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背景偏瘫(Hemiplegia)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肢、下肢、面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偏瘫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意识障碍性偏瘫、迟缓性偏瘫、痉挛性偏瘫、轻偏瘫,需要借助于矫形鞋进行治疗。目的探讨早期使用矫形鞋对偏瘫患者防足下的效果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浏阳市集里医院(黑龙江省康复医院)进行物理治疗的男性患者50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人,分别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所有患者进行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每天观察两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无退出及死亡,运动康复治疗介入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增加,但是治疗组和对照组3个月时Barthel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3个月时对照组在10m测试最大步行速度为(23.5±2.8)m/min,相较于治疗组(39.7±10.2)m/min较慢,治疗组患者步行速度较对照组患者步行速度明显加快(P<0.05)。矫形鞋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护理的满意度。早期矫形鞋干预对于偏瘫患者足下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

  • 标签: 矫形鞋 偏瘫患者 足下垂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长期卧床患者早期预防足下的护理策略。 方法 : 选取时间段为 2019.7 月 ~2020.7 月期间,因颅脑损伤于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共计 30 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的观察对象,并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对其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为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一组为实施优质护理结合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 15 例,将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的足下发生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实施优质护理和康复护理后,没有发生足下症状,而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其伸肌痉挛、足趾屈、背屈功能受损的发生率分别为 13.33% 、 20.00% 、 13.33% ,观察组明显更佳,(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 针对于颅脑损伤长期卧床的患者,在早期对其实施优质护理和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预防患者出现足下等并发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颅脑损伤 长期卧床 早期预防 足下垂 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早期护理干预的方式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预防足下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64患者充当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0年5月~2022年5月,借助随机投硬币的方式分为两组,参照组(32例,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和研究组(32例,接受早期护理干预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足下发生率、肢体运动能力。结果 研究组足下发生率为6.25%、参照组足下发生率为28.13%;研究组的肢体运动能力恢复情况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的方式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身上时,可以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拥有在临床治疗中推广的意义。

  • 标签: 足下垂 早期护理干预 肢体运动能力 重型颅脑损伤 足下垂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4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脑卒中后足下患者,根据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各组别均28例患者,其中研究组均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均单纯行针刺治疗,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脑卒中后足下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卒中后足下垂 针刺 康复训练 临床疗效
  • 简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遗留有步行功能障碍.典型表现为“划圈步态”。主要是由于小腿前群肌(胫前肌)及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激活不足,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导致足背伸困难。这种足背伸肌与跖屈肌间肌力的不平衡.使得患肢足下、内翻,足跟不能正常着地,同时由于髋、膝关节屈曲不充分,导致典型的代偿性“划圈步态”.严重影响患者步行、

  • 标签: 反复促通技术 脑卒中 足下垂 积分肌电图
  • 简介:目的评价电动踝关节功能康复仪预防及矫正足下的效果。方法预防组为长期卧床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实验组(8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将患肢踝关节处于功能位并穿夹板鞋的传统护理方法,实验组用电动踝关节功能康复仪(简称康复仪)治疗。比较2组预防足下的有效率。矫正组为足下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按摩矫正,实验组应用康复仪矫正。比较2组矫正足下的有效率和下肢肌容积变化。结果在预防组中,对照组和实验组预防足下的有效率分别为68.7%和97.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有效率较高。在矫正组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矫正足下的有效率分别为60%和8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效率较高。两组30d时的下肢肌容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较高。结论康复仪比传统护理能更有效地预防和矫正足下,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护理人员负担。

  • 标签: 预防 矫正 足下垂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后足下患者开展康复治疗技术并研究分析其临床症状及疗效。方法:收治80例脑卒中后足下患者,收治时间为2019年8月-2023年8月,收治后,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展开分组,对照组40例采纳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采纳康复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及其治疗效果。结果:康复治疗后,其中观察组的下肢功能恢复评分较高,治疗效果较优异,对照组较低,P<0.05。结论:经过此次康复治疗,可发现其下肢功能恢复较好,且具有优异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

  • 标签: 康复治疗技术 脑卒中后足下垂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肌电图检查在足下神经损伤定位诊断价值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3月间来我院就诊的20例足下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实验分析,全部患者均行相同检查,患者的胫神经MCV(运动传导速度)和AMP(波幅)、腓浅神经SCV(感觉传导速度)、腓总神经以及腓肠神经患者均行表面电极检测,患者的腰椎旁肌、腓总神经、臀上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坐骨神经、胫神经均行肌电图检测,观察患者的诊断情况以及安全性评价。结果20例足下损伤患者中,3例腰骶神经丛损伤,占比为15.00%,2例坐骨神经损伤,占比为10.00%,1例腰神经根损伤,5.00%,14例腓总神经损伤,占比为70.00%。结论通过对足下神经损伤患者行肌电图检查,能够对患者的受伤部位进行有效判断,同时能够判断患者损伤的程度,能够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从而能够使患者得到对症治疗。

  • 标签: 肌电图检查 足下垂神经损伤定位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楔形足跟垫在特重度烧伤患者足下畸形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3月—2016年7月,昆山市康复医院烧伤康复科收治3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特重度烧伤瘢痕致足下畸形患者,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为(38±9)岁。患者入院后行烧伤后综合康复治疗,根据患者足下畸形的程度,在患者鞋垫下方装配适当高度的楔形足跟垫。患者穿上装配楔形足跟垫的鞋进行站立、下蹲与行走训练。首次应用楔形足跟垫治疗前和治疗后即刻(下称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1个月,采用简易平衡量表评估患者站位平衡能力。应用楔形足跟垫治疗1、3、12个月,使用关节活动度测量尺测量患者双侧踝关节背屈、膝关节屈曲的主动活动度(AROM),使用皮尺测量患者下蹲时臀部离地最短距离和1 min步行距离,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移动项(床椅间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的独立能力。对数据行Friedman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不等距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校正。结果治疗后即刻,患者站位平衡能力为2.0(1.0,2.0)级,较治疗前的1.0(0,1.0)级明显升高(Z=-5.568,P<0.01);治疗1个月,患者站位平衡能力为3.0(2.5,3.0)级,较治疗后即刻明显上升(Z=-5.303,P<0.01)。治疗3、12个月,患者左、右侧踝关节背屈和左、右侧膝关节屈曲AROM较治疗1个月明显增加(Z=-4.860、-4.836、-4.965、-4.909,-5.037、-5.025、-5.020、-4.942,P<0.01);治疗12个月,患者左、右侧踝关节背屈和左、右侧膝关节屈曲AROM较治疗3个月明显增加(Z=-5.062、-4.962、-5.017、-4.944,P<0.01)。治疗3、12个月,患者臀部离地最短距离分别为(67±11)、(57±11)cm,较治疗1个月的(72±11)cm明显缩短(P<0.01);治疗12个月,患者臀部离地最短距离较治疗3个月明显缩短(P<0.01)。治疗3、12个月,患者1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1个月明显增加(Z=-5.043、-5.016,P<0.01);治疗12个月,患者1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3个月明显增加(Z=-5.025,P<0.01)。治疗3、12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中移动项(床椅间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的独立能力较治疗1个月明显上升(Z=-4.472、-4.025、-4.707,-4.565、-3.994、-4.777,P<0.01);治疗12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中移动项(床椅间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的独立能力较治疗3个月明显上升(Z=-3.827、-3.358、-3.557,P<0.01)。结论特重度烧伤患者足下畸形应用楔形足跟垫后,站位平衡能力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及步行能力获得明显改善,并且日常生活活动中移动项的独立等级明显提高。

  • 标签: 烧伤 踝关节 康复 辅助器具
  • 简介:摘要:FES的技术发展从单一通道发展到多通道,从皮肤表面电极刺激到人体植入式电极,从最初的单一电极刺激到肌电反馈刺激和微处理器驱动设备的广泛应用等,历经数十年,其应用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本文其主要对其电刺激技术原理及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足下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昏迷患者实施踝泵运动对足下和压疮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枣庄市某三甲医院ICU从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收诊的68例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ICU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踝泵运动,对比两组患者的足下和压疮的发生情况。结果:在足功能评分和压疮评分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足下和压疮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踝泵运动,ICU,昏迷,足下垂,压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颅脑损伤长期卧床患者早期预防护理对足下的影响。方法:以2022年7月-2023年6月为时间节点,在XXX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长期卧床患者中抽取5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比分为对照组(26例,常规护理)与研究组(26例,早期预防护理),对比足下发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足下发生率(3.85%)显著低于对照组(23.08,6/26),χ²=4.127,P=0.042。结论:早期预防护理可有效预防颅脑损伤长期卧床患者足下的发生,在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方面亦具有一定效果。

  • 标签: 颅脑损伤 早期预防护理 足下垂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干预联合站立床训练对脑卒中足下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66例脑卒中足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均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站立床训练干预。采用同一关节角度计测量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测量踝关节背屈主动活动度(AROM)、被动活动度(PROM),采用简式Fugl-Meyer(FMA)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对两组干预前后的踝关节运动、跟腱反射及步行能力进行评分,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1.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康复护理 站立床训练 脑卒中 足下垂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足下、足内翻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行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法,经同一治疗师评定其功能性评定FAC 分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足下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足下及足内翻的运动功能,从而帮助患者改善下肢运动与平衡功能,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足下垂 足内翻 脑卒中 运动功能
  • 简介:足下”,常用于敬称对方。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其辞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对介子推怀念时的悲呼称谓。晋公子重耳在出逃的路上,饥不可待,介子推曾割自己股肉煮汤奉公子充饥,晋公子回国执政当朝后,介子推隐居绵山不出。后来晋文公亲驾绵山,介子推仍不肯下山,有人出主意纵火烧山逼他下山。

  • 标签: “足下” 称谓 初一 语文 背景知识
  • 简介:古人写信和交谈时,为了表示尊敬,常称对方为'足下'。这个敬词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在《战国策》的记载中,燕国名将乐毅就称燕王为'足下';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给任安的信,第一句说'太史公牛马走报少卿足下',可见这一敬称在汉代已经颇为流行。但'足下'之称起于何时呢?南朝宋刘敬叔写的《异苑》卷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回国后作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和他一块儿吃苦的随从。在流亡中立有大功的介之推为了逃避封赏藏到绵山里,

  • 标签: 刘敬叔 著名史学家 《战国策》 牛马走 太史公 敬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足下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患者86例,随机将所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电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主动踝背屈活动度、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均明显由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帮助患者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足下症状,能促进患者卒中后尽快康复。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电针 康复训练 足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