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背景:在缺血状态下,细胞外基质(ECM)的代谢与内稳态对氧张力很敏感。作者假设在慢性局部缺血性肢体中,未受创伤的皮肤由于继发缺氧异常,容易导致皮肤损害。方法:对14例因外周血管疾病行膝以下截肢术的患者,在进行缺血定量检测后,收集未受创伤的远端缺血性和近端非缺血性配对皮肤活检标本。并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和静脉曲张(VV)手术的患者中收集年龄和部位匹配的对照者。明胶酶谱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与MMP-9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和ELISA测定MMP-1,反向酶谱法测定MMP组织抑制因子(TIMP)。

  • 标签: 细胞外基质(ECM) 缺血性肢体 皮肤溃疡 代谢异常 慢性 ELISA测定
  • 简介:引言: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CLL)表现为低度恶性的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是成人最常见的白血病。肿瘤细胞是自反应性CD5CD23B淋巴细胞。已知B-CLL可累及皮肤,且表现典型。作者报道1例亚临床B-CLL患者首发于皮肤。病例报道:一73岁男性2003年4月于右侧面颊出现皮肤损害,同时合并基底细胞癌。再切除标本包含分化良好的非典型性淋巴细胞浸润,符合B-CLL伴残癌。随后的实验室检查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伴破碎细胞。诊断为0期(Rai分期)CLL。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显示13q14.3缺失。第2种原发性皮肤癌切除后活检显示为B-CLL相关的鳞状细胞癌,与之前诊断的皮肤受累相同。结论:本病例确定为亚临床B-CLL的皮肤表现。先前有2例描述B-CLL首发皮肤表现的报道。其中1例的再切除标本中偶见皮肤浸润。第2例报道提示16%的B.CLL患者以皮肤表现为首发症状。

  • 标签: 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皮肤表现 首发症状 亚临床 外周血染色体检查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 简介:报道一45岁印度中部女性患者面颈部多发性隆起。前臂、躯干有红斑,但皮损以面颈部为主。查体,面部多发性、肉样的红斑伴轻度瘙痒,无渗出,面部也有散在的红斑性丘疹和结节。颈部检查显示多发性红斑,多数呈线状排列,中心有溃疡和结痂。上肢显示多发性红斑,大多已形成溃疡。患者两年前出现无溃疡性斑块,已在村庄周围不同诊所治疗过,在巴罗达被当作麻风反应病例。患者是一位乡村农民,健康状况似乎良好,无其他不适,无发热、感觉麻木,未触及神经粗大。肝脾淋巴结未触及,黏膜正常,主述复发性浅表溃疡但可自发缓解。无咳嗽、关节痛,体重无明显变化,生命体征正常。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10g%,红细胞沉降率(ESR)30mm/h,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轻度升高。胸片示上纵隔轻度增宽伴右侧气管旁叶状阴影,显示为右气管旁淋巴结。B超(USG)显示轻度脾大伴有扩大的主动脉旁和主动脉前结节。胸腹部CT扫描显示气管旁、纵隔、主动脉前和主动脉旁淋巴结病,轻度脾大和马蹄肾。没有明显的免疫抑制迹象,即没有白血病、淋巴瘤、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或任何胶原血管病。患者CD4计数正常,为581/μl(正常范围,290~2600/μl)。糖尿病可能是引起免疫抑制的原因,患者仪在治疗后期发现糖尿病,目前口服降糖药已控制。肾脏外形正常,无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和体征。两处斑块皮肤活榆,显示真皮肉芽肿浸润伴大量吞噬寄生虫的臣噬细胞。巨噬细胞内包含小的圆形、卵圆形类酵母菌,周同有明亮的晕,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较少,组织象主要为吞噬寄生虫的巨噬细胞,表皮变化不明显。诊断为组织胞浆菌病。此外在新德里高级皮肤科行过碘酸.希夫(PAS)和嗜银染色阳性,证实

  • 标签: 组织胞浆菌病 病例报道 谷丙转氨酶(ALT)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弥漫性 免疫力
  • 简介:背景:慢性病可产生影响社会功能的身体与心理效果。从应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L)评价表的父母与儿童的观点可更好衡量这些效果。现有众多版本的HRQL评价表,其中普通的健康评价表使用最广泛,适用于不同疾病间或正常人群间的比较。目的:在一组患慢性皮肤病的儿童中,用一种已制定的、特殊专业性的皮肤病问卷调查表“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CDLQI)”交叉验证一种新的、针对儿童的标准HRQL代理评价表“儿童生活质量指数(CLQI)”,并用CLQI比较该组患皮肤病的儿童和患其他常见慢性疾病的儿童HRQL下降程度。方法:379例5~16岁、病程超过6月的皮肤病患儿完成了CDLQI。其父母(n=379)与161例5~16岁、患有其他慢性病的息儿父母也按要求完成了一个代理评价表CLQI。结果:线性回归分析,CLQI和CDLQI评分显示明显的线性相关(rs=0.72,P〈0.001),并且在Bland-Ahman曲线中显示良好的一致性(表达评分超过100,95%CI-25.5/100~26.7/100)。皮肤病患儿的评分结果,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AD)影响最大(CDLQI评分分别下降30.6%和30.5%),其次是荨麻疹(20%)和痤疮(18%)。应用普通CLQI(评分0~36),皮肤病患儿父母观点的结果中最高评分是AD(33%),其次是荨麻疹(28%)、银屑病(27%)和脱发(19%)。比较上述结果,患其他慢性病的儿童评分结果,脑瘫评分最高(38%),按照降序排列依次是泛发性AD(33%)、肾病(33%)、囊性纤维病(32%)、荨麻疹(28%)、哮喘(28%)和银屑病(27%)。而癫痫(24%)和尿失禁(24%)评分均高于糖尿病(19%)、局限性湿疹(19%)、脱发(19%)和痤疮(16%)。结论:应用CLQI,作者证实儿童慢性皮肤病患者HRQL下降至少等同于患有许多其他儿童慢性疾病患者的HRQL下�

  • 标签: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皮肤病患者 慢性病患者 儿童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HRQL
  • 简介:目的检测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商品名美能)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前后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细胞因子水平,探讨美能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可能免疫学机制。方法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物刺激细胞,增加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然后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测定Th1/Th2细胞因子的水平,观察美能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前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作疗效评估,进一步作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和疗效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h1细胞因子明显低于正常人,而Th2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美能治疗后,患者Th1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升高,Th2细胞因子水平下降。Th1细胞因子水平和疗效水平呈正相关,Th2细胞因子水平和疗效水平呈负相关。结论美能通过逆转慢性荨麻疹患者失衡的Th1/Th2免疫反应是其达到临床疗效的可能机制之一。

  • 标签: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 治疗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TH1/TH2细胞因子
  • 简介:背景: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是指几乎每天出荨麻疹至少6周,没有明确原因。症状包括短时的风团、瘙痒和红斑。CIU显著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左旋西替利嗪是被批准用于治疗CIU的最新一代抗组胺药。目的:研究每135mg左旋西替利嗪和安慰剂对CIU症状和体征改善以及QoL和生产力的效果。方法: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1周和4周时的瘙痒严重度评分。通过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价QoL。结果:两治疗组基线时的瘙痒严重度评分相似(2.06±0.58)。1周后,左旋西替利嗪改善作用优于安慰剂,显示出可观的效果(差异=0.78。P〈0.001)。这种效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一直保持(4周,P〈0.001)。与安慰剂组相比,左旋西替利嗪治疗组风团的数目和大小在1周时和整个治疗期间均明显减少(P≤0.001),同时伴有QoL改善(DLQI:左旋西替利嗪组7.3u,安慰剂组2.4u)和工作中生产力提高(每人每月失工作13:安慰剂组3.0d,左旋西替利嗪组0.3d)。没有发生意外的不良事件。结论:左旋西替利嗪每135mg治疗CIU有效,特点是不仅效果快速持久,而且对QoL有重要改善作用。

  • 标签: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左旋西替利嗪 安慰剂对照 治疗组 多中心研究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