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接受外用氨酮戊酸散光动力(ALA-PDT)治疗的喉乳头状小儿患者的护理对策及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6月一2015年6月我院共收治的200例小儿喉乳头状患者,均进行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对这类患儿进行研究,回顾分析其在光动力治疗中的全部护理资料,汇总有效的护理方法。结果全部的200例患儿中有185例预后的效果非常好,通过积极主动的护理干预,只有25例患儿发生声音嘶哑等并发症,通过正确的护理干预,全部患儿都正常出院。结论光动力治疗过程中采用口腔护理、心理护理、密切关注病情、积极进行治疗前后处理措施等,治疗后实施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常规护理、并发症护理等,有助于提升预后的效果,为喉乳头状小儿患者护理,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小儿患者 喉乳头状瘤 光动力治疗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合并面瘫的颞骨先天性胆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14年4月间在我科手术治疗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随访2月-14年胆脂无复发。面瘫完全恢复者3例,好转者2例,无改善2例。术后患耳全聋者5例,3例为就诊时已确诊全聋,另2例为因胆脂侵入内耳而行迷路部分切除术;1例听力提高15dB;1例无变化。结论早期诊断是降低先天性胆脂面瘫发生率及获得良好术后效果的重要保障。

  • 标签: 胆脂瘤 先天性 面神经麻痹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中耳胆脂并发迷路瘘管患者听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35耳)中耳胆脂并发迷路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21耳)患者随访术后听力情况。结果21例(21耳)术后随访纯音测听3个月~5年,12例平均骨导阈值(0.5、1、2,N4kHz)与术前差别小于5dBHL,较术前听力提高者3例,较术前下降者5例,1例于术后3个月成功植入人工耳蜗。21例患者中11例行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其手术前后骨气导各频率间(0.5、1、2、4~118kHz)听力阈值未见明显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P值均大于0.05)。结论中耳胆脂并发迷路瘘管的术后骨导听力阈值无明显变化,有条件者仍可行鼓室成形术保存听力。

  • 标签: 听力 迷路瘘管 鼓室成形术 中耳胆脂瘤
  • 简介:目的探讨听神经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听神经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选择.结果80例听神经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46例;年龄在18~80岁,中位年龄52岁;左侧26例,右侧54例;肿瘤桥小脑角最大径在0~76mm,根据Koos分级1、2、3、4级肿瘤分别有31、18、11、20例.内听道、脑桥小脑角、交界区肿瘤各31、30、19例.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渐进性听力减退和耳鸣,分别占42.5%和23.75%;其他首发症状包括突发性听力减退、头晕、头痛、耳闷、眩晕、三叉神经痛、走路不稳及面部麻木感.患者临床症状的前两位同样是听力减退及耳鸣,分别有83.57%和70%,既无耳鸣又无听力减退者仅占7.5%.根据WHO听力损失分级,正常、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分别有11、9、19、3、38例,PTA≤60dBHL及PTA>60dBHL两组在肿瘤大小(P<0.01)及肿瘤位置(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听力损失以下患者18例行言语测听检查,言语识别率在≥90%、≥70%<90%、≥50%<70%、<50%各5、1、5、7例,根据AAO-HNS听力分级,A、B、C、D级各6、4、1、7例.接受随访观察、伽马刀治疗、手术治疗各有28、5、47例患者,手术组与随访观察组肿瘤Koos分级(P<0.001),听力水平(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50±14VS53±12,P=0.2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例接受随访观察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5.24个月,肿瘤增大者8例,无明显变化者20例.结论绝大多数听神经患者会伴有耳部症状(听力减退、耳鸣),早期诊断有赖于耳鼻喉科医生对伴有耳部症状患者的筛查,对于小的肿瘤(<1.5cm),随访观察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听神经瘤 临床特点 治疗策略 随访观察
  • 简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起源于纤维组织的具有自限性的骨肿瘤。它主要发生在四肢、软骨、颅面骨和骨盆,很少发生在颞骨。治疗上需综合患者的主观症状、功能重建、并发症的预防、美容和其他因素。如无症状,我们可观察病情,若出现临床症状,则首先考虑手术治疗。

  • 标签: 颞骨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中耳胆脂瘤
  • 简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8年2月我科收治儿童原发性外耳道胆脂13例(13耳)。男8例、女5例,年龄5~14岁,病程1~6个月。按照Naim等对外耳道胆脂的临床及病理分期[1],13例患童中有1期9例,2期4例。1.2临床表现13例儿童外耳道胆脂未合并外耳道感染期间几乎无耳部症状,发病时主要临床症状是听力下降、耳鸣及耳闷胀、耳痛、耳液溢。1.3外耳道检查采用耳内镜数字显像及摄影记录,13例胆脂均发生于骨性外耳道,胆脂主体呈团块膨胀性嵌

  • 标签: 临床观察 儿童外耳道 内镜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颞骨岩部胆脂的外科治疗、术中面神经功能的保护及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79例手术治疗的颞骨岩部胆脂病例,按House-Brackmann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分级,根据术中探查所见,依据面神经损伤的部位和范围分别采用面神经减压、吻合、耳大神经移植、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等方法进行修复;随诊1年以上,资料齐全的48例患者,根据手术前后面神经功能的分级进行比较,分析治疗效果。结果79例岩部胆脂患者经过手术切除病灶,术中发现面神经受累部位以迷路段最为多见。面神经损伤修复方法:面神经减压48例(60.76%);面神经端端吻合5例(6.33%);面神经改道吻合3例(3.80%);耳大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3例(3.80%);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10例(12.66%)。剩余10例术中面神经未处理。随访1年以上,资料完整的48例患者预后:面神经减压:29例,术前面神经功能Ⅰ级13例,Ⅱ级1例,Ⅲ级7例,Ⅳ级2例,Ⅴ级4例,Ⅵ级2例;术后Ⅰ级22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3例,Ⅴ级1例。端端吻合:4例;术前Ⅰ级1例,Ⅴ级3例;术后Ⅱ级1例,Ⅲ级3例。改道吻合:3例;术前Ⅴ级1例,Ⅵ级2例;术后:Ⅲ级2例,Ⅳ级1例。耳大神经移植:2例;术前均为Ⅴ级;术后:Ⅳ级1例,Ⅴ级1例。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7例;术前Ⅴ级4例,Ⅵ级3例;术后:Ⅲ级1例,Ⅳ级4例,Ⅴ级2例。3例术中未处理面神经病例,面神经功能无变化。结论颞骨岩部胆脂术中需仔细保护面神经,发现面神经损伤后应及时修复,依据损伤程度和范围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修复方式可以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

  • 标签: 岩部胆脂瘤 耳外科手术 面神经麻痹
  • 简介: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扫描常规轴位、冠状位重建图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共105例(107耳)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常规轴位及冠状位重建图像基础上,综合运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根据主要CT表现:1、鼓室、鼓窦腔软组织密度影;2、听骨链骨质破坏情况;3、鼓室、鼓窦壁骨质破坏情况;进行术前分型,并将手术阳性结果与CT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59耳,其中单纯型8耳,肉芽型36耳,硬化灶肉芽型15耳;中耳胆脂48耳,术前CT分型准确率为89%。对主要CT征象,常规轴位+冠状位显示率为88%,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率为95%。对于所有可CT显示的术中阳性发现,均可以用多平面重组进行显示;容积再现及多平面容积再现对锤骨、砧骨破坏能较好显示,对镫骨破坏显示受到一定限制;曲面重组对面神经骨管破坏显示较满意,对听骨链骨质破坏也有一定的价值。结论HRCT能对CSOM及中耳胆脂进行较准确的术前分类、分型,常规轴位、冠状位重建图像能较全面、准确地对解剖和病变进行显示,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特别是MPR能提高CSOM及中耳胆脂细微病变显示率和诊断准确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胆脂瘤 高分辨率CT 后处理技术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胆脂手术保留正常耳道和听骨链并辅以围手术期中耳通气机通气的听力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0月到2010年4月间由资深术者所进行的41例采用“多种技术”完壁式并保留完整听骨链的胆脂手术。充气组:术后采用充气治疗者,共12例,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28~75岁,中位年龄42岁;术前气骨导差(GAP)为(32.42±14.68)dBHL。对照组:以往手术采用同样技术但没有充气者,共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15~65岁,中位年龄42岁;术前GAP为(26.79±11.84)dBHL。二组术前GAP的对照统计分析U检验值为1.185〈P0.05=1.96,P〉0.05。治疗前二组GAP差别没有显著性意义,表明二组具有可比性。充气组中耳充气每天1~2次,连续2周。所有充气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术后都随访12个月以上。结果充气组术后GAP为(8.58±11.3)dBHL,与术前(32.42±14.68)dBHL相比较,经U检验,U值为4.46〉P0.01=2.58,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同样,对照组术后GAP为(13.21±9.64)dBHL,与术前(26.79±11.84)dBHL相比较,经U检验,U值为4.74〉P0.01=2.58,P〈0.01,差异也有极显著性差异。充气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术后听力对比U检验,U值为-1.17〈P0.05=1.96,P〉0.05,两组术后GAP差别没有显著性意义。但是。充气组12例术后GAP全部缩小到〈20dB以内,6例(50%)在〈10dB以内;而对照组则有4例(14%)没有缩小到〈20dB以内。结论对术中保留听骨链患者给予围手术期充气治疗,术后能获得更好的听力效果。

  • 标签: 中耳炎 胆脂瘤 听骨链
  • 简介:1引言听神经为主要起源于内听道前庭神经鞘膜雪旺细胞的良性肿瘤,亦称前庭神经鞘膜。如果桥小脑角肿瘤最大直径为1-15mm,则为小听神经。听神经最常见的症状为听力下降,约占95%,但其中7-20%以突发性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本文报告2例以突发性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小听神经,以期为突发性聋的鉴别诊断提供借鉴。

  • 标签: 突发听力下降 听神经瘤 首发症状 神经鞘膜瘤 桥小脑角肿瘤 突发性聋
  • 简介:目的探讨高分辨CT(HRCT)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中耳胆脂的CT征象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CT诊断胆脂的敏感性最高在上鼓室(81.25%),最低在乳突(50%).(2)CT显示胆脂的病理改变为①鼓室乳突腔内胆脂影;②胆脂周低密度环;③鼓室乳突腔边缘骨质硬化;④鼓室乳突腔扩大;⑤听骨链破坏.结论CT检查对于中耳胆脂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有很大帮助.

  • 标签: 慢性化脓性胆脂瘤型中耳炎 CT诊断 高分辨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胆脂瘤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8例迷走神经副神经节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经验进行探讨。结果8例患者主要以声嘶和颈部包块为特点,其中7单发,1为多发副神经节,7例为良性副神经节,1例伴有淋巴结转移。散发患者7例,1例为家族性发病。6例肿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和颈静脉孔之间的上颈部或局限于颈静脉孔区,2例为咽旁的巨大肿瘤且其中1例伴有颅内侵犯,1例多发副神经节患者同时伴有颈动脉体。5例患者进行了琥珀酸脱氢酶相关基因筛查,3例患者携带有突变。结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的临床特点与颈动脉体和颈静脉球有相似之处,需加以鉴别。CTA和增强MRI对定性诊断有价值,增强MRI和颞骨CT则能提供较多的手术所需信息。根据肿瘤位置的不同,选择颈侧入路或辅以FischA型颞下窝入路切除肿瘤。迷走神经副神经节有一定恶性倾向,需注意全身筛查和随访以及家系检查。

  • 标签: 副神经节瘤 迷走神经 声带麻痹 头颈部肿物 琥珀酸脱氢酶
  • 简介: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在中耳继发性胆脂上皮的表达,探讨其在胆脂型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TNFR1在36例中耳胆脂组织及20例正常外耳道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TNFR1在36例胆脂上皮各层细胞中均有强表达,定位于胞膜和胞质,而外耳道皮肤表达较弱甚至没有表达,TNFR1在胆脂上皮中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外耳道皮肤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脂上皮中TNFR1表达较外耳道皮肤显著增高,肿瘤坏死因子可能通过与TNFR1相结合而导致胆脂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及凋亡。

  • 标签: 胆脂瘤 中耳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
  • 简介:摘要总结了循证护理在5例骨血管截肢患者的围手术期应用。包括术前收集资料,正确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和心理护理,使患者能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手术;术后严密监测、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并指导鼓励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认为通过循证护理的实施,使临床护理工作更科学,更严谨,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信心。

  • 标签: 蔓状血管瘤 截肢术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经口鼻切除脊索的手术配合和护理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口鼻切除斜坡脊索的患者,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减轻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熟悉专科器械和手术步骤,术中与医生密切配合,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对患者做好健康指导,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结果8例患者3例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脑脊液瘘,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手术是否顺利是和护士密切配合息息相关,因此,护士应该熟悉手术步骤,手术解剖结构,并掌握手术专用器械的使用方法和特点,充分与术者沟通手术进程,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 标签: 斜坡脊索瘤 手术配合 经口鼻蝶 术中护理
  • 简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常存在于各种慢性中耳疾病中,如胆脂型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和特发性蓝鼓膜等。本文对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0月的住院病例经手术和病理诊断证实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并发胆脂的14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本病的发病原因及诊断,并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

  • 标签: 中耳胆固醇 处理治疗 并发胆脂瘤
  • 简介:目的探讨散发内淋巴囊发病与VHL基因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微切割技术和多聚酶链式反应等方法对3例散发内淋巴囊肿瘤细胞VHL基因位点染色体微卫星标志的杂合性丢失进行分析.结果3例散发内淋巴囊中有2例发生VHL基因位点微卫星标志的杂合性丢失,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该两例肿瘤细胞中分别存在着VHL基因第二外显子的异常.结论VHL基因的异常导致其功能改变不但是VHL的致病原因,而且是散发性内淋巴囊发病的重要的基因遗传学基础.

  • 标签: 内淋巴囊瘤 散发性 VHL基因 微卫星标志杂合性丢失
  • 简介:目的探讨巨大听神经的显微外科切除技术和有关的局部解剖,以及术后处理措施.方法本组对32例病人进行了分析总结.采取乙状窦后入路暴露肿瘤,穿刺侧脑室后角充分引流脑室液,减低颅内压.在显微镜下保留外层蛛网膜,自上极囊内逐步切除肿瘤,最后分离内听道部分,术中记载重要结构的分布.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85%),次全切除5例(15%),无死亡.面神经保留27例(85%).受压面神经术中观察:位于肿瘤前上壁30例,上极2例,无后壁者.肿瘤由小脑前上动脉供血(AICA)17例,双重供血7例.结论采取显微外科技术,掌握听神经的局部解剖关系,加强手术后的观察处理是提高听神经疗效,减少损伤的关键.

  • 标签: 听神经瘤 显微外科 局部解剖
  • 简介:目的探讨胆脂性中耳炎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本文介绍了2009年11月-2010年7月在我院接受乳突鼓室成形伴上鼓室切开重建(Mastoidotympanoplastywithepitympanoplasty,EMT)手术的56例(耳),即在保留外耳道后壁切开乳突的前提下,同时进行上鼓室外侧壁的切除以彻底清除病灶,最后进行上鼓室乳突填塞并重建听力。本文初步报告了这一技术并对与此相关的外科处理策略进行临床评价。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时间1~9个月,1例术后疼痛再次手术,2例术后感染鼓膜穿孔未愈合,2例术后鼓膜紧张部后上微小穿孔,其余病例术后愈合良好,术后换药2~3次即完全愈合,术后随访56例中26例听力资料完整,0.5、1、2kHz气骨导间距由术前平均31.9dBHL缩短到19.6dBHL。结论保留外耳道后壁乳突切开同时切除术上鼓室外侧壁并进行重建,简化了经典完壁式手术的复杂操作,易于掌握;同时,手术保留的外耳道后壁使耳道形态得以保留,术后恢复时间短,减少了术后换药次数;上鼓室软骨填塞可有效的防止回缩袋的形成,避免了胆脂的复发。该术式为治疗中耳炎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 标签: 乳突切开 上鼓室切开重建 软骨 胆脂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