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输尿管结石合并尿路感染患者,评价PDCA循环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将我院泌尿外科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录的78例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以及PDCA循环护理,评价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碎石有效率(97.44%)较对照组(84.62%)更高,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PDCA循环应用 输尿管结石合并尿路感染,康复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对肾衰竭血液透析高龄患者生活质量及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肾病、风湿病科(下文统称本院)收治的肾衰竭高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针对性护理,观察患者生活质量及感染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4%低于对照组的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肾衰竭血液透析高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感染情况少,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肾衰竭 血液透析 生活质量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阴道哑铃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在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妇科收治的100例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阴道哑铃训练联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负性情绪及性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PFDI-20、SAS、SDS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

  • 标签: 子宫全切术阴道哑铃训练 心理干预 盆底功能 负性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新生儿早发型B群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感染所致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的临床特点及头部MRI的表现,探讨MRI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6例早发型GBS化脑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结果16例早发型GBS化脑患儿中,3例有特异性神经系统表现即不同程度的惊厥和(或)肌张力改变;2例有一般感染表现即嗜睡、拒乳、反应低下等;仅有2例出现了发热。其中11例化脑患儿完善了头部MRI检查,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水肿3例,其中1例合并脑室管膜炎;脑白质损伤7例,其中2例合并不同程度的侧脑室出血;脑梗死1例。临床好转或治愈11例,4例因严重并发症放弃治疗,1例院内死亡。结论早发型GBS化脑发生率高,预后差,临床表现不典型,通过头颅MRI可发现化脑多样的神经病理改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化脑的诊治及预后判定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B群链球菌 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 头颅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就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患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研究主要围绕我院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60例)展开,基于数字法的前提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则是先对患者的分泌物、中段尿、血液等标本进行采集,予以培养及病原菌分离处理,旨在对菌株类型进行检验,之后在落实药敏试验,结合试验结构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经微生物检验后,检出的菌株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感染率较低,经诊断治疗后其有效率较高,组间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感染性疾病患者预防和诊断治疗中,微生物检验的临床价值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感染性疾病 预防 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全程质控管理对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及对医院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进行治疗的患者共180例,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参照组90例患者,应用常规质控管理,研究组90例患者,应用全程质控管理。通过相关统计学来对比分析两组质控管理方式对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及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情况。结果:研究组物品包装、清洗质量、环境监测及器械处理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研究组的感染率明显比参照组低,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全程质控管理可有效提升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和满意度,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全程质控管理 消毒供应室 管理质量 医院感染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老年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9月-2021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76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利用美罗培南治疗,观察组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32%(P<0.05)。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老年呼吸道感染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呼吸道感染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道恶性肿瘤患者行大范围肝切除联合肝外胆管切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病原谱。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连续收治的78例行大范围肝切除联合肝外胆管切除的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围手术期病原谱,并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5(57.7%)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男性(OR=7.765,95% CI=1.895~31.815)为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红细胞计数(RBC)增加(OR=0.151,95% CI=0.038~0.592,最佳截断值3.7×1012/L)和术后第一天总胆固醇升高(OR=0.227,95% CI=0.083~0.626,最佳截断值3.5 mmol/L)为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均P<0.05)。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5(95% CI=0.707~0.902,P<0.05)。286份胆汁样本培养出病原体205株,依次为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和假单胞菌属。681份潜在感染部位的样本培养出病原体230株,依次为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克雷伯菌属、念珠菌属和黄单胞菌属。61.5%的患者感染部位病原学培养结果与术前或术中胆汁培养结果一致。结论男性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RBC增加和术后第一天总胆固醇升高则是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无阳性胆汁培养结果的患者术前可考虑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性抗生素。积极监测术前、术中和术后病原学培养,对于围术期抗生素选择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胆道肿瘤 肝切除 胆肠吻合 术后并发症 感染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