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人类与水的关系,如同与布帛蔬粟一样,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况人们对于水的需要,更有甚于布帛蔬粟。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一个城市的建立与发展也离不开水。以北京为倒,从三千多年前的蓟与燕,乃至金、元、明、清的北京城,都紧紧依靠着永定河。永定河可以称之为北京城的母亲河。历史上北京城市的发展‘直是处于永定河的冲积平原之上,由于永定河水源非常丰富,在这冲积平原上,呈现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而这些河流湖泊,又为北京地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标签: “水井” 北京城 永定河 水资源利用
  • 简介:傣族人的住宅以其别具情趣的建筑式样和风格,把风景秀丽的云南西双版纳德宏边疆点缀得更加迷人。幢幢竹楼大多以竹篱相隔,自成清幽恬静的院落。那些高大挺拔的大青树、枝叶茂密的柚子树和果实累累的咖啡树、芒果树以及那摇曳多姿、迎风摇摆的凤尾竹,把一幢幢竹楼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真是幽美极了。当然更有独特风味的,莫过于傣家人的水井

  • 标签: 傣族 水井 云南西双版纳 咖啡树 建筑式样 芒果树
  • 简介:满城要庄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北郊区,直属满城县管辖,西南距满城县城5公里,西和眺山(又名鱼条山)遥遥相对,北相隔不过0.5公里为漕河(又名顺水,习称沙河),南傍依著名的一亩泉,地处广阔的平原区.

  • 标签: 满城县 河北 西周时期 水井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1957年至1991年,我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先后在城区内外各个建筑工地上为国家收集零散的文物,并附带着手对出土文物的调查工作。30多年来,经我发现的汉代陶井遗址(其中也包括砖井)就有200多处以上,并多次发现汉代陶井的井围上饰有绳纹。属汉代陶制井圈的占四分之三,属汉代砖制井圈的仅占四分之一左右。汉代一口水井用砖制水井的一般在七、八层左右,每一层大约有六匹砖左右。每匹砖两头有榫眼,连接扣成一道环形的井圈。砖制井的砖长一般在41厘米,

  • 标签: 成都市 汉代水井 考古学 砖制井
  • 简介:镇江市大市口宋代水井清理简报镇江古城考古所一、概况:1994年7月28日,经群众报告,镇江市市中心区大市口施工工地水井中发现文物,经群众报告,我所当即派员赶赴现场作抢救清理,至8月1日结束,获文物843件,铜钱64枚,其中有瓷器166、硬陶器484、...

  • 标签: 底径 水井 镇江市 白瓷器 釉色 白釉
  • 简介:水井街酒坊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城区东南(锦江区水井街15—23号),南邻成都市内河锦江,现存面积1700余平方米。遗址内现有仍在使用的酒窖以及酿酒设备,附近有较多的现代民居。1998年8-11月、1999年3—4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四川省博物馆的协同和成都市全兴酒厂的支持下,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280平方米,获取了大量珍贵的酒类考古的第一手资料。

  • 标签: 遗址 文物考古 考古发掘 东南 水井 资料
  • 简介:成都水井坊遗址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有古朴的酒坛和精美的瓷器,既是研究酒史发展的重要资料,也是具有很高鉴赏价值的艺术品.本文从鉴赏的角度,对其中的古酒坛与青花牛眼杯作了评述.

  • 标签: 水井坊遗址 陶瓷器物 造型艺术装饰纹样 鉴赏
  • 简介:2006年,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位于荥阳市王村镇新店村以北的金元时期水井遗迹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各类瓷器多件,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资料。

  • 标签: 荣阳市 金元 水井 清理
  • 简介:1999年7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在南阳宛城遗址明远顶西侧约50米处发掘水井3口,出土铜钱、陶罐、陶壶等遗物,时代为战国晚期或稍早,一直延用至新莽时期.水井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宛城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标签: 河南 南阳市 宛城遗址 战国时期 水井 形制
  • 简介:对从水井坊环境中分离到的红色红曲霉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株红曲霉能代谢产生大量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在白酒中,这些脂肪酸除呈香味外,还具降低胆固醇、改善血液循环的功能.

  • 标签: 红色红曲霉 次生代谢产物 脂肪酸
  • 简介:多民族地区用水合作既要考虑一般地区的共性因素,亦需兼顾民族的特殊性因素。基于对青海省J用水者协会的个案研究,对多民族地区用水者协会运行过程中应考虑的特殊性因素进行全方位考察,发现用水者协会的良性运行需要依托各民族语言和文字、生计方式及民族节日等社会基础,而各民族的平等参与、权力结构的民族均等化以及各民族权威人士的监督与协调等"民族互嵌式"管理方式亦是用水者协会可持续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用水者协会增进了民族认同,促进并形成了各民族以灌溉用水合作为纽带的内生性发展模式,进而达到"互嵌—共生"的结果。

  • 标签: 多民族地区 用水者协会 民族特殊性 民族互嵌 “互嵌-共生”
  • 简介:殷墟王陵区共发掘十余座带墓道的大型墓葬,其腰坑的底部距地表的深度普遍在11~14米,远远超过同时期商代水井的地下潜水线,可证在王陵区商人营建大型墓葬时,墓穴(尤其腰坑)的深度均应穿透地下水,达到"下及黄泉"的效果。本文认为,这正是商代社会中"黄泉观念"的体现,商墓底部的腰坑就是死者灵魂通往黄泉路的入口,腰坑中的殉狗就是通往黄泉路上的引领者。

  • 标签: 殷墟 商代墓葬 腰坑 黄泉观念
  • 简介:从元代开始,沁河下游地区数县之间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用水秩序,即最先由下游县灌溉,之后依次而上直至最上游县。各县用水的量以时间来计算,按照最初开渠时各县所提供劳力和财力的多寡来分配。文章认为该用水秩序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既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也是灌渠系统的空间拓展过程,具有深刻的社会、地理背景,它是上下游县际之间围绕着水资源分配而产生的社会互动结果,反映着这一地区水利开发史的特点和地域社会的独特个性。

  • 标签: 沁河下游地区 用水秩序 自下而上 社会互动
  • 简介:一、本部为促进武阳汉三镇各机关、团体、工厂、学校、市民平时有充分之照明用水准备,俾在非常时期内,电灯电水厂纵为敌所破坏,而有适当代替之灯水使夜间照明及饮水消防不致发

  • 标签: 遮光设备 电灯照明 武阳 煤油灯 工厂商店 检查人员
  • 简介: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更多的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论文尝试分析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提出了'趋利、避害、改善'的观点,并以用水观为例进行分析。得出了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即近水(趋利),防水(避害),掘水与蓄水(改善)等三个方面。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古今'节能'观点的对比分析,选取宏村与屏山村两个村落进行比较研究,挖掘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可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分析。

  • 标签: 传统建筑营造技术 取水观 环境
  • 简介:本文以清代江南为研究对象,从与当时的民生密切相关而且在近代变迁过程中比较受到关注的环境与用水卫生等方面入手,初步考察了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认为在传统时期,国家基本上没有关于公共卫生的立法,但在地方官府和社会的层面上,相关的观念和行为多有存在,大致可以保持自然和社会生态的相对平衡.嘉道以降,随着江南自身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西方文明的输入,众多士人针对旧有卫生体系的弊端,认为有必要引入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度,制订日常巡查惩罚条令,即直接以公共和国家的权力介入卫生的经常性管理,从而使卫生事业逐渐由个别的、自为的、缺乏专门管理的行为逐步转变成系统化的、有组织的、纳入官方职权范围的工作.

  • 标签: 江南 卫生观念 卫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