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芳香烃受体抑制剂StemRegenin 1(SR1)对全身照射后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将15只健康C57BL/6J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4 Gy照射组(简称照射组)和4 Gy照射+SR1组(简称照射给药组),每组5只。照射给药组在照射前5 d至照射后5 d连续灌胃给予SR1(50 mg/kg),4 Gy γ射线全身照射后第9天处死小鼠,取外周血和单侧股骨细胞,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骨髓有核细胞(BMNC)等计数;采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实验检测骨髓细胞增殖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MNC和造血干细胞(HSC)中的活性氧(ROS)水平、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水平和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百分比。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结果与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小鼠外周血中WBC[(3.060±0.650)×109个/mL对(4.680±1.134)×109个/mL,t=2.770,P<0.05]和BMNC[(28.375±6.811)×109个/mL对(49.125±12.532)×109个/mL,t=3.231,P<0.05)]数量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给药组RBC数量明显减少(t=4.301,P<0.05)。与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CFU-GM明显升高(3.4±1.7对13.6±6.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3,P<0.05);照射给药组小鼠的BMNC和HSC中ROS水平明显降低(t=3.962、2.530,均P<0.05),同时BMNC和HSC中NOX4水平亦明显降低(t=2.310、2.848,均P<0.05);照射给药组小鼠CD3+ T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8.512±3.716)%对(16.140±1.969)%,t=4.056,P<0.05],B220+ B细胞百分比亦明显升高[(0.608±0.267)%对(7.240±2.828)%,t=4.027,P<0.05]。结论芳香烃受体抑制剂SR1对全身照射造成的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辐射损伤 造血系统 辐射防护剂 芳香烃受体 StemRegenin 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武警海警总队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其中观察组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重型颅脑脑损伤患者的手术价值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施治疗之前,两组重型颅脑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病情严重情况,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情况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 d后,两组重型颅脑脑损伤患者ICP均降低,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CP明显降低(t=17.284,P<0.001)。治疗后,两组重型颅脑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均明显升高,其中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5.823、7.185、9.234,均P<0.05);重型颅脑损伤患者Ⅰ级、Ⅱ级和Ⅲ级人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预后Ⅴ级患者20例(5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例(23.5%)(χ2=8.743,P<0.05)。治疗后,两组重型颅脑脑损伤患者病情情况均改善,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偏低,ADL评分明显偏高;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迟发性血肿、再次手术、脑积水、急性脑膨出、癫痫和颅内感染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减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骨切开术 减压术,外科 血肿,硬膜外,颅内 手术后并发症 神经损伤 再手术 日常生活活动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损伤指数(LSI)指导下心房颤动(房颤)高功率(HP)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行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患者77例,分为HP组和常规功率(CP)组,两组均以LSI为参考。HP组采用40~50 W功率消融,CP组采用30 W功率消融。所有患者LSI目标值为前壁和顶部5.0~6.0,后壁和底部4.0~4.5。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隔离,比较两组肺静脉隔离时间,LSI及贴靠压力、阻抗,并发症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等差异。结果共有CP组40例,HP组37例患者入选,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肺静脉隔离成功率均为100%,单次消融6个月维持窦性心律者HP组和CP组分别为30例(30/37,81.1%)和31例(31/40,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双侧肺静脉隔离消融时间:HP组消融时间显著低于CP组[(23.7±10.4) min对(33.8±11.2) min,P=0.001]。③HP组贴靠压力<10 g的消融点占比显著低于CP组(40.6%对25.1%,P<0.001),HP组阻抗下降值在11~15 Ω(25.3%对19.1%,P<0.01)及15~18 Ω(22.9%对19.1%,P=0.01)较CP组高。④HP组与CP组X线曝光时间和曝光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0.8) min对(13.3±11.4) min,P>0.05;(51.1±78.4) mGy对(67.6±84.8) mGy,P>0.05]。⑤并发症: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普通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低功率消融相比,以LSI为指导的房颤HP消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缩短房颤消融时间,降低左心房后壁贴靠压力。

  • 标签: 心房颤动 高功率 损伤指数 导管消融术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骨盆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老年髋部骨折一样呈现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诊断应考虑患者年龄、合并内科疾病、骨质情况、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因素。老年骨盆解剖结构的退变导致骨质疏松性骨盆骨折具有特殊的好发区域和骨折特点。标准骨盆X线片和CT检查多能明确诊断,但MRI有助于避免机能不全性骨盆骨折和后环隐匿骨折线的漏诊。基于X线片和CT检查的骨质疏松性骨盆骨折分型(FFP分型)是目前临床最常用且具有指导意义的一种分型。FFP Ⅰ型和Ⅱ型骨折多选择保守治疗,FFP Ⅲ型和Ⅳ型骨折多推荐手术治疗。手术应尽可能选择微创复位,骨盆前、后环同时固定。本文拟综述近年来骨质疏松性骨盆骨折的特点、分型和微创技术的进展,探讨未来老年骨盆骨折治疗的发展趋势。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盆 骨折 外科手术,微创性
  • 作者: 陈孜瑾 俞海瑾 蒋更如 郁胜强 袁伟杰 沈茜 王浩 余晨 郝传明 王怡 丁峰 陈晓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内科,上海 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肾脏内科,上海 200092,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肾病科,上海 20000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上海 201620,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内科,上海 201102,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肾内科,上海 200062,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肾内科,上海 200065,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脏内科,上海 200040,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肾脏内科,上海 20043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肾脏内科,上海 200011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上海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的管理现况,了解CKD-MBD的临床实践变迁。方法选取截至2019年3月上海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单位64家医院进行CKD-MBD问卷调查,并与2011年相应的调查结果对比。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各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人数、CKD-MBD指南执行情况、CKD-MBD指南学习情况、CKD-MBD生化指标检测的开展和分布、高磷血症的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肾性骨病的治疗、透析液钙离子浓度。结果共63家医院参与本研究。上海市血液透析中心共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 168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4 610例。84.1%(53/63)的医院执行指南过程顺利,与2011年(55.6%)相比,指南执行顺利的比例提高了28.5%。二级和三级医院指南执行顺利比例分别为83.3%(25/30)和84.8%(28/33),与2011年(39.3%和73.1%)相比,分别提高了44.0%和11.7%。所有医院均开展了血钙、血磷的检测,甲状旁腺素、总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和其他骨代谢相关指标检测的比例分别为98.4%(62/63)、90.5%(57/63)、19.0%(12/63)、90.5%(57/63)和42.9%(27/63);冠状动脉CT、腰椎侧位片、超声心动图、骨密度和血管超声检测的比例分别为68.3%(43/63)、74.6%(47/63)、100.0%(63/63)、68.3%(43/63)和69.8%(44/63)。开展甲状旁腺素、总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冠状动脉CT、腰椎侧位片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测比例分别较2011年提高2.1%、1.6%、0.5%、47.9%、14.6%、20.9%和1.9%。血液透析患者生化指标分布调查结果显示,血磷0.80~1.45 mmol/L(KDIGO指南)、血磷0.80~1.78 mmol/L(KDOQI指南)、血钙2.10~2.54 mmol/L和甲状旁腺素150~300 ng/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7.0%(3 323/8 969)、50.7%(4 571/9 018)、60.2%(5 568/9 244)和33.2%(3 018/9 087),理想的血磷(0.80~1.78 mmol/L)和血钙(2.10~2.54 mmol/L)水平分别较2011年(39.6%、53.5%)提高了11.1%和6.7%,甲状旁腺素150~300 ng/L的比例较2011年(34.1%)降低了0.9%。使用非含钙磷结合剂的医院比例(碳酸镧从1.9%升高至87.3%,碳酸司维拉姆从14.8%升高至63.5%)和外科手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医院比例(从38.9%升高至68.3%)显著升高。结论随着CKD-MBD药物的可及性增加和肾脏专科医生对CKD-MBD的认知不断深入、管理不断加强,CKD-MBD各指标检测开展情况、生化指标的达标率均较2011年明显改善。但上海地区CKD-MBD的综合管理仍面临巨大挑战,仍需进一步提高血磷、全段甲状旁腺素的达标率,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综合管理及钙磷代谢异常的防治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和管理策略。

  • 标签: 慢性肾疾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 肾透析 调查和问卷
  • 作者: 雷玲子 王浩 王冉 胡强 李志伟 董琼 刘真 李文 文富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25
  • 出处:《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病学研究室,成都 610041,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攀枝花 617000,西部战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都 610083,南充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南充市 637000,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凉山 615000,彭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彭州 611930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国内呼吸专科医师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疗认知现状。方法于2020年5—6月,基于支气管扩张症专家共识及诊疗指南设计问卷,对四川省、云南省50家医院的呼吸专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91份,收回641份,筛选后获得有效问卷601份(有效回收率87.0%)。调查采用电子问卷方式,由受访医师根据对该病的认知独立作答,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严重程度评估、治疗以及中医中药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依据相应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来评估受访医师的认知现况。结果540名(89.9%)受访医师认可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是支气管扩张症确诊的“金标准”,但318名(52.9%)对常见影像学表现认知不全面,不同级别医院或不同学历的医师对支气管扩张症影像学的认识也有一定差异(P<0.05)。仅118名(19.6%)受访医师比较了解支气管扩张症严重程度评估。但在比较了解该两种评分的118名受访医生中,65名(55.1%)表示不会在临床工作中主动将该评分用于患者评估。对稳定期患者,受访医师最为推荐的治疗方式是气道清除技术[410名(68.2%)],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体位引流[559名(93.0%)]。对急性加重期患者,绝大多数受访医师推荐首要治疗方式为抗生素治疗[600名(99.8%)],同时需完善痰培养[544名(90.5%)]、血炎性标志物[523名(87.0%)]等检查。504名(83.9%)受访医师认为铜绿假单胞菌是支气管扩张症最见病原菌。对反复加重患者,385名(64.1%)受访医师认为长期抗生素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在认可该治疗方法的385名受访医生中,仅113(29.4%)名表示愿意在临床工作中为反复加重患者推荐长期抗生素治疗。其他治疗手段中,304名(50.6%)受访医师对中医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疗效持有支持态度。然而,在持支持态度的304名受访医生中,仅86名(28.3%)会主动向患者推荐中医中药方案。不同级别医院的医师在对中医中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态度和临床应用中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结论呼吸专科医师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和治疗认知有所不足,来自不同级别医院的受访医师了解程度有所不同,对指南认知和临床实践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应进一步推广加强支气管扩张症的早期诊断、规范诊疗。

  • 标签: 支气管扩张症 问卷调查 呼吸专科医师 诊疗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参数在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置入术前、后的变化,探讨TTE在LVAD置入术围手术期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置入LVAD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采集并分析LVAD置入前1周及置入后1个月的TTE参数及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例置入LVAD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3.3±8.6)岁。置入LVAD后1个月,患者的左心房容积指数[(41.4±12.8)ml/m2比(74.9±30.7)ml/m2,P<0.001]、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152.1±35.3)ml/m2比(205.5±35.7)ml/m2,P<0.001]、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112.5±27.9)ml/m2比(155.1±29.1)ml/m2,P<0.001]、右心房横径指数[(23.7±3.5)mm/m2比(27.2±5.8)mm/m2,P=0.023]、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24.6±2.7)mm比(30.0±4.8)mm,P<0.001]、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11.5±2.9)mm比(14.6±2.8)mm,P=0.007]、肺动脉收缩压[(29.2±4.8)mmHg比(55.1±19.3)mmHg,P<0.001,1 mmHg=0.133 kPa]均较置入前降低。而主动脉窦部内径[(33.8±4.7)mm比(31.6±5.1)mm,P=0.007]、左心室射血分数[(26.3±3.0)%比(23.8±4.4)%,P=0.016]、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31.0±8.6)%比(23.8±5.5)%,P=0.004]均较置入前增加。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程度降低,下腔静脉吸气塌陷率增大(P均<0.05)。NT-proBNP[(1 418.4±812.6)ng/L比(5 097.5±3 940.4)ng/L,P=0.004]及TBil[(12.4±5.4)μmol/L比(27.5±14.0)μmol/L,t=4.284,P=0.001]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TTE显示LVAD置入后左心有效卸负荷,右心功能改善;TTE可在围手术期监测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为临床评估LVAD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 标签: 心力衰竭 经胸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辅助装置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行为学及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AChR)、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TBI组、VNS组,每组24只。后2组大鼠采用改良式自由落体法制备成中度TBI模型(假手术组暴露硬脑膜但不撞击),且VNS组造模后连续14 d给予VNS(频率30 Hz、脉宽100 μs、电流0.8 mA、刺激5 min、停止5 min,反复进行3次)。造模后第1、3、7、14、21、28天采用平衡木平衡及行走实验评估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造模后第24~28天采用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造模后第28天取各组大鼠的脑组织切片计算脑损伤灶体积;造模后第14天采用Nissel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损伤区周围的神经元形态及生存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海马齿状回及CA3区的神经核抗原(NeuN)阳性神经元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性因子白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水平;造模后第3、7、14天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损伤区中α7 nAChR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TBI组比较,VNS组造模后第7、14、21、28天的平衡木平衡时间明显延长,平衡木行走时间明显缩短;造模后第27、28天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明显延长;造模后第28天的脑损伤体积明显减小;造模后第14天的脑损伤区周围Nissel染色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海马齿状回及CA3区NeuN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IL-1β、IL-6、TNF-α、NF-κB表达水平明显降低;造模后第7、14天的脑损伤区中α7 nACh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NS能够促进TBI大鼠的行为学恢复,其机制与上调α7 nAChR蛋白表达,降低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NF-κB释放有关。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迷走神经电刺激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比较髓内钉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前臂尺、桡骨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交锁髓内钉和钢板治疗前臂尺、桡骨干骨折的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术中情况(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术后疗效(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情况)。结果符合入选标准共86例,其中髓内钉组40例,钢板组4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髓内钉组术前等待时间短,出血量少,术中透视次数多,住院时间短,简单骨折(A3型)所占比例少,与钢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DASH评分、Grace-Eversman评分和钢板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髓内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率相对较高,但和钢板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钢板螺钉相比,髓内钉治疗前臂尺、桡骨双骨折具有手术等待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满意率高等优点,但尚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确认两组疗效对比。

  • 标签: 前臂 骨折 髓内钉 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直径≤10 mm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tumors,GI-NETs)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对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40例行EMR治疗直径≤10 mm GI-NETs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EMR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结果40例均在内镜下以EMR术式完成,整块切除率和RO切除率达到100%,病变均局限于黏膜下层,未浸润固有肌层。术后病理分级:NET 1级(G1)35例,NET 2级(G2)5例,无NET3级(G3)病例。术中术后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1例失访,1例因其他疾病死亡,其余38例平均随访27.8个月,范围为5~46个月,均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对于分化良好的G1、G2期的直径≤10 mm GI-NETs,EMR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胃肠道 神经内分泌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科或介入手术后手术相关主动脉心腔瘘(aorto-cardiac fistula,ACF)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其诊断价值,并总结其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02年7月至2020年12月阜外医院收治的手术相关ACF患者8例,总结手术相关ACF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8例患者中3例为主动脉右房瘘,5例为主动脉右室瘘,均为单发。瘘口主动脉侧可位于但不局限于主动脉窦。瘘口大小中位数为4 mm(范围:3~5 mm)。瘘口处的主动脉壁无局限性瘤样扩张,瘘口断端无变薄,形态较规则。8例患者中6例经心导管检查确认主动脉-心腔分流并同期进行封堵,1例经外科手术修补,1例保守治疗。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可以协助诊断手术相关ACF,为进一步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超声医师应避免漏诊并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主动脉-心腔分流性疾病相鉴别。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主动脉心腔瘘 外科 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单中心3年内所有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患者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统计并分析植入适应证、术前体表心电图筛查、术中麻醉方式和效果、除颤阈值(DFT)测试、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成功植入S-ICD 11例,其中3例(27.3%)为移除原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后改植入S-ICD;均为男性,年龄12~68(39.7±15.3)岁,体重指数(24.0±3.9) kg/m2;随访时间1~44(19.2±16.8)个月。手术时间(69.0±19.1) min,术中测试除颤阻抗(53.6±8.0) Ω,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后诊断至成功除颤时间(12.9±1.7) s。1例患者(9.1%)行局部麻醉,术后疼痛评分(VAS)6分;10例(90.9%)行局部麻醉+静脉镇静,VAS(3.0±0.9)分。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发现:识别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并正确治疗2例,识别VT/VF因自行终止而未治疗1例,出现误感知但未治疗1例。结论S-ICD为年轻的猝死高风险患者及移除TV-ICD需再次植入患者的适应证之一,术中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安全有效,诱发VF时间延长至8 s可能有助于成功DFT测试。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除颤阻抗 心脏性猝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的富含脯氨酸蛋白11(PRR11)和高迁移率蛋白A2 (HMGA2)表达水平,以及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治疗并经病理学确诊的75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组织中PRR11和HMGA2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PRR11在胃癌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6.00%(42/7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表达率13.33%(10/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0.141,P<0.01),HMGA2在胃癌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4.00%(48/7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表达率18.67%(14/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782,P<0.01);PRR11表达水平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分别为t= 7.570、6.692,P<0.05);HMGA2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分别为t= 6.354、4.811、5.593,P<0.05)。结论PRR11和HMGA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富含脯氨酸蛋白11 高迁移率蛋白A2 胃癌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的15例单节段CSR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复查颈椎MRI、三维CT及X线平片,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包括行VAS、JOA颈椎评分及NDI评估。至末次随访,测定颈椎生理曲度、病变椎间隙高度、椎体水平位移及角度位移;同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均未出现感染、椎管内血肿及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颈椎MRI显示,所有患者的神经根松解满意。术后2 d,15例患者的VAS评分[(2.1±1.1)分]和NDI[(32.3±8.2)%]均较术前[分别为(6.2±1.4)分、(68.9±9.1)%]下降(均P<0.001),JOA颈椎评分较术前升高[(17.0±1.5)分、(12.7±1.6)分,P<0.05]。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7±5)个月(12~22个月)。随着随访时间推移,15例患者的VAS评分呈下降趋势、JOA颈椎评分呈上升趋势、NDI呈下降趋势(F值依次为157.604、306.701、47.309,均P<0.001)。至末次随访,15例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增加[(9.60±1.84)°、(7.93±1.53)°,t=-5.801,P<0.05],而病变椎间隙高度、椎体水平位移及角度位移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5例患者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为,优13例、良1例、可1例。结论采用经皮后路全内镜下锁孔手术治疗单节段CSR的术后并发症少、短期疗效较好,不影响颈椎稳定性,并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 标签: 椎间盘退行性变 颈椎 经皮内镜 微创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眼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与脑具有高度的发育同源性和功能相似性,特别是细胞的组成、神经递质功能、血供等。通过对几种主要的神经发育性和退行性疾病,如孤独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的眼、脑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回顾发现,在这些神经精神类疾病中眼和脑均存在广泛的功能及结构损害。但是将眼和脑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的整合研究尚且不足。本文中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类将眼、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困难、必要性和潜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眼脑联动研究的基本研究框架,即眼脑联动框架。

  • 标签: 人工智能 眼脑联动 神经精神疾病 多模态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粒径载药微球介入栓塞治疗在肝癌肝移植术前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于肝癌肝移植术前接受小粒径载药微球介入栓塞治疗的4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24~70岁,中位年龄51.5岁。统计分析肿瘤大小与数目,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肿瘤反应情况,分析移植等待期间的淘汰率、降期成功率、病理结果以及短期肿瘤复发率。结果47例肝癌患者中肝功能Child-Pugh A级46例,B级1例。单发肿瘤17例,多发肿瘤30例,肿瘤的最大直径为(30.8±11.7)mm。47例患者共接受50次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0%。完全缓解率为27.7%(13/47),部分缓解率为51.1%(24/47),疾病稳定率为17.0%(8/47),疾病进展率为4.2%(2/47)。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移植等待患者22例,淘汰率为0;超过米兰标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接受降期治疗25例,降期至符合UCSF标准的成功率为84.0%(21/25),降期至符合米兰标准的成功率为56.0%(14/25)。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有33例已经接受肝移植,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坏死率大于50%的比例为78.8%(26/33),肿瘤完全坏死的比例为39.4%(13/33)。无介入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肿瘤复发率为3.0%(1/33)。结论小粒径载药微球介入栓塞治疗在肝癌肝移植术前应用安全有效,可获得较高的肿瘤坏死率。

  • 标签: 肝肿瘤 肝移植 载药微球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急诊腹部手术(EAS)患者术后最易发生的感染性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大多SSI可以提前预防,但我国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了解中国EAS后SSI发生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5月1日至6月7日期间全国33家医院进行EAS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围手术期有关资料和感染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EAS术后SSI发生率,次要结局变量为术后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率、ICU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30 d病死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AS后SSI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0例EAS患者,年龄(47.9±18.3)岁,男性占56.5%(373/660),术后发生SSI者占7.4%(49/660)。SSI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率为32.7%(16/49)]。发生SSI的患者较未发生SSI患者的中位年龄更大(56岁比46岁,U=19 973.5,P<0.001),男性[71.4%(35/49)比56.1%(343/611),χ2=4.334,P=0.037]和糖尿病[14.3%(7/49)比5.1%(31/611),χ2=5.498,P=0.015]患者占比较高,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中位数:122.0 g/L比143.5 g/L,U=11 471.5,P=0.006)和白蛋白水平(中位数:35.5 g/L比40.8 g/L,U=9 452.0,P<0.001)偏低,血糖偏高(中位数:6.9 mmol/L比6.0 mmol/L,U=17 754.5,P<0.001),合并梗阻者[32.7%(16/49)比9.2%(56/611),χ2=25.749,P<0.001]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为3~4级者[42.9%(21/49)比13.9%(85/611),χ2=25.563,P<0.001]以及手术风险高者[49.0%(24/49)比7.0%(43/611),χ2=105.301,P<0.001]居多,手术方式以开腹者为主[81.6%(40/49)比35.7%(218/611),χ2=40.232,P<0.001],手术时间较长(中位数:150 min比75 min,U=25 183.5,P<0.001);从临床结局来看,SSI组患者ICU入住率[51.0%(25/49)比19.5%(119/611),χ2=26.461,P<0.001]和住院费用(中位数:4.4万元比1.5万元,U=24 660.0,P<0.001)增加,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10 d比5 d,U=23 100.0,P<0.001)和ICU入住时间(中位数:0 d比0 d,U=19 541.5,P<0.001)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OR=3.253,95% CI:1.178~8.985,P=0.023)、结直肠手术(OR=9.156,95% CI:3.655~22.937,P<0.001)及手术时间较长(OR=15.912,95% CI:6.858~36.916,P<0.001)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OR=0.288,95% CI:0.119~0.694,P=0.006)是SS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对拟行EAS的患者,应关注中老年患者与结直肠手术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腹腔镜手术,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以降低SSI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和医疗机构的负担。

  • 标签: 急诊腹部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先天性二尖瓣瓣上隔膜(SMR)的超声心动图影像特征,通过超声心动图随访其手术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外科手术治疗的SMR患者53例,根据有无合并二尖瓣器异常分为单纯组28例及复合组25例,分析两组超声心动图特征、漏误诊原因及近中期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结果单纯组和复合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二尖瓣峰值及平均跨瓣压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复合组合并二尖瓣反流及左室流出道梗阻数量大于单纯组(均P<0.05)。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随访时间(14.69±11.14)个月。术前超声诊断共漏诊7例,总漏诊率13%,复合组漏诊率较高(20%对7%),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早期和随访期二尖瓣峰值及平均跨瓣压差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复合组术后早期和随访期二尖瓣峰值及平均跨瓣压差高于单纯组(均P<0.05)。两组二尖瓣再狭窄者各3例,复合组3例接受了再次手术干预。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诊断不同类型SMR及伴发畸形,评估手术效果并随访SMR是否复发。单纯SMR手术效果较好,但仍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二尖瓣瓣上隔膜 先天性二尖瓣狭窄 心脏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