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江山坐唱班作为浙西农村广泛流传的一种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浙西农村鲜活的社会风俗和民众生命样态。主要为农户俗事服务,通过不同的曲调和乐器组合,体现人们在不同环境的不同心情,营造不同礼仪场面的环境氛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对象,大多班社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要做好保护工作,一要完善保护机制;二要探求文化创新;三要尊重艺术自身发展,重视培养传承人。

  • 标签: 江山坐唱班 生存状况 保护
  • 简介:傩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源自古时候人们参加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其影响深远。目前,傩文化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形成巨大的文化圈,以南方地区居多。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的加快.以及近年来更多专家学者对傩文化研究力度的加大,使我国相关部门人员对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这是推进我国傩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就我国傩文化保护现状看,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本文主要对傩文化进行概述,并分析傩文化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保护傩文化的对策。

  • 标签: 傩文化 保护现状 对策
  • 简介:山歌是畲族人民最钟情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畲民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具体表现。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畲族群众在生活中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唱山歌、对山歌习俗。武义畲族山歌词曲抒情优美、较为整齐,节奏多变,讲究畲语押韵,大多是七字一句,四句成一段;内容生动活泼,题材广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畲族群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 标签: 武义畲族 山歌 保护
  • 简介: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可移动文物 历史文化名城 传承 保护 农村
  • 简介:生态哲学美学秉承后现代精神,具有反中心主义的特点,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开放性、多元互动、动态平衡、同生共荣,它与中国的“和”的精神相通;“和/生态”是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的思想基础,并体现其核心精神。“多元文化”本身具有多样性释义,它们也都对多元音乐文化观念起支持作用。

  • 标签: 全球化 生态哲学 环境美学 多元文化 动态平衡
  • 简介:由于"删诗"与"禁戏"传统的双重过滤,黄梅戏相对原生态的外在状貌和内在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异.本文旨在通过对黄梅戏早期老艺人口述本与改编本、的比较,对黄梅戏相对原生态进行知识考古式研究,揭示黄梅戏相对原生态的民间狂欢仪式本质.与黄梅戏后期成熟的戏曲剧目相比,即便是改编的早期乡村小戏也仍然具有民间狂欢仪式的相对原生态特征,其核心是民间狂欢化的"笑"和"闹".

  • 标签: 黄梅戏 民间狂欢仪式 相对原生态
  • 简介:自央视青歌赛引入原生态唱法之后,原生态一词立刻成为了音乐界中一个高频词汇,直到多年后的今天,关于原生态的讨论仍未停止,这也从客观上说明了这门歌唱艺术的魅力所在。本文从什么是原生态歌唱谈起,从一个学院派演唱者的角度,对原生态歌唱给当代声乐演唱的启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能够获得对原生态和声乐演唱更加深刻和本质的认识。

  • 标签: 原生态歌唱 当代声乐演唱 启示分析
  • 简介: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歌唱形式。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传唱在农人、船夫、赶脚人等之间,歌唱的人随心所欲,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可以说原生态民歌是人民的心声,它反映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各族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本文着重从原生态民歌的艺术品质、审美兴趣、文化认同、媒体的展示几方面阐述了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及意义。

  • 标签: 原生态民歌 艺术品质 审美 价值 意识
  • 简介:一公元8世纪,那是一个秋天。有一位诗人,在唐朝的长安城,写下诗篇。预言般地种下多多情探,谶纬般地后起种种幻变。王昌龄,杨玉环,苏州评弹,朱慧珍,悄悄,在历史的台幕集结。

  • 标签: 朱慧 原生态 苏州评弹 长安城 王昌龄 杨玉环
  • 简介:李斯特不仅在钢琴、创作、指挥、评论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在和声发展史上亦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其创新的和声思维及技法特征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性及启示作用。本文从音高材料与音高组织方式两个维度来探究李斯特和声语言的创新性,重点分析了李斯特对于民族调式、人工音阶的探索及三度关系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揭示李斯特和声创新的渊源。

  • 标签: 李斯特 二维路径 音高材料 组织方式
  • 简介:陈平原在《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序》中指出西学东进时,中国学者"既非顶礼膜拜,也不拒之门外,真正具有思想意义的,必定是‘对话’——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抗争’"~①。对话或抗争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中表现较为明显。在同一文化内部,事实上也存在着隐性的对话或抗争,如在中国文体学中,存在着尊体与卑体的等级区分。

  • 标签: 中国古代小说 文体形式 戏曲创作 尊体 思想意义 文体学
  • 简介:作为一种城市发展运作的新思路和理念,利用声乐文化产业,进行城市多元化生活的构建,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更多的城市已经具备了从声乐文化产业中进行子系统运作的能力,并由此产生了对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变革等具有推动力的社会效应。本文对某城市的社会声乐文化构建和传播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挖掘该城市声乐文化生态发展的内涵,对于声乐艺术在城市发展中起到的审美、社会、商品运作功能进行论证。

  • 标签: 城市发展 声乐文化 构建与传播
  • 简介:在当前社会转型之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了猛烈的撞击,原生态民歌作为劳动者创造的一份精神财富,其命运是各人文学科都颇为关注的问题,有关看法和议论沸沸扬扬、莫衷一是。本文通过探寻当今原生态民歌传播主体萎缩的缘由,阐释了社会变迁与原生态民歌兴衰的关系,同时从另一视角指出:当前消费性民歌的兴起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变革,并对这个变革将给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作了评估。

  • 标签: 原生态民歌 民俗文化 审美取向 城市化 消费性文化 撞击
  • 简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和深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经从一种对立的中西文化比较转入对自身内在矛盾的深思。国家级非遗项目汉调桄桄发展中的历史错位反映了这种深思,而深思的依据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整理汉调桄桄戏曲要素(唱、念、做、舞)的典型特征和理解其文化内涵,既要明确保护什么,又要明确传承什么,并在现实的诸多可能性分析中,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进行选择,

  • 标签: 汉调桄桄 中西文化比较 民间音乐 可能性分析 板腔体 汉调二黄
  • 简介:梆子腔剧种是北方广大民众喜爱的剧种,长期流传,影响深远,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域的民众生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迅速进入到一个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包括梆子腔在内的戏曲艺术遭遇到生存环境的突

  • 标签: 生存环境 精品剧目 祥符调 程婴 黄儒秀 东风剧团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是一项意义非常重大而形势又十分严峻的任务。对我国来说,是一项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对于整个人类文化来说.是一项保护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问题。当今我们正处在整个社会生活的转型期,传统文化是在过去社会生活的土壤中产生、成长的,现在这些土壤都在发生变化,但是文化是有继承性的,如何在转型期中不致使这些文化的优秀部分流失,是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过四大古代文明.但是除了中国古代文明外,其他如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等都发生了断层,未能系统地传承至今。今天的中国,古代文明的传统也面临着泯灭的危险.如何才能使它们不致在我们的手中丧失掉呢?这是个历史性的问题。

  • 标签: 保护问题 音乐遗产 中国古代文明 优秀文化传统 想法 民族
  • 简介:资助和保护文化艺术是大势所趋,尤其在当今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它对于促进民族文化产业、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感、维护文化艺术发展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标签: 民族文化艺术 保护问题 民族文化产业 传承 简论 文化一体化
  • 简介: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之所以几百年来搬演不衰,原因不只是其文辞优美,关目新奇,声律格正,更在于其无论经过多次的改窜,不同的演绎,其内化于文字、关目和声律内的生态自然意识始终能够得到张扬和传递。对《牡丹亭》从文本到具体的舞台呈现搬演转换过程加以关注,可以清晰地看到历代曲家、表演者实际上都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晦地秉承着汤显祖原作中的生态意识。

  • 标签: 生态意义 昆曲 牡丹亭 舞台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