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制订有效的MRSA感染控制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1-6月MRSA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重症监护病房(ICU)MRSA医院感染率高于非ICU,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MRSA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61.1%)和血流感染(27.8%)为主,而非ICU以皮肤软组织感染(66.7%)为主,不同科室MRSA感染疾病谱存在差异(P〈0.05);ICU和非ICUMRSA感染患者在年龄、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手术、疾病转归等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和非ICUMRSA感染存在差异,应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非重症监护病房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医院感染
  • 简介:目的了解儿童患者临床分离肠球菌属的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测定11种抗菌药物对158株肠球菌的MIC,Nithocefin纸片法检测B内酰胺酶,数据用WHONET5.3软件分析处理。结果158株儿童临床分离肠球菌中,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坚韧肠球菌、鸟肠球菌和海氏肠球菌分别占56.3%、39.9%、1.3%、1.3%和1.3%;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6.8%,95,2%和84.1%,粪肠球菌对上述3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分别为23.6%,18%和49,4%,屎肠球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P〈20,001);粪肠球菌出现2株万古霉素MIC为8mg/L的耐药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替考拉宁全部敏感。儿童患者中多重耐药肠球菌属菌株占88.6%。结论儿童患者肠球菌属的耐药状况十分严重,尤其屎肠球菌对B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率很高。

  • 标签: 肠球菌 耐药性 微生物 抗生素
  • 简介: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放化疗强度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已成为免疫力低下,特别是肿瘤及粒细胞缺乏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由条件致病菌引起,如念珠菌和曲霉等.头状霉(Geotrichumcapitatum)感染是非常少见的真菌感染,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本文介绍了1例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头状霉血流感染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血流感染 侵袭性真菌感染 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液系统疾病 免疫力低下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和小婴儿应用夫西酸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方法对2012-2014年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应用夫西酸的半岁以下患儿用药前后的血清胆红素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用药前后的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结果所有138例应用夫西酸治疗的患儿,治疗后均未出现新发黄疸或原有黄疸加重的情况;其中64例用药前后检测了血生化指标,治疗前后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的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Ibil/Tbil)比用药前下降了约8%。结论该系列应用夫西酸的患儿中未见该药对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明显影响。

  • 标签: 夫西地酸 胆红素 不良反应 黄疸
  • 简介:目的了解广东省东莞市2007--2009年腹泻患者中沙门菌感染情况和菌株的血清型别、同源性及耐药性变化。方法对纳入研究的腹泻患者进行沙门菌检测,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药物敏感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2007--2009年共检测760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离到53株沙门菌,检出率为7.0%;共分得15种血清型,鼠伤寒和肠炎沙门菌居多;大多数沙门菌对常用的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除肠炎沙门菌、斯坦利维尔沙门菌和B型副伤寒沙门菌外,其余菌株的血清型无同一PFGE型别的菌株;用XbaI酶切11株肠炎沙门菌可分为PFGE—XbsⅠ1~6型,其中PFGE-XbaI4型为优势型别。用SfiI和Notl酶对5株肠炎沙门菌进行再分型,综合用XbaI/SfiI/NotI3种酶的结果发现仍有2组菌的PFGE图谱是完全一致的。结论2007--2009年度广东省东莞市沙门菌的感染多数为散发病例,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治疗沙门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 标签: 沙门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 耐药性
  • 简介:目的分析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起病后30d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5年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学资料,分析30d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121例患者入组,其中MRSA血流感染检出率为17.4%(21/121)。相比较于MSSA血流感染,MRSA血流感染中年龄≥65岁老年患者更多、医院感染和呼吸道感染更为常见(P值分别为0.026、0.035和0.001);并且MRSA血流感染患者中复数菌感染更多和接受了更多的不恰当初始抗感染治疗(P值分别为0.005和0.001)。患者起病后30d内的死亡率为18.2%(22/121)。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仅实体肿瘤(OR,8.932,P=0.004)和感染性休克(OR,56.721,P〈0.001)是患者起病后30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实体肿瘤和感染性休克,比MRSA感染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血流感染 死亡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了解大连2所医院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中介导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16SrRNA甲基酶基因armA、rmtB的流行情况,并研究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耐阿米卡星的革兰阴性杆菌134株。PCR法筛选2种甲基酶基因armA及rmtB;PCR产物进行测序。质粒提取、接合试验及转化试验确定armA及rmtB基因定位。琼脂稀释法测定阳性菌株、结合子和转化产物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3种氨基糖苷抗生素的MIC值。结果134株耐药菌株中,21株鲍曼不动杆菌检出armA基因,5株大肠埃希菌和5株肺炎克雷伯菌检出rmtB基因。质粒抽提试验及接合试验rmtB阳性菌获得成功。接合子及转化产物DH5a(pMDarmA)均获得高水平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特性。结论大连2所医院检测到16SrRNA甲基酶基因armA和rmtB阳性菌株。armA基因存在于鲍曼不动杆菌中;rmtB基因位于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质粒上。armA和rmtB可以导致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高水平耐药。

  • 标签: 革兰阴性菌 氨基糖苷类 16S rRNA甲基化酶 ARMA rmtB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rRNA甲基酶基因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hoenix100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armA、rmtA、rmtB、rmtC、rmtD基因。结果46株鲍曼不动杆菌中armA基因阳性36株,阳性率78.3%,未检出rmtA、rmtB、rmtC、rmtD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医院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全部敏感,对四环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分别为13.0%、80.4%、91.3%、95.7%、95.7%,对其他测试药物耐药率100%。结论医院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已非常严重,携带armA基因是导致氨基糖苷类耐药的原因之一,延缓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已刻不容缓。

  • 标签: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16SRRNA甲基化酶 armA基因
  • 简介:目的了解6种编码16SrRNA甲基酶的基因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革兰阴性菌中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10~12月分离的211株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采用PCR检测其中6种甲基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和npmA)的分布。对16SrRNA甲基酶基因阳性的菌株,用ERIC-PCR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211株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中,91.5%(193/211)被检出16SrRNA甲基酶基因,其中133株含armA(133/211,63.0%),60株含rmtB(60/211,28.4%)。阿米卡星MIC≥512mg/L、庆大霉素MIC≥128mg/L的104株肠杆菌科细菌中,甲基酶基因检出达100%,且armA和rmtB的检出相仿(分别为49与55株)。阿米卡星MIC≥512mg/L、庆大霉素MIC≥128mg/L的94株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甲基酶检出94.7%(89株),以armA(84株)为主。未检测到rmtA,rmtC,rmtD和npmA基因。ERIC-PCR结果显示该类基因并非单克隆传播。结论几乎所有临床分离的阿米卡星MIC〉512mg/L的革兰阴性菌中都能检出armA或rmtB基因。

  • 标签: 氨基糖苷类 耐药 16S rRNA甲基化酶 革兰阴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