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南京的佛教寺院始于孙吴,初兴于东晋,大盛于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关于当时佛寺的盛况,因唐人杜牧诗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语,所以一般文章中常用“四百八十寺”之数,而根据正史及佛教典籍所载,南朝首都建康的

  • 标签: 阿育王塔 佛寺 南朝首都 舍利 佛教典籍 金陵
  • 简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青瓷制作进入了成熟阶段。江苏的南京附近、镇江一带及太湖周围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器,依器形、装饰纹样、釉质色泽等特点,分为东吴、西晋、东晋、南朝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的青瓷器中,有很多带羽翼纹的动物形象,举凡羊、虎、蛙、犀牛、鹰、猛兽、辟邪等不一而足。……

  • 标签: 青瓷 六朝 墓葬 瓷器 东吴 出土
  • 简介:本文旨在诠释书论中的疑难词语,对误释者商兑之,对难解者疏通之,对易混者则醒明之。

  • 标签: 六朝 书论 疑难词语 诠释
  • 简介:早在先秦时期,博弈活动就成为古代中国一种奇特的社会习俗和文化现象。时期,随着各民族交流机会的增多,各民族习俗文化的融会贯通,社会物质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商业经济的繁荣,博弈活动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并形成奇特的博弈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对后来中国习俗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广,仍然值得今天的人们玩味。

  • 标签: 社会习俗 六朝时期 博弈 文化现象 古代中国 习俗文化
  • 简介:有文笔之分,今依大会散文之主题,故仅论笔的部分。谈文体论,首先须辨明文体意义。现代对文体一词界定,时见歧异。古人对此虽未有明确定义,但有相沿袭的共同认知;文学分体虽详略有别,用词未必一致,但指涉未曾混乱。亟须特别厘清的是,文体不是仅指散骈文章之分体,诗、赋、公文等各体文学皆属之,包含一切之文。其次对各家文体分类作异同比较,从归纳中可见其由简至繁,由繁至细碎,以致遭后人批评。今即析论其中得失,由此见其分体见解,及其文学理论,并理解其分体缘故,冀求一窥文体论之现象。

  • 标签: 文体 文体论
  • 简介:<正>镇江古城连冈三面,一水横陈,素享盛名。但有关镇江古城的历史记载多有舛漏,考古学材料也比较缺乏,故其面目不清。尤其是时期的情况,因处草创阶段且历时久远,显得更加模糊,虽有东吴“铁瓮城”,东晋“晋陵罗城”等说法,真实情况如何,尚需考证.笔者不揣浅陋,草成下文,敬请方家识者指正。一、三国时期的京城镇江历史上最早的城池,一般认为是公开208年孙权所筑的铁瓮城,所依据的材料通常

  • 标签: 镇江 京口 京城 古城 瓮城 六朝时期
  • 简介:2001年3月,安徽省当涂县发现一批钱。这批钱币共有三公斤左右(800百多枚)绝大多数为五铢在其中发现了蜀钱“直百五铢”小型“太平百钱”吴钱“大泉当千”大成国“汉兴”(直读)等。今选数品供泉友鉴赏。

  • 标签: 钱币 五铢 出土 六朝 马鞍山 发现
  • 简介:佛教于汉末传入中国之初,曾被视为方术,只是作为中国传统道教的附庸而在民间流传.至晋时,因谈虚无,与玄学融合,广为中土上流人士所接受.刘宋以后以至整个南朝时期,由于皇帝的喜好和大力提倡、广开佛寺、组织大规模的讲经和译经,甚至身体力行、舍身入佛等,都使佛教在中土滋长尤甚,以致其发展远远超出中国本土的道教而成为中国又一大教,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因素.纵观这一时期的佛教,其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期,但是,随着佛教在中土民间的广泛流传,以及对上层阶级甚至是皇帝所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就必然以不可阻挡之势渗入到文人阶层的日常交往与创作活动中,而在诗、赋、文中有所表现(小说因出现较晚,此不多论).笔者试图从佛教与魏晋文人与文学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加以论述,而实际上这也正代表了佛教这一外来事物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浸染和逐步征服以至最终被接受的过程.

  • 标签: 佛教 道教 玄学 魏晋六朝
  • 简介:<正>从汉末起到魏晋南北朝,属于汉语史的中古前期。越来越多的口语材料的出现,使这个时期成为汉语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枢纽性阶段。而汉译佛经则是在这些口语材料中占比例较大的一部分。从东汉起,佛教作为一个完全不同质素的语言、文化系统,由热诚的传教者,源源不断地带到中国,于是一个新的异域文化在人们眼前打开,我国的知识学界,得以大大地充实,并随之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动。由于梵语佛经被大量译为汉文,大量的来自古印度语

  • 标签: 佛教 汉魏六朝 佛家 意译词 汉语词汇 汉语口语
  • 简介:灯具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照明器具,包括灯和烛台两大类。灯具延展了人们作息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便利和丰富了人类生活,同时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本文以南方地区出土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灯具的类型学研究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探讨相关问题。铜灯具可以分为竖柄灯、横柄灯、提吊灯和座灯四类。通过比较当时南、北方铜灯具形制,可知铜灯具的造型和工艺承袭自汉,虽独立发展,然南北交流存续未绝。通过比较铜质和陶瓷灯具,可知虽然陶瓷灯具逐渐占据主流,但是铜、瓷材质各有优势,二者互为补充并相互借鉴,可满足不同阶层的审美和使用需求。是中国古代灯具的转折时期,汉灯余韵和时代新风在灯具上显得尤为突出,反映出深层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内容。本文是基于物质资料对汉唐社会历史进行实证化、具象化研究的新尝试。

  • 标签: 铜灯具 灯和烛台 六朝 社会生活 汉文化
  • 简介: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描绘筝的演奏艺术已经达到了令人神弛的境地。由于筝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和古朴雅致的艺术风格,而倍受世人的喜爱。我国汉魏时期,是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此时乐府对筝的记载为后世筝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 标签: 乐府 民族特色
  • 简介:时期租调繁重,各类杂调、徭役层出不穷。小农欲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最有效的行为莫过于不纳或少纳赋税。其时不乏各类窃改籍注者,他们谎报年龄、疾病等状况;寻荫大户,入僧道户;混入仕流,诈买军勋、爵位;著录官、私学生。这些逃税避役行为虽然可以减少赋役方面的支出,但纳贿或资买方式毕竟有二次行贿或大族役使的代价,且加剧了下层小农生活的贫困化。

  • 标签: 六朝 小农 逃避赋役 依附 行贿
  • 简介:文章以时期的湖州为观察视域,从藏书史的角度,通过对时期相关史料的爬梳、整理,于雪泥鸿爪间,辨析、发掘作为湖州文化之脉的藏书文化的初起、形成历程。认为,湖州藏书之初盛,当在之时,其中标志性的史事,便是沈约的藏书活动。就私家藏书传统肇造、发育的意义育之,沈约的藏书实践“开浙江收聚之先声”,意义重大。

  • 标签: 六朝 湖州 藏书
  • 简介:石刻多俗字,給今人的閲讀、整理和研究造成一定困難。其中訛俗字因與他字混同,所以常常被誤認。對於這些訛俗字的考釋,不僅有助於正確解讀石刻文獻,同時也是俗字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選取十八個混俗字試作考釋。

  • 标签: 六朝 石刻 訛俗字
  • 简介:《说文》,即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系我国第一部系统字书,为箋注文献所广泛引用.文章从原始材料出发,以考论结合的方法,对箋注引小《说文》进行文献整理,不仅可以根据引文作古籍校勘、版本的研究,更可以之作为考辩、辑佚及前代《说文》材料的重要文献参考.

  • 标签: 六朝箋注 《说文解字》 引书 考辩
  • 简介:<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以后三国鼎立,战争连年,王朝更易,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同时,西汉以来定于一尊的儒学大厦风雨飘摇,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之久的先秦法、名、道诸家学说重新为人们所探究,《周易》、《老子》、《庄子》“三玄”成为挣脱名教桎梏、追求思想解放的新思潮的原动力,由印度传入的佛学在赤县神州造成了一个一个冲击波,哲学、文学、学术研究都获得了飞跃的进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魏晋南北朝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乱、经济累遭破坏、人民深感痛苦的年代,反而孕育出灿烂辉煌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庄子》 思想解放 独尊儒术 学术研究 黄巾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