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实性成釉细胞瘤分期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13例实性成釉细胞瘤患者采取分期手术治疗,一期采用刮除术加开窗术治疗,二期手术去除残余组织并磨除相邻骨质,术后定期X线片追踪观察疗效。结果13例患者中3例患者一期手术后失访。10例经术后1~4年追踪观察,9例效果满意,原肿瘤区骨质恢复良好,未见复发,1例患者在二期手术后24个月复发。结论实性成釉细胞瘤采用分期治疗法确切可行。

  • 标签: 成釉细胞瘤 刮除术 开窗术 分期治疗
  • 简介:本研究通过分析Angle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亲代的特征,对比一般人群与Angle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亲代的Ⅱ类错发病情况,对Angle氏Ⅱ类错的家庭聚集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Angle氏Ⅱ类错有家庭聚集性,该病患者亲代的Ⅱ类发病率高于一般普查群体的发病率,按一级亲属发病率估算的遗传度为81%,认为此Angle氏Ⅱ类1分类错有较大的遗传作用的可能

  • 标签: 发病率 家庭聚集性
  • 简介:口-面-指综合征oral-facial-digitalsyndromes,0FDs)是一类主要表现为口腔颌面部畸形、骨骼畸形或伴有肾脏、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畸形的先天性综合征,目前依据临床表现分为13种类型。本文报告1例V病例,并复习最新分及分子诊断进展。

  • 标签: 口-面-指综合征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OFD I基因
  • 简介:本文介绍标准生物调节器的构造、作用原理与适应症,使用时机与方法,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 标签: 矫治器.功能 上颌骨 错
  • 简介:目的:研究发生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的弥漫巨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发生于TMJ区的弥漫巨细胞瘤的CT图像。结果:8例中,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45.1岁,所有8例病变都表现为膨胀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且增强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6例肿块密度增高,关节间隙增宽。髁突骨质改变7例,另外6例颞骨关节面骨质破坏并侵犯颅内。结论:发生于TMJ的弥漫巨细胞瘤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较高密度的软组织肿块,伴强化,髁突及颅底骨质破坏并侵犯颅内。

  • 标签: 弥漫型巨细胞肿瘤 颞下颌关节 CT表现
  • 简介:目的评价采用超声冲洗技术治疗有症状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有症状根尖周炎患牙62例,随机分为超声冲洗实验组和氢氧化钙封药对照组,分别比较术后1周的有效率和术后12个月的治愈率。结果术后1周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冲洗技术在有症状根尖周炎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超声冲洗 根尖周炎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 简介:全瓷嵌体修复牙体缺损后牙体与嵌体的折裂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问题,原因较多,其中嵌体洞预备是影响牙体和嵌体抗力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全瓷嵌体洞预备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全瓷嵌体 洞型 应力
  • 简介: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糜烂口腔扁平苔藓(orallichenplanus,OL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0年6月在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86例糜烂OL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试验组采用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仅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的局部病损进行分级评定,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83.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002,P=0.962);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有效率为76.68%,优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7.053,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糜烂OLP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局部注射治疗。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扁平苔藓 口腔
  • 简介:目的观察套筒冠义齿修复中重度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老午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追踪观察10例中重度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老年病例,患牙经过牙周基础治疗和根管治疗后,共制作12副套筒冠义齿,共65颗基牙,其中Ⅰ度松动21颗,Ⅱ度松动37颗,Ⅲ度松动7颗。内冠设计为圆锥或圆柱状,使用钴铬合金制作套简冠内外冠。平均随访2.5年,观察基牙牙周状态、牙松动度以及影像学改变。结果:所有患者的基牙松动度降低。X线片显示修复后基牙牙周膜无明显增宽,骨小梁致密,排列整齐,骨质密度明显增高。牙槽骨高度未见降低,部分可见增高。结论:根据基牙状态设计圆锥或圆柱状套筒冠义齿对中重度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治疗方法。

  • 标签: 套筒冠义齿 牙周病 牙列缺损
  • 简介:非综合征唇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其发病机制复杂,常包含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广泛开展,针对非综合征唇腭裂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发现了大量候选突变位点。但这些突变大多位于易感基因的非编码区域,且仅拥有统计学上的意义,需要后续的功能研究来验证这些突变的真实致病性。目前唇腭裂编码区变异的研究方法已较为成熟,但由于致病机制的差异,该法对研究非编码区变异将不完全适用。因此,本文将从大数据利用、软件功能预测及体内外功能实验三方面对非编码区变异后续功能研究进行介绍,为将来更多唇腭裂非编码区突变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 非编码区变异 功能研究
  • 简介:接诊一个病例时,需要对最终治疗结果了然于胸.这是实施任何治疗的基础.包括将会发生改变的前牙形态、大小、尺寸。一个好的治疗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基于诊断蜡的实体模拟.该实体模拟将在患者口内试戴后获得患者认可。本病例报道例证了如何通过诊断蜡将信息转移到患者的口腔。这不仅对修复医生和技师是有用的.对实施冠延长术的外科医生也有帮助。治疗计划不应被看作是一系列独立的过程,而应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工作流程。诊断蜡联合实体模拟作为指南,甚至对于牙周科医师来说是冠延长的一个新途径。

  • 标签: 修复治疗 前牙形态 模拟 实体 蜡型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对2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在临床指标及血糖控制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2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行牙周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16周实验组菌斑指数(PLI)及出血指数显著减少,且PLI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其他各项临床指标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治疗后有一定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基础治疗有利于2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减轻牙周炎症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状况。

  • 标签: 2型糖尿病 慢性牙周炎 牙周基础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
  • 简介:对单颌牙列仅余留3-5颗天然牙的老年牙列缺损病例用黏膜支持式或混合支持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常会引起基牙的负荷过大,或黏膜支持式可摘义齿基托下软组织受力时被压缩,出现基托下软硬组织的萎缩和吸收,义齿下沉,基牙形成早接触,增加基牙和余留牙的负担,造成牙周支持组织损伤。用套筒冠义齿修复能将牙合力合理分配到基牙、牙槽骨和黏膜,减轻基牙的负担,减缓牙槽骨的吸收,义齿戴入后稳定性好、美观舒适、咀嚼效率高、修复后的远期疗效好。本文报道1例下颌仅余留3颗天然牙用圆锥套筒冠义齿修复后随诊观察4年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老年人 套筒冠义齿 牙列缺损 修复
  • 简介:目的了解西藏那曲地区藏族学生砖茶氟牙症及龋病流行情况,并对两者关系进行探讨。方法2004年7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2~17周岁的471名藏族学生,按WHO推荐的Dean分类法和龋病调查方法对氟牙症及龋病患病情况进行检查;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氟牙症与龋病的相关性分析用Mantel-Haenszelχ2检验和线性相关性检验;将不同程度的氟牙症按Dean标准分级,并与龋病患龋率进行分层趋势χ2检验。结果氟牙症患病率为53.5%,氟牙症指数为1.09,属中度流行地区;恒牙患龋率较高(56.7%),程度较重(龋均为4.09±2.106);龋病的发生与氟牙症呈高度正相关(χM2H=12.060,P<0.01;OR=1.954,P<0.01),为显著线性关系(χ2=12.715,P<0.01);随着氟牙症程度的加重,患龋率呈上升趋势(χ2=14.846,P<0.01)。结论砖茶氟牙症已成为当地龋病高发的易感因素;减少氟牙症的发生,应成为当地藏族学生预防龋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 标签: 氟中毒 牙根龋 西藏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混合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混合RD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对其进行随访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结果光镜下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胞质苍白或呈嗜酸性淡染的特征性组织细胞,可见明显的淋巴吞噬现象(emperipolesis),免疫组化S-100和CD68染色阳性,CD1a阴性。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伴有颌面骨破坏吸收,容易误诊。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等治疗后病情控制。结论头颈部混合RDD具有一定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但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困难。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效果不确定,应以保守治疗为主,密切随访。

  • 标签: ROSAI-DORFMAN病 组织细胞增多症 头颈部 诊断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影像扫描和重建技术、三维头影测量技术,比较骨Ⅰ类和Ⅱ类正畸患者口咽气道的三维结构差异.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的骨面型分为骨Ⅰ类组和骨Ⅱ类组,年龄、性别严格匹配、均角研究对象共22对.将所有研究对象正畸初诊时拍摄的全头颅CBCT影像导入DolphinImaging3D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分别测量其口咽气道、腭咽气道、舌咽气道的气道容积、气道长度、最小横截面积、最小横截面矢状径、横径及其比例关系,对两组间的气道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骨Ⅱ类患者的舌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144.27±68.30)mm^2]及口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矢状径[(8.28±2.58)mm]较骨Ⅰ类患者[(193.93±71.54)mm^2,(9.76±2.22)mm]小(P≤0.05).结论骨Ⅰ类和Ⅱ类患者口咽气道三维结构具有一定差异,矢状骨对口咽气道结构具有一定影响.

  • 标签: 口咽气道 CBCT 三维测量 骨型分类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高血循肌间血管瘤(IMH)的CT、MRI(包括磁共振动态增强)的表现特征与病理分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3年间1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颌面部IMH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15例,年龄5-57岁,平均年龄33.4岁.结果:CT、MR图像显示,6例患者累及多块肌肉,12例累及单块肌肉.好发于咬肌(6例)及舌体(6例).3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高血循病变,磁共振动态增强的SI-time曲线为Ⅱ:早期快速强化后出现平台期,病理分为毛细血管2例、混合1例.1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低血循病变,SI-time曲线为Ⅰ,病理分为海绵血管.4例发现静脉石.结论:IMH的CT、MR影像学表现及其SI-time曲线分,能进一步帮助诊断其病理分

  • 标签: 肌间血管瘤 磁共振 高血循病变 低血循病变
  • 简介:慢性根尖脓肿的窦道口大多数位于患牙根尖部相对应的唇、颊侧或舌、腭侧牙龈表面,但偶尔也可见开口偏离患牙的情况,

  • 标签: 窦型慢性根尖脓肿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研究加强锂基陶瓷高嵌体修复老年重度磨耗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年龄67~93岁老年重度磨耗慢性牙髓炎磨牙49颗,根管治疗2周后,行CAD-CAM高嵌体修复,嘱患者治疗后每6个月复诊一次,运用USPHS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所有患牙经两年复查,在嵌体固位、边缘密合性、继发龋、邻接关系等方面性能良好,仅4例嵌体脱落,3例发生崩瓷。结论:加强锂基陶瓷高嵌体可以有效修复根管治疗后老年重度磨耗牙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加强型锂基陶瓷高嵌体 髓腔固位 重度磨耗牙
  • 简介: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制作的复合人工骨预制体在个性化颌面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颌面骨缺损的患者利用复合人工骨进行骨缺损修复,术前对颌面骨缺损部位进行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制造快速成型、复合人工骨材料及一系列的工序处理后制成三维颌面模型及个性化的颌面骨预制体.术中在模型指导下将颌面骨预制体精确定位与固定。其中3例并明显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则予同期或二期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结果全部颌面预制体术中能准确快速的就位及固定.无预制体断裂等发生,转移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血运良好.除1例经口内切口患者术后部分伤口裂开予二期清创缝合后伤口愈合外,余伤口愈合良好。随访6个月至4年,无预制体移位、排斥等并发症发生,双侧颌面外形基本对称,外形满意。结论应用CAD/CAM制成的个性化复合材料颌面骨预制体能达到颌面骨缺损的精确重建.有效地解决植入体塑形困难.简化了手术程序及缩短手术时间.且并发症少,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颌面骨缺损 修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