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9 个结果
  • 简介:分期是史学建构的核心问题。在中国电视剧诞生后的51年内,学术界对电视剧的思考与研究已经有30多年了,但关于其分期问题尚未达成一致的见解。

  • 标签: 中国电视剧 分期问题 发展史 学术界
  • 简介:面对近代以来大量存在并对本土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翻译文学实践及其文本,其归属如何、与本土文学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否及如何进入中国文学的叙述,不仅受到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文化研究的共同关注,也El益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旨在从文学的“权属观念”、“中介性”和“不确定因素”的角度,从文学观念层面及逻辑上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以便为翻译文学的文学叙述扫除障碍。

  • 标签: 翻译文学 文学史叙述 文学权属观念 中介性 不确定性
  • 简介:洪子诚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大家,1999年私家撰述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出版,使他著名文学史家的身份进一步得到确认。相对于已有的各家文学,此书在不少方面都有有力的突破,在当代文学的撰述上给人深长启示,也引发了许多讨论,包括总结优点和分析限度等不同方面。如今十年过去,再读此书,笔者感觉很深的一点,也是该书的重要成就之一,乃在于写作者的主体性在文学史书写中得到了充分又恰如其分的体现。

  • 标签: 文学史写作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体性 当代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书写
  • 简介:乾隆时期,馆阁文人不再像顺康之时那样矜持身份,而是比较积极地思考建设词体的问题,总结词体的特质以及唐宋名家词集的特色,他们的词体观比较成熟,论述较为客观,结论亦经得起推敲,对词体的认识远远超过了《钦定词谱》的编者,代表词体官方研究的最高成就。而在词律学的建设上,他们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并对前期的词谱建设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词学史 意义 词律 词体观 乾隆时期
  • 简介:恩格斯在的信中曾以巴尔扎克的创作为例,指出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他称这一现象为"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围绕这一问题在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之间及其内部,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文章认为,恩格斯这个说法本身包含了对艺术特殊性的承认,其真实含义是生活本身包含了意识形态属性或客观倾向,现实主义的胜利是生活本身的胜利.文章指出,虽然处于东西方不同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对恩格斯所说的现象存在着"诠释不足"与"过度诠释"的不同情况,但讨论过程本身体现了争取艺术对意识形态的某种自主性的共同追求,而争论各方对现实主义和巴尔扎克的推崇说明了理论形态的范型滞后现象和范型更新的必要性.

  • 标签: 现实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巴尔扎克 程本 过度诠释 范型
  • 简介:近来在比较文学界,有人从“原文原教旨主义”出发,陆续发表了一些“世界文学”否定论、“外国文学”(或称“世界文学”)中文课程取消论的言论。这些言论在学理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但这也在客观上表明,中文系传统的外国文学课程及教学应该加快改革。改革的思路就是用“中国翻译文学”来改造“外国文学”课程,而不能将外语系的国别文学照搬和移植到中文系来。必须明确,在中文系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与在外语系使用外文讲授外国文学,其宗旨和效果都是根本不同的,也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在中文系将外国文学课程中文化,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中外文学与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因而其实质就是“比较文学”;用中文讲述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便在中文、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受到过滤、得到转换、得以阐发,也就是化他为我,其本质具有“翻译文学”的性质。

  • 标签: 外国文学史 世界文学 翻译文学 比较文学 课程改革
  • 简介:这个题目的前半部分是鲁迅先生讲的,当然正确;波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的,有引申和发挥的意思,是否妥当,就要讨论了。而且,“爱”的题目太大,我才涉足,已发觉就像驾着一叶扁舟来到大海,有一种靠不了岸的惶恐。究竟能否成功“靠岸”,此刻我还不知道。或者需要大家递条子、提问题——也就是抛缆绳,将我拉上岸来……

  • 标签: 文学创作 思想观念 文学功能 文学典型
  • 简介:章士钊与鲁迅之间的历史公案──现代文化札记金梅从如何评价与中国现代文学有关的历史人物,这个角度上说,章含之女士的两篇回忆录:《我与父亲章士钊》、《忆主席》,值得一读。文章收在作者新近出版的《风雨情》一书(上海文艺出版社版),其中披露了毛泽东对二十...

  • 标签: 章士钊 鲁迅 现代文化史 历史公案 毛泽东 三·一八惨案
  • 简介:理学兴起是与儒家师道观的变革同步的。作为教育家的王阳明,是儒家师道观的重要传承者、开拓者。王阳明集中批判了当时师道衰微的种种现象,并且身体力行,从师道的标准、师道的形式、师道的具体展开等方面再次廓清了宋明以来理学的师道精神,展示出极其鲜明的心学特征。

  • 标签: 王阳明 师道 理学 教育
  • 简介:王龙溪一生治心与治世兼具,在治心上提出了"现成良知"说和"先天正心"说,在治世上秉承儒家"内圣外王"精神,提出了经邦济世、良知治世、一体之治、四民平等、发展工商、兴学教化等社会治理思想并积极践行,其以心化民、以良知觉民的讲学活动对化民成俗、改善社会风气和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其治世理论与现实也存在诸多与社会脱节之处,如其主张复归三代、复兴井田制度等,其以心治政、以良知治世的社会治理思想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发挥长远的、实质性的影响。

  • 标签: 王龙溪 治心 治世 内圣外王
  • 简介:有人说:“中国20年代电影乌七八糟……”;也有人在《东山论》中写道:“……《杨花根》、《同居之爱》、《儿孙福》、《奇女子》、《银汉双星》,这一连串的作品从题名上已经说明了它的内容。粉红色的男女间的私情,糜烂的、淫欲的也带一点正人君子的惊世的意味,而是以俏皮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近年来,在某些研究东山的专论文章中,延续了以上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说东山早期的三部电影是“醉心于唯美主义的典型作品。”“在《儿孙福》中则对慈母的‘牺牲’精神予以批评,宣扬‘花朝月夕’‘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叫成然,电影是从魔术、杂耍而成为艺术的门类,是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继承、吸收、综合了人类不同艺术的

  • 标签: 人类本能 东山 电影艺术 电影创作 中国电影 人物性格
  • 简介:说到近代以来中西文学潮流的嬗变,中国批评界曾经流行所谓"双向背逆运动"的描述.即认为西方文学是从以模仿再现为宗旨的写实传统逐步走向以主观表现为中心的现代文艺思潮,而中国文学则正相反,它是从以抒情表现为特色的古典文学演变为以客观反映现实为主流,以浪漫主义为补充的现当代文学.

  • 标签: 20世纪中国文学 中西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 文艺思潮 西方文学 文艺思想
  • 简介:<正>四检验原则:证伪与时效正因为文艺社会学要研究人类文艺活动的各种社会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提高文艺社会发展的可预测性和可操作性,所以通过证伪方式来提高其科学价值就显得十分重要。20世纪的人类对于寻求真理行一种根本性的觉醒,他们不再构造牢笼万物、涵盖一切的理论体系,不再寻求能有无限概括力的终极真理,相反,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失误,人们设计出各种理论模型来把握对象世界的秩序,当这个模型和流动变化的对象不再对应时,这些理论就被证伪了。就必须有更切实的理论来代替它。

  • 标签: 概括力 文艺政策 社会角色 文艺社会学 作家群 时效
  • 简介: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特别需要发挥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创造精神。在打破文艺由于哲学上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而形成简单照搬的“反映论”模式之后,作家艺术家摆脱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桎梏,突破了对于文艺功能的狭隘理解,思想上获得了很大解放,创作上也获得了很大自由。作家艺术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重新确立,追求艺术表现上从外部观照的反映甚至是机械化的复写,转向内心世界的揭示,通过敏感捕捉和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感受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过程,在人物心灵世界的细腻刻画和呈示中,开掘人

  • 标签: 心灵深处 精神劳动 阶级斗争为纲 文学世界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中国现代社会
  • 简介:在王阳明的文录、奏疏、公移、书信中既有对心学理论的剖析,更有对经邦济世、治政安民、平乱治军、治世化民的政治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阳明在"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经世济民、治政安民、平治天下的社会治理思想并积极投身于亲民恤民、利济万民、平定叛乱、化民成俗的政治、社会、文化实践。其为政之地社会秩序稳定,其带兵平叛百战不殆。

  • 标签: 社会秩序 治理 检视 政治
  • 简介:社会思潮是审美文化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是为社会审美思潮。社会思潮分为两种,一种建基于社会感性(社会心理)之上,另一种建基于社会理性(思想体系)之上。相比于后者,前者在空间上传播广远,在时间上却持续短暂。审美文化也分为两种,狭义的审美文化强调感性显现中隐含的理性规范,广义的审美文化强调文化中的感性欢娱。狭义的审美文化主要通过社会理性传播,形成建基于思想体系之上的社会审美思潮,广义的审美文化主要通过社会感性流行,形成建基于社会心理之上的社会审美思潮。社会审美思潮的发展规律主要是由点到面、循环往复、偶然多变。把握了社会审美思潮的发展,也就把握了时代精神的脉搏。

  • 标签: 社会思潮 审美文化 社会审美思潮
  • 简介:1.王维受到佛教的熏染,把"寂静"理解为自然与人类即世界的本质.他提出"色即是定"的命题,为看空的感知活动设定了认识论基础.作为一种审美静观,它构成了中国传统与印度传统的完美融合,并为意境的诞生创造了条件.2.王维的山水小诗意境,置自然于刹那直观之下,教会了中国人如何从自然获得纯然清寂的观:王维达到了纯粹看和纯粹听;诗歌意象终于深化为纯粹现象.3.陶渊明、谢灵运和王维,推动着一个以二位一体的感知自然和体认自我为要旨的诗歌运动.王维的山水小诗,一方面退出陶潜田园诗对自然的亲和及其自然主义背景,另一方面退出谢客山水诗对自然的觉悟及其意象主义背景,终于转到了对自然作纯粹直观的美学立场上.

  • 标签: 王维 纯粹看 纯粹听 山水小诗 意境美学 纯粹直观
  • 简介:“文本旅行的地图”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的名称,借用来评说《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查明建、谢天振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这个项目名称,其实也是借用了萨义德“理论的旅行”(travelingtheory)之说。

  • 标签: 外国文学 翻译史 旅行 中国 地图 文本
  • 简介:德国古典美学由康德至黑格尔的发展历程,实质是在近代西欧"思想气候"即"确然性寻求"的知识观背景下,从审美心理结构的哲学分析进展到审美对象的哲学思辨、从批判美学进展到艺术哲学的演进历程。席勒1793年的《论美书简》通过穷举"美的研究法"而贯通了这一进程,成为德国古典美学历史进程的关键和中介,其"美学意义"就此得以彰显。

  • 标签: 德国古典美学 逻辑进程 席勒 《论美书简》 确然性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