脊髓而致神经损伤可能性.对于儿童和体瘦患者,前路矫形手术还可以避免后路手术内固定隆起和迟发性感染发生率较高缺点.

  • 标签: 矫形手术 前路 椎体 后路 入路选择 特发性胸椎侧凸
  • 简介:目的观察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采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4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17~65岁,平均37.1岁.结果经5个月至3年9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9周.功能评定根据Dieust标准,优26例,良11例,可8例.结论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复位效果佳,稳固性好,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首选方法.

  • 标签: 外固定器 治疗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单纯椎体成形术与结合椎体内射频消融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减少骨水泥渗漏、恢复椎体高度及缓解疼痛症状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间,因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住院接受椎体成形术109例患者,男32例,女77例;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77.0岁。分为单纯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入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组和PVP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FRA)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手术医师完成。PVP组52例,处理66个伤椎;联合组57例,处理69个伤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操作时间、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术前及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骨水泥总体渗漏和血管渗漏等指标。结果109例患者中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联合组低于PVP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均大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伤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28.9%,对照组26个椎体(37.7%),联合组13个椎体(1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渗漏发生率8.9%,对照组10个椎体(14.5%),联合组2个椎体(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椎体内射频消融椎体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上,能够降低骨水泥注入过程中渗漏,尤其是椎旁血管渗漏。

  • 标签: 椎体成形 射频消融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继发于Arnold-Chiari畸形脊髓空洞(Arnold-Chiarimalformation-associatedsyringomyelia,ACMS)与特发性脊髓空洞(idiopathicsyringomyelia,IS)之间影像学特征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6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132例(男70例,女62例)ACMS患儿及46例(男24例,女22例)IS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全脊髓MRI图像上评估2组患儿空洞形态学特征,包括空洞与脊髓最大比值、空洞长度、空洞位置及形态。结果ACMS组空洞与脊髓最大比值为0.61±0.18,空洞长度为9.01±4.88(2~20)个节段,均显著大于IS组(0.43±0.14,4.09±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MS组中82.57%空洞累及颈胸段,而IS组中50.00%空洞仅累及颈段。ACMS组中43.94%为膨胀型,而IS组中78.26%为局限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S相比,ACMS空洞与脊髓最大比值更大,累及节段更长。

  • 标签: 青少年 脊髓空洞症 ARNOLD-CHIARI畸形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了解长沙地区青少年儿童男性与女性不同骨骼部位骨密度(BMD)积累比较。方法采用DXA骨密度仪测量1322例健康青少年儿童(年龄6~24岁,男性533例,女性789例)正位腰椎、侧位腰椎、髋部和前臂远端各骨骼区域BMD。结果男性青少年儿童正位腰椎BMD随年龄增长,采用二次回归曲线模型拟合优度最佳,其余骨骼部位BMD与女性青少年儿童相似,均是采用s形回归曲线模型拟合优度最佳。大约在16岁之前,女性青少年儿童正位腰椎BMD显著高于男性,18岁后又显著低于男性。在14岁之前,女性青少年儿童侧位腰椎vBMD高于男性,14岁之后两者vBMD几乎完全相似。其余骨骼部位,大约从12岁开始,男性青少年儿童BMD逐渐高于女性,且两者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扩大。结论该研究资料为评价青少年儿童骨量变化提供了可靠参考值。青少年儿童不同骨骼部位BMD积累方式存在性别差异,该差异随测量骨骼部位不同和年龄增长而变化。

  • 标签: 骨密度 骨量积累 比较 青少年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杜仲黄酮类3种药物成分治疗大鼠骨质疏松疗效。方法将51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雌激素组、槲皮素组、山奈酚组和芦丁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雌激素组与3个药物组分别给予雌激素及对应药物。12w后测定大鼠体重及子宫重量,并测定骨形成及代谢相关血液学、尿液指标,Micro-CT分析骨相关参数及骨小梁形态。结果相同药物浓度下,山奈酚、芦丁、槲皮素3种药物成分均可降低尿液中钙、磷丢失,同时增强碱性磷酸酶活性,其中山奈酚作用优于芦丁和槲皮素。山奈酚、芦丁和槲皮素均可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骨微结构,增加骨密度,尤其是山奈酚,但均不能使骨小梁结构完全恢复。结论杜仲黄酮类3种药物成分中,山奈酚治疗大鼠骨质疏松疗效最佳,芦丁次之,槲皮素最弱。

  • 标签: 杜仲黄酮 槲皮素 山奈酚 芦丁 骨质疏松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代次成人正常髓核细胞体外培养形态及生长动力学差异。方法从成人正常髓核组织分离培养髓核细胞,传代后对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噻唑蓝(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摄取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条件下,传3代之前细胞形态正常,胞浆丰富;传4代起,部分细胞形态逐渐向长梭形演化。生长曲线提示传3代之前髓核细胞持续增殖能力强。MTT测定吸光度值,传1、3代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5、7代与传1代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前3代成人正常髓核细胞形态良好,活性高,增殖能力强,适合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种子细胞。

  • 标签: 椎间盘 细胞培养技术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与经椎旁肌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46例,其中经传统后正中入路28例,经Wiltse入路18例。统计分析2组病例围手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差异。结果患者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3.6月。Wiltse入路组较传统入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5),2组术后患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0.05)。2组术后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终末随访时,Wiltse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有明显优势。结论Wiltse入路较后正中入路,具有椎旁肌损伤轻、手术创伤小、术后腰疼症状轻、置钉简便、操作简单等优势,是一种临床易推广和容易掌握手术方式。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