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水文工作者管水,将可可西里的水情变化尽收眼底,他们被称为闪光的“锚座”,牢牢定格在无人区江河两岸。

  • 标签: 长江 可可西里 工作者 无人区 江河
  • 简介:我国古代官人制度,一般以为始自周人的“乡举里选”,而于此前的状况多语焉不详,或付之阙如,或聊备“选贤任能”之目而已。遂使上古官人状况茫然不得要领。然据经史载记,尚可考见,至迟在夏禹时期,我国官人制度已大抵臻于完备,而其精神原则的提出甚至更早。尧、舜及禹的成功特别是禹的成功均与此官人制度有关,并在夏禹末年基本完成终结。

  • 标签: 黄帝 《尚书·尧典》 《尚书正义》 选贤 制度 “自然”
  • 简介:碳十四所年代与实际日历年常有误差,所3000年以远的标本,常短10%左右的年代。树轮校正的实质是使偏近的碳十四年代复原。石家河文化早期的时间当为3000B,C~2300B.C.,石家河文化晚期(或称后石家河文化)约为2400B.C~1900B.C.。石家河文化早、晚期大约有100年的过渡期。当一些地方进入后石家河文化时,另一些地方仍处在石家河文化阶段。

  • 标签: 碳十四测年 石家河文化 后石家河文化
  • 简介:考古是时间的科学,通常考古学家要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判断相对年代.这种断代方法对考古学作出过重要贡献,至今仍然是很有用的.但它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无法判断绝对年代.科技年技术引进考古学,或与考古学相结合之后,考古年代学才真正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已故的夏鼐先生,一贯极力主张把自然科学方法引进到考古中来,不仅是在考古学上要利用自然科学方法,而且还要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组织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因此,他曾亲自领导筹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自然科学实验室,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14C断代实验室.在一定意义上说,自然科学技术的引进,推动了中国考古学革命性进展.

  • 标签: 考古学家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鼐 考古研究 年代 中国科技
  • 简介:利用考古系列样品的碳十四年方法,就是把田野考古的层位和文化分期的相对年代序列转换为精度较高的绝对年代序列,从而定出考古事件的日历年代,使误差缩小。此法虽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方法的可靠性仍需做进一步的说明。

  • 标签: 田野考古 文化分期 夏商周断代工程 年代 重要作用 事件
  • 简介:“画以流美遍天下笔以传情盖世华”——这是广西著名书法家李雁赠予好友陈以忠的挽联,它精辟地评价画家陈以忠的一生艺术水平及成就。陈以忠擅绘国画人物画,在广西以至国内外皆负有盛名。他祖籍广东化州市,1940年4月生于广西靖西,后在南宁市长大。1964年7月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国画专业,曾师从岭南画派高手黄独峰教授、广西著名画家朱培钧教授和马万里等人,因而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

  • 标签: 著名画家 人物画 广西艺术学院 馆员 国画专业 1940年
  • 简介:<正>清代学者王鸣盛曾遍校十七史,今初步统计,其《十七史商榷》保留的校例约有千条之多.笔者为此曾探讨过《商榷》中校勘系统的整体结构问题.但接下来产生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大量的校例,其具体得失究竟如何呢?由于材料和技术的原因,这很难予以精确的回答.但在建国后的正史校点活动中,《商榷》曾是参考书之一,因此本文的例即以《商榷》跟校点本对照,并以此为基准,进一步举例对《商榷》校史的得失作一简略的分析评议.

  • 标签: 校点本 校史 《十七史商榷》 王氏 中校 张元济
  • 简介:考古学家在西印度群岛的卡里亚库岛屿的一处年代为公元1千至1千2百年的遗址中发现了古人吸闻鼻烟的碗状容器,下文称之为“鼻烟碗”。该研究用热释光与光释光技术测定了三件鼻烟碗样品的年代:一件出土于上述遗址,另两件来自当地博物馆且产地不明。测量结果竟然是这三个样品的平均年代在400±189B.C.区间内,

  • 标签: 热释光 年代序列 岩石 利用 西印度群岛 考古学家
  • 简介:就中国航海技术史而言,郑和下西洋"过洋牵星"被看成我国古代先进天文导航术的重要标志,但"过洋牵星"的文化起源却在国际航海技术史学界长期争论。吴春明先生《从南岛"裸掌星"到郑和"过洋牵星"》一文,对比研究了太平洋南岛语族与华南航海民族志上共存的"星象罗盘"("观星法")和"裸掌星"技术,探讨传统王朝史学背景下,作为"华南民间历史失忆"的土著航海术在中华海洋文明史上的肇始地位。

  • 标签: 中国海天文 南岛裸 天文导航
  • 简介:“中国第十六届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年学术讨论会”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博物馆承办.拟定于2018年3月底在上海举行,为期三天.参会报名表提交截止日期为2017年11月30日,论文摘要递交的截止日期为2018年2月20日.会议主题如下:1)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年的原理与理论研究;2)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年的应用;3)仪器设备的开发和改进;4)剂量学.

  • 标签: 电子自旋共振 学术讨论会 中国 会议通 上海博物馆 专业委员会
  • 简介:2018年3月29日,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博物馆联合发起主办的"中国第十六届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年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国际大酒店召开。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此次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为国内研究和应用释光及电子自旋共振年技术的考古工作者、地质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学术意见、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对推动中国释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电子自旋共振 学术讨论会 中国 上海光大会展中心 上海博物馆 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