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在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聊斋志异》,其实并不限于大量篇幅的短篇小说,还有其它不同文体的作品,如寓言等。其中《画皮》就属于介乎小说和寓言之间的作品。蒲松龄的《画皮》,既写了一个“爱人之色而渔之”,人妖莫辨的王生形象,也写了一个披着人皮的“二八妹丽”,剥去人皮即“面翠色,齿[山(兔鬼)]如锯”的厉鬼形象。还写出了主要围绕二者之间发生的故事:王生为贪欲所蔽,

  • 标签: 《画皮》 戏曲 京剧 河北梆子 评剧
  • 作者: 张岩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7-17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7期
  • 机构:双簧管是西洋乐器中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乐器,双簧管艺术博大精深,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限于篇幅与能力,本文只能对双簧管进行管窥,以收以斑窥豹之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拜读了李玉声、邬可晶、蒋锡武、钱锦康等先生发表在2007年11期和2008年3、4期《中国京剧》有关谈“五功五法”的文章后,使笔者大长见识,获益匪浅,出于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亦出于求教,我不揣浅陋,也在此就“五功五法”的问题,谈些管窥之见,舛误之处,请李、邬、蒋、钱诸位先生及方家指下.

  • 标签: 《中国京剧》 京剧艺术 蒋锡武
  • 简介:<正>由日本舞台美术界的老前辈三林亮太郎先生首倡的中日舞台美术专业学生作品展,继在日本东京展出之后,去年九月在北京,今年一月在上海同中国的观众见了面。举办这样的展览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虽然这次展出的规模并不大,但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视。一方面,它标志着中日两国间的戏剧文化交流正朝着新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扩展、推进。其次,对从事舞台美术教学的国内同行们来说,通过这次交流使我们获得了不少新的信息,得到了不少新的启示。今年五月,在中央正式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这么一段话:“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当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我的体会是:当前,在总结我们自己的舞台美术教学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同时,比较、研究别国舞美教学的经验,广借鉴、采众长,这对搞好现阶段的改革,进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舞台美术教学体系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此想法,自从看了中日舞美专业学生作品联展之后,笔者就注意收集了一些材料。下面,就这次日方参展三院校有关舞美教学等方面的情况,将我之咫闻管见缀缉在一起,以提供给同志们参考。

  • 标签: 舞台美术 美术教学体系 艺术学 设计科 课程设置 美术科
  • 简介:戏剧叙述学研究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不断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也是硕果累累。尤其是后经典叙述学将“文本”概念推而广之,将可叙述范围无限扩大之后,戏剧的叙述被看作成一个定理。后经典叙述学的出现也为戏剧的叙述性研究进行了合法合理的理论解释。

  • 标签: 戏剧叙述 叙述戏剧 故事层 表演核心
  • 简介:歌剧,代表着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也折射出文化底蕴的厚重程度。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精髓,突显中国歌剧的民族个性,提升当代公民的艺术素养,是我们每一个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 标签: 歌剧 时代 创作
  • 简介:丁鸣是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音乐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坚持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强调创作激情和创作态度对师承和创作流派的重要意义。他善于处理音色和力度的细微变化与作品情感的关系,使得他的作品能够更加贴近生活。

  • 标签: 丁鸣 音乐创作 音乐思想
  • 简介: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民间戏曲题材多样、形式丰富、风格各异,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本文就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戏曲产生的文化背景、代表剧种、艺术特征、多元价值和保护传承等几个问题展开探讨,以期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民间戏曲做一整体分析和研究。

  • 标签: 黄河三角洲地区 民间戏曲 艺术特征 多元价值 保护传承
  • 简介:"当我走上舞台,我就是国王."是钢琴大师阿图尔·鲁宾斯坦的一句名言,此言尽显了大师的充分自信.自信作为一个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在钢琴演奏中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钢琴演奏不同于钢琴练习,它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因为听众的存在上升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一个演奏者除了要将名家的作品演绎得尽善尽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将纸上的音符转化成强大的音乐情感,要用自己的艺术来打动广大听众的心灵.说是凌厉一点,就是要用自己的音乐情感来征服听众.

  • 标签: 钢琴演奏 心理素质 自信 专业技能
  • 简介:福建省戏剧创作在这三十几年来取得过十分出色的成绩,以武夷剧社为代表的福建剧作家群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凭借着历史剧创作的成果开创了新时期的“闽派戏剧”,同时他们中亦有相当一部分的剧作家一直立足于自己所熟悉的剧种和戏曲写出一批承前启后、不可替代的作品,为梨园增添了一批形神独具、熠熠动人的形象.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福建戏剧创作的力量在这十五年来渐趋式微,中年剧作家匮乏,剧本创作近年来才又渐生新力军.《福建艺术》作为福建省内唯一一份有发表剧本作品的正式刊物,以每年发表6-10个剧本的分量关注着省内最主要的剧本创作,几乎是省内原创剧本的阵地与风标,同时,它作为一份由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刊物,它对剧本的选择与取舍在一定程度上又代表体现了省内艺术研究学者群体的评判与标示.故而,在新世纪至此即将十五年之际,重审《福建艺术》这些年来的剧本创作发表情况,期以其作为一个具体而微的例证,关注正处于文化与戏剧思维转型期的地方戏剧乃至于全国戏剧.

  • 标签: 《福建艺术》 戏剧创作 文学融合 剧种 式微 剧本创作
  • 简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地方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的四川清音,人们关注其源起与形成自在情理之中。然而,正史也好,坊间也好,对此莫衷一是。主要观点有三:一是认为四川清音为本土曲种,由唐宋巴渝民歌或明代小曲演变而来;一是认为其为舶来品,是苏州弹词等江南小调“远嫁四川的女儿”;一是认为它来自陕西,是以流行于陕西农村的郦鄂清唱为主,兼收并蓄各地民歌、戏曲音乐而形成。通过对清代巴县官府档案以及清代四川地方县志的查阅分析,参考四川说唱艺术传统和明清普遍流行的小曲,四川清音应该是在明清小曲基础上,吸收各地民歌俗曲、戏曲音乐等形成。四川悠久的说唱艺术传统是其灵魂,明清小曲是其骨骼(源起),包容八方民歌、戏曲等元素为其血肉,是有本土根基而又不乏外来风韵的地方曲种。

  • 标签: 四川清音 巴县档案 明清小曲 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