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白血病神经系统损害的起病形式和特点。方法 对1例以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对白血病各种形式的神经系统损害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以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白血病早期容易与其他神经疾病相混淆,在临床上不易鉴别,对于病因不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神经损害,应考虑到血液系统疾病可能,早期进行腰穿脑脊液检查可能为一种提前明确诊断的手段。

  • 标签: [] 颅神经 白血病 临床鉴别 副肿瘤综合征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在神经外科手术之后出现内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分析其预防策略。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3月间曾在我院接受神经外科手术,并且发生内感染的患者58例,同时选择同期内未发生内感染的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分析内感染的诱发因素。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前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并发症率高于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前CGS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观察组中患者都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明显。结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导致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并发症、昏迷评分及手术时间与出血量等,因而需要在手术前及手术过程中以有效对策进行预防,以防止内感染的发生。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颅内感染 相关因素 预防对策
  • 简介:皮激光椎间盘气化减压术(percutaneouslaserdiskdeconpression,PLDD)是通过高能激光直接脉冲照射作用于突出的椎间盘髓核部位使其汽化,减低椎间盘内压力,从而有效的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达到缓解和消除神经症状的目的。这一项新技术的设想最初由美国人Choy于1984年提出,在尸体标本及动物试验成功的基础上,Choy和Ascher于1986年在奥地利的Graz大学最先将PLDD技术用于临床,并于1987年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PLDD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结果。此后临床上应用该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获得成功以来,

  • 标签: 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经皮 腰椎间盘突出症 护理 临床结果 PLDD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拔牙治疗对高角病人颌面垂直向结构的影响临床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 7月 -2018年 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相关治疗以及后期恢复的 58例高角病患者,将上述患者经过随机组合之后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非拔牙矫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是采用正畸拔除前磨牙矫治方法进行治疗。经过两种方法处理之后通过头颅侧位 X线片分别测量颌面垂直向结构的变化。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治疗之后 ANS-Me、 L6-MP、 N-Me、 U6-PP指标相较于治疗前具有明显增加, Y-axis、 L6-MP指标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拔牙矫治治疗前后,患者下颌平面角以及生长方向的结构没有较为明显的改变,但是观察组患者的磨牙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 标签: 拔牙治疗 高角病 颅颌面垂直向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治疗中使用持续内压监测的效果。方法:分别将2020年3月到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HICH患者作作为研究时间与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各45例,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接受常规治疗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持续内压监测,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质量(ADL)评分的变化情况、第1d、第5d、第7d、第10d的甘露醇使用量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ADL评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0.05);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ADL评分明显提升,且试验组拥有更高的降低与提升水平,同时试验组的第1d、第5d、第7d、第10d的甘露醇使用量明显较少,两组比较具有十分显著差异(P

  • 标签: 持续颅内压监测 高血压 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治疗中使用持续内压监测的效果。方法:分别将2020年3月到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HICH患者作作为研究时间与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各45例,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接受常规治疗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持续内压监测,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生活质量(ADL)评分的变化情况、第1d、第5d、第7d、第10d的甘露醇使用量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ADL评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0.05);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ADL评分明显提升,且试验组拥有更高的降低与提升水平,同时试验组的第1d、第5d、第7d、第10d的甘露醇使用量明显较少,两组比较具有十分显著差异(P

  • 标签: 持续颅内压监测 高血压 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变换体位阴道彩超联合腹超声在宫外孕、妊娠黄体囊肿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方式展开研究,将屏山县妇幼保健院2018年6月-2020年5月内35例疑似宫外孕患者、33例妊娠黄体孕妇纳入研究。对以上对象均给予腹超声和变换体位阴道彩超检查,对比分析鉴别诊断效果。结果:35例疑似宫外孕患者,病理证实宫外孕33例,妊娠期黄体囊肿2例。腹超声证实宫外孕30例,变换体位阴道彩超证实33例,与病理相符,诊断总符合率100%,变换体位阴道彩超+腹超声检查总符合率94.28%(33/35)。在包块大小、环壁厚度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但就RI值对比,宫外孕明显比妊娠黄体囊肿高,低回声占比较低(P<0.05)。结论:在宫外孕与妊娠黄体囊肿鉴别诊断中应用变换体位阴道彩超联合腹超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并借鉴。

  • 标签: 变换体位 宫外孕 妊娠黄体囊肿 经阴道彩超 经腹超声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锥穿刺脑内血肿清除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择取60例进行对比研究,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组(30例,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与观察组(30例,实施锥穿刺脑内血肿清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结果:统计,观察组患者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锥穿刺脑内血肿清除术合理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患者血压水平及脑部功能恢复正常,具有十分显著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锥颅穿刺脑内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锥穿刺脑内血肿清除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择取60例进行对比研究,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组(30例,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与观察组(30例,实施锥穿刺脑内血肿清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结果:统计,观察组患者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锥穿刺脑内血肿清除术合理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患者血压水平及脑部功能恢复正常,具有十分显著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锥颅穿刺脑内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底骨折患者通过常规CT技术和多层螺旋CT技术的诊断效果。方法:以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底骨折患者为例,所有患者经过确诊为底骨折,然后展开回顾性研究,均通过常规CT技术和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以及两种诊断方法诊断后的患者底骨折的具体位置。结果:通过常规CT技术诊断后,诊断准确率为57.5%(46/80),有46例患者在常规CT技术诊断后,确诊为底骨折,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诊断准确率为96.3%(77/80),有77例患者在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确诊为底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CT技术诊断后,前窝骨折患者有19例,中窝骨折患者有24例,后窝骨折患者有3例,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后,前窝骨折患者有30例,中窝骨折患者有39例,后窝骨折患者有8例,由此可见,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底骨折,可以更好地提高诊断准确率,发现更多的骨折部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而确切的依据。结论:底骨折患者通过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诊断准确率显著提升,底骨折位置可以大部分准确诊断,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常规CT技术 多层螺旋CT技术 颅底骨折 诊断效果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取分阶段综合护理给儿童咽管瘤患者术后应对方式带来的影响。方法:抽选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儿童咽管瘤患者共5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纳入对照组、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分阶段综合护理。组间对比护理后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应对方式评分——面对评分比对照组高、屈服和回避评分比对照组低,统计学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为16%,比对照组的44%低,统计学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取分阶段综合护理可以使儿童咽管瘤患者术后更愿意采取面对的应对方式,同时还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分阶段综合护理 儿童 颅咽管瘤 术后应对方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立体定向颇内血肿穿刺尿激酶灌注时长剂量及频率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我院接受内血肿穿刺尿激酶灌注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50例患者均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在尿激酶灌注2万单位后夹闭引流管2小时后开放,而对照组在尿激酶灌注4万单位后夹闭引流管1小时后开放,并持续引流3天。比较2组治疗效果、并发症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00%),说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好(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复发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立体定向内血肿穿刺尿激酶灌注的疗效较为明显,需要重视对于灌注时长剂量及频率的考量。

  • 标签: 颅内血肿穿刺 尿激酶灌注 改良立体定向穿刺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回顾性总结 70例全麻下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的护理措施,认为手术前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木前准备,术后采用适当的体位,做好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适当的健康教育,保证良好的睡眠,配合好医生做好出院指导及随访,能冇效地预防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 标签: 鼻窦炎 鼻内镜 手术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留乳腺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20年10月到2021年10月期间抽取6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实施乳腺切除治疗方法,观察组实施保留乳腺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转移率和复发率分别为6.67%和3.33%,对照组为26.67%和23.33,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半年存活率分别为6.67%和90.00%,对照组为30.00%和66.67%,数据对比具有差异(P

  • 标签: 早期乳腺癌 保留乳腺手术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与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表浅层膀胱癌的效果观察。方法 :选出我院 2016年 6月到 2018年 8月的 40例表浅层膀胱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 20例。对照组表浅层膀胱癌患者采用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实验组表浅层膀胱癌患者采用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与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采用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与手术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 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35%。结论 :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表浅层膀胱癌患者,提高患者手术质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 标签: [ ]表浅层膀胱癌 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 简介:急性外伤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较盖骨部位硬膜下血肿少见,由于小脑幕特殊的解剖结构,其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迟发性外伤性内血肿(delayedtraumaticintracraniahematoma,DTICH)是指患者首次CT检查未发现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发现内血肿,或在已有内血肿的患者又发现不同部位新的内血肿。适时复查CT,对DTICH早期诊断,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 标签: 迟发颅内血肿 硬膜下血肿 急性外伤性 小脑幕 外伤性颅内血肿 CT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72例行微创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盲摸双色球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n=36)。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加行优质护理。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并发症率为2.78%,参照组并发症率为16.67%,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微创 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 围术期护理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