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病人的预后因素及不同治疗方法对其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本文对1977.5至1996.5收治的脑转移瘤130倒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原发肿瘤为肺癌的118倒,其它来源的为12例。所有病人给予全脑放疗,其中,辅以手术的17例;辅以化疗的63例。结果: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1年生存率为32%。年龄≤65岁、单发转移灶、无其它部位转移者预后好;原发乳腺癌的脑转移瘤病人比原发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好。放疗剂量≥60Gy扭与<60Gy组比较,有效率由33%提高至lOO%(P

  • 标签: 脑转移瘤 病人 全脑放疗 放射治疗 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87年9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21例乳腺叶状囊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中行局部切除术5例,局部扩大切除术9例,单纯乳房切除术4例,改良根治术2例,皮下腺体切除术加乳房再造术1例。随访至2004年12月,5年生存率95.2%,局部复发率9.5%。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肿瘤,其预后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以及手术切除是否彻底有关。

  • 标签: 乳腺叶状囊肉瘤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增生性筋膜炎(PF)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提高对增生性筋膜炎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增生性筋膜炎的临床情况、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PF好发于四肢及头颈部,发病年龄为32~80岁。临床表现为伴有疼痛,迅速生长浅表孤立性肿块。镜下特点为黏液样背景、增生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间质散在分布具有诊断意义的神经节样大细胞;免疫组化梭形细胞及神经节样大细胞表达Vimentin、SMA和H-Caldesmon。结论:PF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病变,手术切除后罕见复发,不转移,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特征,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应加强对该病变的认识,避免误诊。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假肉瘤 增生性筋膜炎
  • 简介:目的研究.LMP1在新疆地区鼻咽癌中的表达及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鼻咽癌中EBVLMP1的表达情况。结果100例鼻咽癌中,LMP1阳性表达为60%(60/100),35例淋巴结转移病例中,LMP1阳性表达为80%(28/35)。EB病毒LMP1阳性表达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与年龄、性别、民族及组织分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新疆地区鼻咽癌与EBV感染密切相关,EBVLMP1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 标签: 鼻咽癌 EB病毒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8年5月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3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7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者;术后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97.2%,CD34阳性率86.5%,CD117与CD34共同阳性率83.8%。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 简介:目的分析青年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特征与老年大肠癌的不同,为青年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总结我院1999.1~2009.6年共收治的32例年龄低于35岁的青年大肠癌资料进行研究,对临床表现、发病部位、组织类型、Dukes分期、误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同期老年病例作对照。结果青年组在血便、腹痛及腹部不适、黏液腺癌、Dukes分期、误诊率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青年人大肠癌确诊晚,误诊多,恶性度高,预后差。

  • 标签: 临床 病理 大肠癌 青年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较少见的皮肤转移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2002年-2006年诊治的皮肤转移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皮肤转移首发多在躯干,以多发结节肿块型为主;皮肤转移发现时有其他脏器转移者23例。原发肿瘤部位不同生存期有差别,原发灶为乳腺癌生存时间最长。结论:皮肤转移为恶性肿瘤多脏器转移之一,预后差。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可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皮肤 转移 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临床治愈的可能性,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我院自1987年至1999年间收治的278例复发性胃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无瘤期少于半年者占38.8%(108例),中位无瘤期10.7个月;其中Ⅲ+Ⅳ期占80%;腹壁种植40例。结论:肿瘤病期较晚,手术切除不彻底或种植是术后早期复发的主要原因。早期根治术是提高治愈率之根本;综合治疗是必由之路。复发再治疗依然可

  • 标签: 进展期胃癌 复发 无瘤生存期 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869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激素受体状况,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40~49岁和50~59岁两组病例所占百分比最高,分别为31.1%和24.7%。组织学类型以浸润性非特殊型癌最多,占80.2%(697/869)。诊断时Ⅰ~Ⅱ期占80.1%(696/869),其中发病时无淋巴结转移者占60.4%。本组ER阳性者占66.9%(581/869),PR阳性者占69.5%(604/869),HER-2阳性者占39.7%(345/869)。ER、PR表达与发病年龄呈明显正相关(P〈0.05),HER-2表达与乳腺癌发病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患病年龄较以往提前,早期乳腺癌可行保乳手术,受体阳性患者比例高,可采用内分泌治疗。

  • 标签: 乳腺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分析化生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基底样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2例化生性乳腺癌中ER、PR、HER2、CK5/6、CK14、P63和EGFR的蛋白表达,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化生性乳腺癌中的HER2基因扩增,用电镜观测化生性乳腺癌的超微结构,对CK5/6在化生性乳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及化生性乳腺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例化生性乳腺癌的ER、PR及HER2免疫染色均为阴性,而CK5/6则为100%(12/12)的阳性表达,CK14、EGFR及P6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9/12)、83.3%(10/12)和66.7%(8/12).FISH实验结果显示化生性乳腺癌中无HER2基因扩增(Ratio〈1.8).超微结构观察见癌细胞胞浆内有张力原纤维丝、细肌丝和密体.CK5/6、CK14、P63和EGFR免疫染色阳性反应之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年龄和淋巴结转移与化生性乳腺癌的预后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化生性乳腺癌为基底样乳腺癌表型.CK5/6、CK14、P63和EGFR可作为化生性乳腺癌的诊断标记物,其中CK5/6比CK14和P63更为敏感.化生性乳腺癌的预后与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 标签: 化生性乳腺癌 基底样乳腺癌表型 免疫组化 荧光原位杂交 超微结构 预后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瘤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126例心脏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死亡4例,死因分别为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2例、应激性溃疡及大面积脑栓塞各1例,围术期病死率为3.17%。术后并发房性心律失常8例、心包积液4例、下肢栓塞1例。术后随访108例,随访率85.71%。2例分别在术后4年及8年复发,1例为多发性黏液瘤、1例为左房壁黏液瘤;2例分别死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充血性心衰。结论心脏黏液瘤只要能够手术切除,预后是良好的,手术切除是治疗心脏黏液瘤首选的治疗方法。心脏黏液瘤手术后复发率低,远期复发可能与其起源部位有关。

  • 标签: 心脏黏液瘤 心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疣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医院收治的7例女性生殖系统疣状癌病例资料。结果: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29岁,5例患者已绝经。发病部位以外阴居多(4例),宫颈3例。临床表现:病变累及外阴,以外阴赘生物伴瘙痒为主要症状;而病变在子宫颈者则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有6例患者早期被误诊(85.72%)。4例外阴疣状癌按FIGO分期1例为Ⅰ期,3例为Ⅱ期。3例宫颈疣状癌按FIGO分期,Ⅰ期2例,占28.57%,Ⅱ期3例占42.86%,Ⅲ期2例占28.57%。5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例宫颈癌ⅢB期患者行同步放化疗,另1例宫颈癌ⅢB期患者行单纯放疗。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92个月,3例随访1~49个月无异常发现,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术后72个月局部复发,1例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1年后死亡,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和1例行单纯放疗的患者失访。除1例出院后失访,6例患者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3,33%(5/6)、50.00%(3/6)和33.33%(2/6)。结论:生殖系统疣状癌是皮肤和黏膜鳞状细胞癌的一种亚型。发病年龄晚,以绝经后者多见。疣状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单发多见,少数伴发鳞状细胞癌。早期进行外科根治性治疗,并制定相关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才可能使患者有更大的获益。

  • 标签: 疣状癌 外阴癌 宫颈癌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18~35岁)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2年度在本院治疗的青年女性乳腺癌176例,就肿瘤大小、病理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雌激素、孕激素受体及C-erbB-2表达等方面与同期就诊的242例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35岁)相比较。结果青年组就诊时间明显晚于中老年组;两组在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分布上并无明显差异;组织学分级中,青年组Ⅰ级明显较中老年组少,而Ⅲ级明显多于中老年组,青年组腋窝淋巴结以及内乳淋巴结的转移率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晚期(Ⅲ、Ⅳ期)病例数比例较中老年组高,青年组ER、PR阳性率低,而C-erbB-2阳性率高,与中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乳腺癌相对于中老年乳腺癌具有临床分期晚,组织学分级高,淋巴结转移率高,激素受体阳性率低,c-erbB-2阳性率高等特点,且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

  • 标签: 乳腺癌 青年 临床分析 预后
  • 简介:目的寻找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家系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uspolyposiscoli,APC)基因突变,分析APC基因突变类型与FAP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FAP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和受累成员的肠息肉组织,提取相应组织的DNA,应用MLPA、PCR-DHPLC、DNA测序等方法分别检测胚系和体细胞来源的APC基因大片段缺失、碱基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结果2名家系受累二代成员和1名未成年三代成员均发现APC基因c.3925_3929delAAAAG位点的胚系突变,其中1名成年受累成员癌变的息肉组织检出APC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大片段缺失.结论FAP家族中检测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预测风险,基因突变的类型、位点与临床症状间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基因突变 APC基因 胚系突变 体细胞突变
  • 简介:目的探讨75岁以上老年胃癌患者术前合并疾病、临床病理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我院施行胃癌根治手术的337例患者,其中年龄≥75岁的患者40例,占11.87%,其余小于75岁的患者297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合并症等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老年组患者术前合并心脏、肺部疾病及低蛋白血症的比例分别为37.5%、12.5%、30.0%,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15.5%、5.8%、12.8%(P<0.05).老年组患者分化型胃癌、ASAⅢ级、UICC分期Ⅲ+Ⅳ期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术后并发肺部感染37例、心率失常6例.老年组术后肺部感染、心率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2.5%(9/40)、7.5%(3/40),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9.4%(28/297)、1.0%(3/2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合并心肺疾病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未合并心肺疾病患者(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肿瘤分化较好、临床分期较早,但合并基础疾病较多,易导致术后并发心肺并发症,应在围手术期积极处理,减少并发症,尽量根治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胃癌 根治手术 老年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行根治性手术的63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35例患者中,术后局部复发49例,局部复发率为7.7%(49/635),其中3年内复发34例,占69.3%(34/49)。总复发率7.7%。年龄、手术方式对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无显著影响。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辅助治疗完成情况和c-erbB-2是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激素受体测定双阳性、双阴性对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有影响。结论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辅助治疗完成情况和c-erbB-2是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术后辅助治疗可以减少局部复发。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可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局部复发率。

  • 标签: 乳腺癌 根治术 局部复发
  • 简介:目的总结不同T分期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淋巴转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本院数据库资料齐全的570例根治性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T分期患者间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的差异。结果不同T分期远端胃癌之间肿瘤大小及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肿瘤大小是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组570例远端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2.8%,其中T_1期为18%,T_2期为39.7%,T_3期为76.0%,T_4期为80.1%,进展期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为78.1%,不同T分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性差异。全组患者淋巴结总体转移度15.8%,其中T_1期为2.2%,T_2期为6.4%,T_3期为26.7%,T_4期为37.7%,进展期淋巴结转移度为26.9%,不同T分期患者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T分期远端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转移特点不同,随T分期增高,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增高。根据T分期不同,一定程度上可指导合理的淋巴清扫范围。

  • 标签: 远端胃癌 淋巴结转移率 淋巴结转移度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4~1998年间收治的43例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皮肤淋巴瘤占我院同期收治淋巴瘤的0.96%.治疗方法以化和/或放疗为主,部分患者手术切除原发灶.整组病例的总有效率为85.3%,CR率73.5%,5年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1.6%和62.5%.蕈样真菌病/Sezary综合征(mycosisfungoidesandSezarysyndrome,MF/SS)组的5年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7.1%和52.9%,非MF/SS组为75.4%和71.4%,14例非MF/SS性T细胞淋巴瘤为67.1%和61.5%.88.8%的患者首次复发部位以皮肤为主.结论原发性皮肤淋巴瘤是少见的有独特生物学行为的结外淋巴瘤,对化放疗敏感,大多数亚型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预后好于相同类型的结性淋巴瘤.

  • 标签: 淋巴瘤 皮肤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官腔镜诊断子宫异常出血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科2005年6月至2005年11月因子宫异常出血行官腔镜检查并宫内膜活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B超检查官腔内异常30例(占27.7%),而官腔镜发现宫内异常共68例(占62.9%)。活检内膜病理结果异常87例(占80.6%)。结论:官腔镜检查能直视官腔内的病变,定位取材,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子宫异常出血的很好手段。但官腔镜检查不能取代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检查。

  • 标签: 宫腔镜 子宫异常出血 子宫内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