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肝硬化患者腹水中的药物分布及动态变化.方法收集7例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口服左旋氧氟沙星后,不同时间点的腹水标本,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其中药物浓度并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口服2h后,即可在腹水中检测到,并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升高,腹水中达药物高峰时间(Tmax)约6.0h,腹水药物峰浓度(Cmax)2.520±1.213μg@ml-1.此后逐渐下降,至12h趋于稳定.结论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较短时间内在患者的腹水中有分布,并可形成高峰浓度,300mg口服后,腹水中有效药物浓度可持续时间长达12h以上.

  • 标签: 左旋氧氟沙星 肝硬化 腹水 药代动力学
  • 简介: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最早由日本学者Nishizawa等人于1997年从1例不明原因的输血后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1],是一种新的可经输血途径传播的DNA病毒,有明显的嗜肝性,关于其致病性目前尚有争议[2,3].为初步了解本市临床用血液的TTV感染情况,笔者对252例合格献血者血液进行抗-TTVIgG检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抗-TTV IGG 献血者
  • 简介: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度流行区,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接近10%[1],而HBsAg阳性是造成血液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献血模式的转变,街头(流动献血车或献血屋)无偿献血已占相当份额.为减少因HBsAg阳性导致的血液报废,胶体金免疫结合试验(简称金标)已被广泛用于献血前HBsAg检测.由于街头采血工作的特殊性,应尽可能缩短献血者等候时间,为此笔者以100例HBsAg酶标试剂(ELISA)检测阳性标本作参照,测定不同时间段金标试剂HBsAg阳性检出率,以确定HBsAg金标法检测的最适显色时间.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最适显色时间 献血现场 金标法 抗原检测
  • 简介:将精细印刷品的缺陷检测过程自动化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图像技术实现缺陷自动检测的初步方案,并对其主要工作模块,即图像采集和模板制作,以及图像匹配比较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实际印刷品进行检验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是可行的.

  • 标签: 图像分析 精细印刷品 缺陷检测 图像匹配 模板
  • 简介: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介素的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白细胞介素基因多态性(Arg130Gln)与哮喘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人血清IL-13含量,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L-13基因多态性。结果:(1)哮喘组血浆IL-13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2)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哮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L-13参与了儿童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IL-13(Arg130Gln)突变与儿童哮喘无相关性。

  • 标签: 哮喘 小儿 白介素-13 基因多态性 检测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MD)、冠心病(CHD)患者脂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对本院30例健康人群、40例糖尿病及67例冠心病患者的血脂、载脂蛋白用TOSHIBA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均显著性升高(P〈0.01),载脂蛋白A1(ApoA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性降低(P〈0.05),甘油三脂(TG)升高显著(P〈0.05);冠心病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载脂蛋白B(ApoB)均显著升高(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显著(P〈0.05),载脂蛋白A1(ApoA1)显著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显著(P〈0.05)。结论通过检测血脂、载脂蛋白结果,对糖尿病(MD)、冠心病(CHD)的诊治及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糖尿病 冠心病 血脂 载脂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捡测支气管灌洗液中抗酸杆菌的最佳方法。方法对155例痰涂片阴性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支气管灌洗液采用涂片、集菌、改良罗氏培养法及Bactec培养法4种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抗酸杆菌。结果阳性检出率直接涂片法为2.6%,集菌法为11.6%,改良罗氏培养法为18.1%,Bactec培养法为31.6%;集菌、培养法与直接涂片法抗酸杆菌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疑似肺结核患者支气管灌洗液进行抗酸杆菌检测时,最好采用集菌和培养法同时进行,才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最有价值的资料。

  • 标签: 抗酸杆菌 支气管灌洗液 检测方法
  • 简介:为观察正常和胃疾患胃液的免疫球蛋白(Ig)水平,建立其检测值的正常范围和探讨其对各类胃疾患的诊断价值,本文采用BeckmanICS-Ⅱ免疫化学分析仪,以速率散射比浊法(RST)检测了118例正常胃液和105例经胃镜检查并取胃粘膜活检确诊的各类胃疾患胃液的Ig水平,对其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速率散射比浊法 胃液 电子胃镜检查 诊断价值 免疫球蛋白 免疫化学分析仪
  • 简介:目的:探讨测定血清可溶性CD44v6含量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反应法(ELISA法)测定75例NSCLC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清中可溶性CD44v6(sCD44v6)的含量。结果:NSCLC患者血清sCD44v6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腺癌、鳞癌、鳞腺混合癌3组之间sCD44v6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肺癌分期相关,Ⅲ、Ⅳ期患者血清sCD44v6的含量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01,P〈0.01)。结论:血清sCD44v6与肺癌的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NSCLC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并可作为监测病情进展、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细胞黏附分子CD44 ELISA法 检测意义
  • 简介:输血在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中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但因输血感染造成的医疗纠纷逐渐引起医患双方和政府的重视.中规定受血者输血前常规检测血清学九项指标.笔者从2002年6月~2003年12月对住院患者输血前血清学九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受血者 血清学检测
  • 简介:二维特征点的检测和提取是进行图像配准、目标识别和运动匹配的关键技术.针对不同的后继任务,检测和提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在多目标跟踪和识别技术中,图像稳定是必要的处理过程,而如何找到对应的特征点则是其难点所在.本文基于Gabor小波变换,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散型自适应策略.该方法能够迅速、有效地在前后两帧图像中找出可能的对应特征点,以便进行特征点匹配,从而完成图像稳定.实验表明,本文方法检测到的特征点能够确切代表两帧图像间的运动情况,从而为图像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 标签: 二维特征点检测 GABOR小波变换 尺度交互模型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检测制备线粒体的生物学功能及溶酶体混杂程度的方法.方法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小鼠肝脏线粒体,酶活力组以线粒体悬液与组织匀浆中琥珀酸脱氢酶的总活力之比作为线粒体的生物学功能保留百分比,以酸性磷酸酶总活力之比作为溶酶体混杂百分比;酶活性组以酶的比活性之比计算上述两种百分比.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制备的线粒体悬液与组织匀浆中标志酶的总活力之比值来评价线粒体生物学功能保留情况和溶酶体混杂情况的方法较简单.与常规方法获得结果的准确性一致,可用于线粒体移植.

  • 标签: 线粒体分离 生物学功能 污染 线粒体移植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三种病毒(HPVB19、CMV、HSV)在儿科各种血液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8例经临床、血象、骨髓象及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组化确诊的血液病患者进行PCR的检测。结果98例血液病患者,HPVB19阳性检出率26.53%,CMV阳性检出率8.16%,HSV阳性检出率3.06%。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HPVB19阳性检出率最高,占41.66%;其次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占35.1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占14.28%;其它血液病患者阳性检出率较低。结论三种病毒在血液病检测中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是HPVB19的检测,对指导治疗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血液病 三种病毒 PCR
  • 简介:目的了解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TT病毒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套式PCR方法对44份临床诊断为急慢性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TT病毒检测.结果14例TTV-DNA阳性,检出率31.8%(14/44).对TTV-DNA阳性标本的PCR产物进行克隆后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日本株相应位置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结论推测TT病毒可能为临床急慢性非甲非戊型肝炎病因之一.

  • 标签: 戊型肝炎 患者 TT病毒感染 TTV-DNA 慢性 血清标本
  • 简介: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小板总数和凝血因子的变化,对病情的观察和判断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方法应用意大利产BICO凝血仪和美国ABBOTTCELL-DYN1600型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对检测对象做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总数测定。结果急性和慢性肝炎APTT、TT、PT活性和FBG含量基本在正常范围,唯慢性肝炎PT活性有轻度下降,肝硬化和重症肝炎APTT、PT、TT活性显著降低,FBG含量明显减少;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PLT、PCT明显减少。结论经治疗,病情好转,肝功能恢复,凝血因子活性增强,FBG浓度升高,示预后良好。肝硬化和重症肝炎血小板分布曲线呈“平台”或“小抛物线”型改变。

  • 标签: 肝硬化 重症肝炎 凝血因子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门限化和宽线检测算子的自适应牌照定位方法,解决了复杂背景下的汽车牌照定位问题。利用汽车头部图像的一些知识信息,采用自适应门限方法,辅以宽线检测算子进行后验校正,能够准确地分割出汽车牌照,然后对牌照中的汉字和数字进行分离,正确率达95%以上。

  • 标签: 汽车牌照 图象分割 门限化 宽线检测算子
  • 简介:门脉高压时,为了疏通淤滞的门静脉内血液到体循环中,门静脉系统和脐静脉之间通过侧支静脉通道实现分流。在这些侧支循环形成的过程中,潜在性地存在着消化道大出血的倾向,50%的死亡率危害病人的生命,因此,寻找有出血先兆的诊断方法以指导临床治疗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彩超观察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脐静脉开放对缓解门脉高压、减少出血所起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我们从临床确诊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的132例更多还原

  • 标签: 彩超 门脉高压 脐静脉开放 静脉扩张
  • 简介: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绝对计数法在成分血残留白细胞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CM绝对计数法检测不同稀释度的浓缩血小板样本中白细胞残留量,并与Nageotte血细胞计数板法比较.结果两种方法计数微量白细胞具有高度相关性(r=0.9964,P<0.001).低浓度白细胞计数时,FCM法变异系数小于Nageotte计数板法.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相比,Nageotte计数板法计数值偏低.结论流式细胞术绝对计数法具有快速、客观、精确和重复性好等优点,是一种稳定的检测成分血中微量残存白细胞数的方法.

  • 标签: 残留白细胞 流式细胞术 Nageotte血细胞计数板法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检测诊断脑死亡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TCD动态检测58例GCS<8分的颅脑损伤病人,其中脑死亡组22例,存活组36例。以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速度和频谱形态为主要观察指标,同时也检测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和椎基底动脉相应指标。结果深昏迷患者MCA平均流速<10cm/s,两条以上的血管出现舒张期反向血流或钉子频谱,血流方向指数(DFI)<0.8,是提示脑死亡的可靠指标。颅内压(ICP)50mmHg是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临界压力指标。结论TCD预示和确定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死亡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标签: 脑死亡 临床价值 重型颅脑损伤 TCD 血流 经颅多普勒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