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遗址公园是目前很普遍的一种整体遗址保护模式,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通过公园的建设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场所,弘扬古文明、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腾冲南诏古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上充分发掘和利用了地区内的人文和自然方面的积极因素,不仅是有效的保护了遗址,也促进了地块的更新再生,赋予公园时代气息,处理好了创新与保护的关系。

  • 标签: 腾冲南诏古城遗址 遗址外围保护 植物景观
  • 简介:研究南诏大理国史,要大量借助于考古资料,而南诏大理国史书大多损毁无存。但考古资料往往“见物不见人”,且缺乏相应的文字记载。所以对许多有关南诏大理国考古遗迹的解释,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选择其中的四处重要考古遗迹,试述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硕学。

  • 标签: 南诏 大理国史 考古遗迹 火烧松明楼遗址 历史文化 阳苴咩城
  • 简介:古代彝语支社会确实存在着一个以虎为中心的文化演变过程。依据一是记录于彝语支(尤其是彝族)古文经典中的虎文化观念;二是现今彝语支社会中仍然存在的古老崇虎习俗。唐代南诏时期王室和贵族曾经存在的"大虫皮衣"官服制,正是虎文化遗俗的文化表现。彝语支诸族的文化渊源关系非常密切,凡研究这一语言支系民族的文化历史,一定将其放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同源关系上来考察。

  • 标签: 彝语支族群 虎文化 “大虫皮衣”官服制 文化渊源
  • 简介:南诏和大理国时期,是云南宗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地方传统宗教与外来宗教相互斗争和交融,绘制了一幅色彩斑烂的历史宗教文化画卷,特别是大理地区的许多民俗都被涂上了宗教的色彩。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民俗民族化了,从而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

  • 标签: 南诏 大理国 宗教 民俗 地方宗教
  • 简介:南诏《奉圣乐》歌舞,在长安宫中演出,是公元800年唐德宗朝的一件大事。西南边陲的南诏政权,在依附吐蕃半个世纪之后,又来内属,“献夷中歌曲”于唐廷,其政治、历史意义是重大的。因而,不仅南诏地方史志,屡不绝书;就是两《唐书》、《资治通监》等史籍,皆有载录。且对《奉圣乐》的歌舞序列、工伎、乐器等等,备加描述,可见南诏《奉圣乐》之在麟德殿演出,在当时的文化上,也具有轰动效应,影响是很大的。

  • 标签: 南诏 圣乐 地方史志 异牟寻 麟德殿 凤伽异
  • 简介:盐是重要的民生物资,也是古代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从唐朝势力进入云南的过程看,很难摆脱觊觎地方盐利的嫌疑。在先后挫败唐帝国占领姚州和安宁矿井的企图后,南诏成功地从吐蕃手中夺过川滇交界地区盐矿的控制权,奠定了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国势强盛的基础。不过,南诏大理国并没有如中原王朝一样通过食盐专卖攫取财富,对于一些中小盐矿甚至完全免税。宽松的环境促进了食盐产业的发展,相对低廉的盐价不仅满足了统治中心区域内居民生活的需要,也成为吸引远方少数民族归附的有力因素。盐的生产、运输和贸易过程将分散在不同区域的人群联结在一起,为王国的存续提供了重要的凝聚力。

  • 标签: 盐业史 食盐专卖 南诏大理国 云南史
  • 简介:公元八九世纪,唐朝、吐蕃、南诏之间战事不断。南诏政权相对弱小,对两大强邻和战政策随时局不断变化。沿时间梳理分为四阶段。一、南诏得到唐朝扶持统一云南,受唐册封。二、南诏与唐朝关系恶化,发生两次天宝战争,南诏结附吐蕃。三、唐朝为对付吐蕃联合南诏的进攻,欲重新结盟南诏,而南诏也因吐蕃压迫过深,重新与唐结盟。四、南诏军事力量逐渐强大,毁约攻唐,频繁发动对外战争,最后国力虚空,政变过繁,终亡国

  • 标签: 唐代政治 南诏 吐蕃 和战政策
  • 简介:蒙氏南诏政权,始于巍山,盛于洱海区域。前后有二百五十多年,几乎与唐王朝相始终。其最强盛时,可以说,已据有整个西南地区;而声威远播,就连缅甸王国内乱,都要乞助于它。思考这段历史,有人认为这是南诏王室勤政修德的结果。其实不然,蒙氏家族一十三代,虽说大多大有作为,但这只是事物的内因;而最有直接影响力的,或者说,最终对南诏王室的强盛起决定因素的是大唐王朝的着力扶持。

  • 标签: 唐王朝 南诏政权 西南地区 远交近攻 军事外交手段 地方志
  • 简介: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文化认同呈现出开放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形成这一文化认同个性的白族教育具有以下特征:“开放、包容”的教育人文环境;“儒、释、道、‘土’”兼具的多元教育内容;“释儒”结合的交融教育形式;制度教育与习俗教育并存的教育形态。

  • 标签: 南诏大理国 白族 文认同 教育特征
  • 简介:“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内地军阀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也经历了一个地方政权更迭的动荡时代。直到大理国建立,云南才恢复平静。

  • 标签: 南诏王国 中国 云南 历史发展 文化传统
  • 简介:摘要:南诏政权由于其独立性以及区位特性在唐王朝遏制吐蕃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南诏地处西南边疆,基本与唐朝历史相始终。南诏从开元年间统一洱海地区到灭亡的一百六十余年间,双方互相派遣使者以期实现政治、经济交流。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使者沟通为视角透视唐诏关系的发展,分析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研究南诏与唐朝交往史对于民族关系的稳定发展以及边疆政治稳定都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唐朝 使者往来 南诏 民族关系
  • 简介:<正>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弯长乡的博什瓦黑地方,于1958年发现一组石刻画像。1982年4月凉山州文化部门组织本州以及北京方面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前往调查,基本弄清了这一组面积达440平方米石刻的情况。《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2年总第4期上,发表了凉山博什瓦黑石刻画像调查组(黎家芳执笔):《凉山博什瓦黑石刻画像调查简报》(以下简称《简报》)。在凉山彝族聚

  • 标签: 南诏德化碑 南诏大理 凉山彝族 原始宗教 石刻画像 南诏野史
  • 简介:唐朝建立后,为更有效地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设置了羁糜府州,将封建王朝少数民族政治行政管理制度提高到一个更新更完善的程度。南诏政权是唐代重要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之一。一方面,唐王朝通过羁縻府州制将南诏政权及其范围内的少数民族纳入皇权一统的政治行政体制之中;另一方面,南诏政权叉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试图实行区域割据,对中央政权表现出反叛趋向与行为。然而从总体上讲,唐朝与南诏的关系,体现了各民族交往进一步加强,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 标签: 唐朝 羁縻府州制 南诏政权 政治行政关系
  • 简介:南诏和大理国是公元8-13世纪在我国西南一带建立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这一时期,汉文化对于南诏和大理政权的政治制度构建、社会治理体系构建中影响极大,汉文化为南诏和大理政权的国家政治构建上提供了一套可资借鉴的秩序井然、功能较为完备的国家政权体系,同时又为西南边疆地区带来了内地先进的教育文化思想,对于加快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和内地的差距,加速国家的统一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文化向心力"作用。

  • 标签: 汉文化 南诏 大理国 社会构建
  • 简介:唐宋时期的大理是南诏、大理国等六个王朝和政权五百多年的京畿之地,是11世纪世界十四座大城市之一和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自汉代传人云南洱海地区的易学对南诏、大理国的政治思想、宗教教育、建筑规划、城市布局、艺术创作等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作者对南诏、大理国都城的系统研究,从王都的选址、整体规划布局及建筑格式与风格等方面来论述易学运用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王朝都城建设和规划的影响。

  • 标签: 南诏 都城 易学 运用
  • 简介:南诏兴起及与唐朝建立联系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三国时期蜀国皇帝使丞相诸葛亮平南方时,到达百崖,立龙佑那为酋长,赐姓张氏,于是据有云南,或称昆弥国,或称白国,或称建宁国,传十七世。到唐贞观年间,国王张乐进求因蒙舍诏强盛,举国逊位于细逻奴。细逻奴时为南诏首领,之前积极靠拢唐朝,得唐的扶持日益强大。而此时白国因境内有部落叛唐朝而受唐朝打压,细逻奴帮唐军平乱后,唐朝将白国的建国中心白崖划与细逻奴代管,后如上所述南诏取而代之。

  • 标签: 南诏 民族融合 《读史方舆纪要》 西南 兴衰 三国时期
  • 简介:摘要在大理城西北一公里处,耸立着三座宝塔,这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闻名中外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崇圣寺三塔。它是数千年前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汉文化学习的象征,它也是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与边远的云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一组纪念碑。正是中原文化与大理地区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南诏、大理国时期滇文化的新高峰。

  • 标签: 南诏 大理国 中原文化 民族建筑 佛教建筑
  • 简介:摘要:南诏王宫圣火广场项目的设计是对复合型多功能城市广场设计的一种尝试,既要满足人流集散和节庆活动举办等功能,又要解决地形高差、停车、文化展示、舞台表演、商业售卖、管理用房、办公用房等需求。本次南诏王宫圣火广场项目的设计,打破了城市广场单一功能的局限,为复合型城市广场的设计方法做出了探索和尝试。

  • 标签: 城市广场 南诏 文化性
  • 简介:南诏.是唐朝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奴隶制地方政权.在唐朝法制的统率和影响下,南诏法律制度逐步发展、健全,并在调整经济中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南诏王 奴隶 输官 蛮法 禾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