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探寻每一个文明之源需要诉诸史前至文明之初的神话形成史。神话只是其文学的外在表达形式的一个方面,其背后的价值观和驱动力、运作机制才是决定性的,那就是支配神话想象和叙事的神话信仰和神话观念

  • 标签: 中国古代神话 悲剧精神 中国古典 混沌 神话想象 形成史
  • 简介:<正>以一个专门的问题——音乐史学——为出发,我想阐述一下我们这个时期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我们看到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数十年内,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都有人编纂了第一批内容广博、力求完善、按编年记述的音乐史。这些著作都与主要由法国的启蒙运动人士所发展的通史的史学观念有关,其中部分

  • 标签: 意大利 法国大革命 史学观念 音乐史学 启蒙运动 罗斯
  • 简介:音乐认知是音乐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本文从二十世纪以来对认知学习有借鉴意义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入手,分析了音乐认知的独特价值与认知规律,旨望运用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作依据与背景,来深化音乐认知教育观念的革新.

  • 标签: 音乐认知 格式塔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脑科学 音乐教育 知觉原则
  • 简介:<正>“歌唱测定”方案(CantometricPro-ject)是近年来美国人类音乐学方面的一科研项目。它是以人类的歌唱表演风格为研究的依据与对象。“体系”的主要缔造者艾伦·洛马克斯(AlanLomax,1915—)系美国研究民歌的著名学者及人类音乐学家。曾就学于哈佛大学与得克萨斯大学。后又主修人类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自1963年起他与维克多·格劳尔所创建的“歌唱测定方案”被正式列为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项目,由他担任领导。经过二十余年的悉心工作与研究,现在获得成果并自成

  • 标签: 表演风格 美国人 缔造者 歌唱风格 录音带 哥伦比亚大学
  • 简介:我们知道文人是理论的撰述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掌控着理论的写作权力,或显或隐地将文人阶层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植入理论的建构,又将具有某些特定文人品位潜质的艺术作品操纵为“经典”,起到“引领”的典范性作用,并使其他艺术的表演能够“紧守由它(们)经典化的性质”①,从而彰显雅正的正统文艺观,强化正统文艺观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 标签: 小技末 末观念 理论发展
  • 简介:廷克托里斯是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早期具有标志意义的音乐理论家。他在欧洲大陆北部接受音乐教育,但是他的创作和理论的研究完成于15世纪70-80年代人文主义氛围浓厚的那不勒斯。他以敏锐的历史目光观察和证实了1430年前后一个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摆脱了中世纪音乐理论抽象的和教理神学的束缚,他以经验主义的态度对待音乐,信赖人的耳朵,关注音乐中的人,把作曲家置于历史的中心位置。他最早对不协和音的控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拨开音乐术语的迷雾,我们还可能认识到,比皮得罗.阿龙早50年,廷克托里斯就从理论上阐述了欧洲音乐从即兴式对位向和声性的新对位的转变。

  • 标签: 廷克托里斯 文艺复兴观念 不协和音的控制 “逐次创作”与“同时构想”
  • 简介:音乐结构技法的显现与隐蔽─—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力观念(之三)李吉提音乐结构,属于音乐创作的形式范畴,即音乐的“载体”。而形式美中又包括了音乐的“语言美”和“结构美”等不同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类音乐是通过音乐结构技法的显现来强调...

  • 标签: 中国传统音乐 音乐材料 结构力 音乐结构 结构技法 音乐语言
  • 简介:“实地考察”(Fieldwork)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基础方法,中国学者也称之为“田野工作”或“田野考察”。在近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过程中,西方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具体研究取向多有变化。因此,在探讨相关观念与方法之前,有必要简短回顾此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 标签: 西方民族音乐学 音乐学研究 田野考察 田野工作 中国学者 实践过程
  • 简介:在共性写作时期,调性音乐中,对于旋律的处理方法都是与和声的处理方法联系在一起的。从古典奏鸣曲式的诞生开始,调性结构布局就一直与之密切相关。主-属的两极调性关系从巴洛克后期到古典时期,所有的音乐结构体系都与之相关,以至于称为古典时期音乐写作的美学基石。进入二十世纪后,调性中心结构的瓦解以及曲式结构设计失去的传统理论的支持。现代音乐作曲家创作的过程中如何来处理曲式结构的生成技术,或者以什么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曲式设计。本文以二十世纪作曲家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前奏曲”为例,分析现代作曲家对于奏鸣曲式结构的观念

  • 标签: 里盖蒂 奏鸣曲式 作曲技法 音色 调性
  • 简介:艺术反映生活是一个朴素而真知的道理。生活现象是每一个人熟悉而又亲历的具体行为过程,其中,往往伴随着随之而生成的思想和观念,当这一现象被定格在艺术的框架之中时,随之显现的便是由此而生的艺术行为和艺术观念,这个定格过程便被视为艺术实践活动,由此生成的东西则又被视为艺术观念或思想。音乐美学观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然而,既有的音乐美学观念却并不如此。它将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与音乐现象切分为没有必然联系的两种现象,将审美的无功利性视作唯一目的。当我们把审美作为目的的时候,所遵循的可能只是逻辑规律,它有可能完全符合逻辑的推理,但遗感的是,它不符合事实。

  • 标签: 生活现象 音乐现象 音乐观念 音乐美学 目的性 逻辑
  • 简介:作为20世纪最出名的亚裔作曲家之一,尹伊桑在音乐创作中将东方文化与西方音乐技法相结合,独创了“主要音技法”。本文就其创作与东方文化(包括道家思想、中国文学、书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全述,并辅以谱例分析,说明只有将东方思维与西方现代技法相融合,才是韩国乃至亚洲音乐走向世界的完美途径。

  • 标签: 尹伊桑 东方文化 主要音技法
  • 简介: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王次炤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研究和对传统音乐思想的研究始终是两条平行的理论线索。事实上,一种艺术形态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观念不可能没有联系;因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考察中国传统...

  • 标签: 美善合一 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器乐 音乐实践 审美准则 中国音乐
  • 简介:音乐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承袭下来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里耳濡目染形成的。在音乐教育中,音乐观念决定了音乐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形式,而音乐教育又有意识地影响着音乐观念的形成。当音乐的价值观建立在审美功能基础上时,音乐教育则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这一观念不一定体现在所有的民族社会文化中,这点可从笔者前些年在非洲生活并考察音乐教育的经历中得到体证。

  • 标签: 音乐教育 音乐观念 文化语境 非洲 人本性 原本性
  • 简介:古希腊悲剧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与重要遗产之一,也是古希腊社会与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在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悲剧中,音乐占有重要的成分与地位,悲剧作家本人也是作曲家。这种诗歌、戏剧、音乐、舞蹈融合的艺术观念对后世西方歌剧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文章结合希腊古典时期(尤其是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的社会文化背景,根据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思想家有关悲剧的理论,对三位悲剧大师的代表性作品中音乐的使用状况及其功能进行初步述评,并试图对悲剧中的音乐实践与古典时代晚期音乐观念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

  • 标签: 古希腊悲剧 古典时期 音乐 音乐观念
  • 简介:本文在提出课程与评价功能分类理论的前提下,设计出以能力-素质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开放的践行过程中能动地整合知识,扩大视野,发现未知,形成创新型个性为取向的该专业“能力-素质本位的学生主体性-形成性自激自控发展标准和评价体系”框架,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真正使学生主体作用得以操作;在教育者有力指导下,使学习者形成学习的内在激励机制;继而形成充满活力的教与学互动的运行机制。

  • 标签: 教学模式 激励机制 素质评价 音乐学专业 高师
  • 简介:作为摆脱调性、探索新的结构原则的重要手段,自由无调性的创作技法在创作理念和结构途径方面与传统音乐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勋伯格的《六首钢琴小品》是自由无调性技法的代表之作,它一方面体现出自由无调性作品独特的结构手法与组织逻辑;同时,其隐藏在复杂表象之后的结构方式与传统作曲理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在剥离技法现象的基础上揭示作品内在的构成逻辑。

  • 标签: 自由无调性 勋伯格 结构观念 结构分化 音程细胞
  • 简介:古拜杜林娜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盏誉的女作曲家,1980年她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奉献》,这部作品充满了鲜明的对比和紧张的情绪,小提琴独奏部分复杂而精彩。创作中,作曲家运用象征性的音乐语言和整体性交错结构,通过音乐的创造方式来表达和论证了自己的宗教观念。使音乐形式化过程与宗教观念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创造自由的末世观”思想。

  • 标签: 古拜杜林娜 《奉献》 宗教观念 交错结构 创造自由的末世观
  • 简介: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主义批评渗透到音乐史写作中,它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研究模式,打开了从“性别”认识音乐历史的大门,也顺应了新音乐学偏重批评性史学的潮流。姚亚平教授《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一书于2015年6月出版,是国内音乐学界第一部关于性别批评的原创性史学论著。然而,它不能完全置于性别批评的研究模式中予以审视,更确切地说,是从“性别”角度对十九世纪音乐观念的解读,这种以新视角介入传统史学、走进新音乐学而又坚持原有学术路径的实践对学界具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性别思维 女性主义 双性同体 姚亚平 柏辽兹 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