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5 个结果
  • 简介: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是介绍事物说明事理以事明人的。说明文的语言以准确平实为原则,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与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诗歌和情节离奇曲折的小说相比,说明文确实显得平淡一些,但也决非枯燥乏味。我们只要稍稍留意教材上那些优秀的说明文,就会发现说明文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完全可以生动形象,趣俱佳。

  • 标签: 说明文 生动形象 事物说明 教材 优秀 散文诗
  • 简介:摘要“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分解开就是“人”“工”“石”。“砼”字不仅体现了传统的汉字文化,也体现了国人类比与联想并重的思维方式。

  • 标签:
  • 简介:本文以交通乘用概念的据为例,通过多种语言的泛时对比和汉语历时、共时比较,归纳出该概念各种可能据的集合,比较了它们跟其知识场各常识构件间的匹配关系等.由此进一步证明了马清华(2010,2011)就理据问题提出的场约束原理。但可能的据并不能自然实现为现实的据,本文继而以汉语为单一分析材料,通过对其乘用概念的据运筹活动的详细论证,表明可能的据能否成功实现为现实据(即语言对概念表达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言内外多种因素的运筹结果。表达目的、言外的现实和认知条件、言内的形义基础相互作用,协同规定着概念的据,这就把优先原理进一步发展成为系统运筹原理。本文对场约束原理的进一步证明和所发展出的系统运筹原理丰富、完善了据理论。

  • 标签: 理据 场约束原理 系统运筹原理 交通乘用概念
  • 简介:可以说,“课文”浑身都是宝,此中可资学习的东西也非常之多。这里且不论学习其中的音韵训诂,也不说学习其中的语法名著,单说说如何从课文的微点摄取写作之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用好课文,善于发现课文中隐含的写作微点,为我所用。

  • 标签: 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 学会学习 作文 语文教师 使用教材
  • 简介:王宝强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自从去年推出以来,迅速热播全国。时至今日,仍然在数家电视台重播。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士兵“许三多”这一形象的认同和喜爱,对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这种人生信念的共鸣和肯定。诫如媒体上评论的那样,《士兵突击》“是一部令人感染的电视剧”,“是一部真正充满着阳刚和热诚的电视连续剧”。笔者亦不讳言对它的偏爱——从去年暑假至今,笔者已完整地观看过三遍,其中还不包括零星看过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感觉在内容安排上,《士兵突击》有两“内伤”——两内容疏漏或缺憾。谨此,略述如下,求证于大家。

  • 标签: 士兵 内伤 电视连续剧 人生信念 电视台 电视剧
  • 简介:试说《论语》的两误读崔茂新一、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这则对话的标点出自程树德《论语集释》(下称《集释》)。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下称《译注》)与吴树平等点校的《十三经(标点本)...

  • 标签: 《论语》 孔子 一贯思想 王孙 《十三经注疏》 仁者
  • 简介:量词的词源据,是指决定一个词的量词用法在词源上的理由或根据。对汉语量词词源据的阐释,将极大提高量词词典编纂的质量,如增强量词释义的可理解性、可记忆性及系统性、准确性,也能增强量词用法辨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词源理据 量词 汉语量词词典 意义
  • 简介:“撩”《说文》训“也”,清代学者认为此“”为“撩捋整理”之义,但缺少文献用例的证明。导致今天各辞书对“撩”的本义的设立不一致,对“撩”一词的解释也模棱两可。通过梳理“撩”的词义引中系列、系联“撩”的同源词、考察“撩”的佛经文献用例,以及考察“撩”与“料”的字际关系可以明确“撩”的本义和“撩”一词的意义。

  • 标签: 撩理 料理
  • 简介:汉字是有理据的文字,汉字的据指汉字构形、读音、意义的依据。汉字的据因造字法不同而不同。至今大约90%以上的常用汉字仍有理据可讲。利用据推展汉字教学,可以减轻难度,提高效率,是汉字教学的一般规律。汉字据因部件分析法和俗文字学说解,受到严重削弱,亟待维护。

  • 标签: 汉字理据 造字法 部件分析法 俗文字学 偏旁分析法
  • 简介:《墨子·公输》的一校勘问题王《墨子·公输篇》:“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必伤义而不得。”句中“三事”二字是否有误,现代诸家选本的看法和处理办法颇不一致。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374页正文作“三事”,注云:“应...

  • 标签: 《战国策》 《墨子》 “三吏” 《公输》 孙诒让 《神仙传》
  • 简介:目前隐喻脑机制的神经生理研究已经开展了很多,但是很少研究涉及双语者隐喻脑机制。本研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对母语是汉语、二语是英语的中国人被试加工汉语隐喻和英语隐喻脑机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加工英语隐喻时ERP成分N400比加工汉语本义、汉语隐喻和英语本义呈现更明显的负向波。左右脑在加工英语隐喻都有激活,活跃度比其他条件更高。

  • 标签: ERP N400 脑机制 双语者 隐喻
  • 简介:王仁陶《刊谬补缺切韵))在《切韵》的分韵基础上新增严韵的上去二声,此举并非为填补空缺而无中生有的强行划分,而是对严凡两韵语音分化的重要揭示。中古后期严凡两韵的关系重在分而不在合,二者分化的动因是唇音字的轻唇化,这在中古时期的诗文押韵、官修韵书的同用关系以及现代汉语方言中均有反映。

  • 标签: 《王韵》 严韵上 去声 严凡分化 轻唇化
  • 简介:以往对复合词构词据的研究多为构词法和具体名源的讨论,少见其构词据一般性质的探讨。我们认为,语素组合是否成立,词义如何识解,是具有全民规约性的,即人们遵循一种相同相似的处理模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据离规/模糊的词欠通行或据被“修正”、可聚合词语的使用与发展遵循理据规约、新造词/生造词的构词遵循理据规约。复合词的构词据之所以具有规约性,主要受到概念逻辑关系、认知规律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复合词 构词理据 规约性
  • 简介:认知语法从生成语法的阵营中脱离出来,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学研究范式。从理论假设看,认知语法比生成语法有更好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灵活性。本文试图在Langacker认知语法识解理论框架下,从详细度、聚焦、突显和视角四个维度来阐释德语语言现象,一方面从认知视角"另眼"观察德语语法结构与语义特征,以探寻德语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据;另一方面通过对识解理论观点的示例阐述,说明认知语法对语言研究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广泛的适用性。

  • 标签: 德语 认知理据 识解
  • 简介:<正>点明修辞手法,是以往注释书当中的传统做法之一。但有时只是点明属于何种修辞手法,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修辞的特性.去认真揣摩古人行文中的修辞意图;否则,便无法真切地把握原文的意旨.下面,我想从《荀子》的两比喻为例,试作一些说明。一、根据喻之多“边”来考察古人用比的含义.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周易正义·归妹》中提出了“喻之多边”的说法。他指出:“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放。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

  • 标签: 《荀子》 金石 比喻 训诂 修辞手法 《荀子集解》
  • 简介:日だまりに居て(栖身向阳)西条八十作石月译注风儿带来枯叶儿色彩模糊难辨其名落在茅檐下的向阳地儿定睛看去早已飞去渺无踪年逾五十横卧常陆野我的身躯亦如寒冷的。枯叶儿想着明日的去向将手侵入[诗人与作品简介](1892—1970)日本著名诗人,生于东京,以...

  • 标签: 诗人与作品 向阳 主要作品 象征诗 枯叶 茅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