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6 个结果
  • 简介:以重建发育方式为主导的手术设计与方法源于唇裂功能基质修复外科的概念。其手术设计与方法的应用原则概括为:(1)矫正畸形组织的顺序为先软组织后骨骼结构:(2)手术不仅要矫正唇裂的外形,更要从其形成原因上予以矫正:(3)骨膜是功能基质.在矫正畸形组织时应采用骨膜下的分离.以保护骨形成的新生层的血供.骨膜上的分离将有损正常血供的解剖结构:(4)消除作用于裂隙的异常生物力.将不连续的解剖结构重新建立;(5)将所有发育中的结构恢复到正常位置。

  • 标签: 先天性唇裂 矫正畸形 整复 手术设计 功能基质 骨骼结构
  • 简介:目的:应用牵引拔牙、截冠和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技术拔除压迫下牙槽神经的第磨牙,观察术后产生下唇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60例全景片和锥形束CT(CBCT)显示下颌第磨牙牙根压迫下牙槽神经的患者,分别采用3种方法拔牙各20例,术后检查下唇麻木情况。结果:应用牵引拔牙技术和截冠方法拔除压迫下牙槽神经的第磨牙,术后无人发生下唇麻木,而应用超声骨刀微创拔牙的患者中有1例出现轻微的下唇麻木症状,经用药1个月后好转。结论:牵引拔牙技术、截冠和超声骨刀3种方法均可有效避免智牙拔除后下唇麻木的并发症。

  • 标签: 牵引拔牙 截冠 压迫下牙槽神经 埋伏阻生牙
  • 简介:目的:应用PET方法研究下颌第磨牙拔除4h后疼痛状态下的脑激活区分布,并推测不同分区的参与状况及其作用。方法:筛选口颌系统功能及形态正常的志愿者6例,设拔牙前一天利多卡因阻滞麻醉4h后的PET检查为对照组。设拔牙4h后感到明显疼痛时(VAS≥5)的PET检查为实验组。SPM2分析。结果:左侧大脑豆状核、BA7、BA8、BA9、BA10、BA18、BA19、BA43、BA47区域,有明显的代谢升高。结论:豆状核、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后回、楔前叶、枕叶楔叶、枕中回等是被拔牙活动所激活的脑区。

  • 标签: 皮层 疼痛 拔牙
  • 简介: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手术切口对拔除低位阻生下颌第磨牙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8~30岁未萌出的双侧低位水平阻生下颌第磨牙患者35例,随机选取患者的一侧磨牙列,采用信封切口的手术方案(A组),另一侧采用角形切口(B组)。采用同种拔牙方法拔除阻生下颌第磨牙。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的反应(局部肿胀、疼痛和术后开口受限)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手术后第2天,B组术后重度肿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开口受限程度及术后疼痛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手术切口设计与术后肿胀程度相关,信封切口术后肿胀发生程度较轻。

  • 标签: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低位阻生 信封切口 角形切口
  • 简介:目的:为临床上颌骨大型缺损后颧颊翼种植体义颌修复的种植床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对50例正常单侧颧骨体(男性26例,女性24例)螺旋CT维重建影像的观察和测量,测量颧骨体的高度和四个不同高度层面骨质前后径和内外径即粗度.结果:颧骨体最小高度是21.67mm、最大为37.31mm、平均高度为26.22mm.颧骨体1/4高度层面的前后径最小,平均为9.15mm;最高层面的内外径最小,平均为10.73mm3/4高层面的前后径和内外径最大,均值分别为12.32mm和15.25mm.所有观察对象前后径和内外径的最小测量值分别为6.15mm和6.54mm.结论:在上颌骨大型缺损腔周围,颧骨体是唯一骨量丰厚的种植床,而上颌骨缺损腔周围其他骨质均非常薄,远远不能满足普通种植的条件.颧骨体的高度大于粗度,呈长柱形,在口内颧区垂直向上植入种植体比在缺损腔内近于水平向植入种植体更能利用其丰厚骨量,最适宜于颧区种植.一般颧区种植采用直径4mm、长度20mm的种植体是可行的,也是安全可靠的.

  • 标签: 颧骨体 颧区 骨内种植体 螺旋CT 三维测量 冠状位
  • 简介:目的:建立正常下颌骨及后牙固定桥的维有限元模型,为其生物力学的研究提供数学模型基础.方法:利用头面部螺旋CT扫描,数字影像传输与转录以及UG和MARC软件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建成后的维有限元模型与实体组织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共有单元4740个,节点5697个,模型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进行旋转、缩放、透视、剖开等多种方式观察,还可以按照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删除和添加材料或组织.结论:将CT扫描技术与有限元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的维有限元模型能较真实地模拟实际情况,为口腔生物力学的研究与优化修复体设计提供了研究手段.

  • 标签: 三维有限元模型 固定义齿 下颌骨 生物力学 CT扫描
  • 简介:水肿、疼痛和张口受限是下颌阻生第磨牙拔除术后患者必然产生的症状,受到包括手术难易程度、术者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如何减轻术后反应获得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广泛关注.根据文献资料,减轻下颌阻生第磨牙术后反应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技术的改进等.其中,寻找更好的手术策略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回顾了近3年来关于不同手术策略影响术后反应程度的文献,其中的手术策略主要包括不同的翻瓣方式、新辅助手术技术和不同的缝合方法等个方面.

  • 标签: 磨牙 第三 阻生 拔牙 术后反应 翻瓣 缝合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腭穹隆形状时,人工牙排列位置、牙尖斜度对上颌全口义齿基托应力分布状况的影响,为上颌全口义齿修复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法,研究在不同腭穹隆形状时,人工牙排列位置、牙尖斜度对上颌全口义齿基托应力分布状况的影响.结果:各种载荷条件(种腭穹隆形状、五种人工牙排列位置)下,随着牙尖斜度的增加,基托的应力增大.后牙颊向偏离牙槽嵴顶,前牙唇向偏离牙槽嵴时,基托应力集中区的强度均发生变化.种腭穹隆形状时,基托应力集中强度依次为:腭穹隆低平、腭穹隆适中、高腭穹隆.结论:牙尖斜度、腭穹隆形状和人工牙的排列位置对上颌全口义齿基托的应力集中状况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提示临床行全口义齿修复时,应考虑患者腭穹隆形状,选择适当牙尖斜度的人工牙,特别是腭穹隆低平患者.

  • 标签: 基托 上颌 穹隆 人工牙 牙尖斜度 全口义齿修复
  • 简介:目的:评估近年来口腔临床常用的修复体类型及变化趋势。方法:选取郑州市3家大型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收集样本单位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修复体制作、加工数据,按义齿制作类型和材料分类,进行描述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固定修复体占比59.1%,但活动修复体仍有较大需求。5年间氧化锆全瓷增长4.9倍,铸瓷增长2.7倍,金属烤瓷修复体数量逐渐降低,金属全冠(尤其是非贵金属)的数量大幅减少或降低为0。活动修复体中铸造支架可摘义齿为主要应用形式。结论:固定修复成为主流,无金属修复成为发展趋势。

  • 标签: 固定修复体 活动修复体 义齿 调查
  • 简介:目的评价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对第磨牙萌出角度和萌出间隙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行直丝弓正畸治疗的41例安氏I类错牙争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第二前磨牙及第二磨牙完全萌出,第磨牙牙冠已形成但均未萌出。按治疗方法分为拔牙组(21例,均拔除4个第二前磨牙)和非拔牙组(2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第磨牙的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结果治疗前后上、下颌第磨牙萌出间隙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颌第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颌第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可以增加上、下颌第磨牙的萌出间隙,并使上颌第磨牙萌出角度更加直立。

  • 标签: 第三磨牙 牙萌出 第二前磨牙 正畸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冠修复前后龈沟液内毒素含量的变化,评价3种冠边缘设计对牙龈状况与龈沟液中内毒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将要求烤瓷熔附金属全冠修复的就诊患者,随机分为A:肩台组、B:浅凹型肩台组、C:刃状边缘组,每组各10例。分别将修复前、修复后1个月、6个月的龈沟液样本内毒素量,龈沟液量及牙龈指数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结果:3组患牙冠修复后1个月各项指标明显上升。冠修复后6个月A,B两组各项指标下降至接近牙体预备前水平;C组内毒素水平无下降,牙龈指数、龈沟液量与修复后1月相比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只要按要求制作,A、B组龈边缘形式的修复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修复效果明显优于C组。

  • 标签: 烤瓷熔附金属全冠 冠边缘 龈沟液 内毒素
  • 简介:目的:第磨牙拔除是口腔很常见的一个手术操作。和第磨牙手术相关的常见并发症已经广为认识.并且经常作为知情同意内容向患者解释。口腔全科医师以及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也必须熟悉所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本次系统文献回顾可以对这一常规手术可能产生的不常见的并发症作一提示。方法和材料:这次研究的文献来自Medline和theCochraneLibrary电子数据库系统检索.也对关键文章、参考文献和该领域相关综述进行手动检索。关键字包括第磨牙、智齿、并发症、不常见以及罕见。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也经过重复地核对.综述限定于近18年来发表的英文和德文文章。结果:经常被提及、为人所熟知的并发症.包括永久性神经损伤和即发或迟发的下颌骨骨折。22篇文章中又确认了24种其他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中包括炎症、脓肿形成、牙齿移位和器械脱位。另有单一病例报告有拔牙后血肿窒息性死亡、危及生命的失血、脑脓肿、硬膜外脓肿.良性突发性体位性眩晕、皮下和组织间隙气肿、硬膜下积脓和带状疱疹综合征。结论:要做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认识到各种可能的并发症是非常必要的。必须要提前认识到少见的并发症,这样才能保证及时准确治疗。

  • 标签: 不良反应 并发症 拔除 罕见 拔除 第三磨牙
  • 简介:目的:研究模拟树脂的收缩应力的方法。方法:建立简单的有限元模块代表釉质、粘结剂、树脂,应用温度应力的原理,使树脂的体积产生收缩,同时利用材料力学的原理进行了可行性验证。结果:建立了模拟树脂收缩应力的模型。应力集中在弹性模量大的模块及洞形的线角部位。结论:采用温度应力的方法,可以较好的模拟收缩应力。

  • 标签: 收缩应力 三维有限元 温度应力
  • 简介:一个初期的拉伸试验用于评价种新型技术(包括金属铣削、软金属铣削和快速成型技术)(n=6)制备钴铬合金的机械性能.铸造方法制备出3种不同金属材料作为对照组。所有组别的极限强度均高于500MPa.延展率均高于2%。软金属铣削组的延展率最大.而快速成型组的极限强度最高。

  • 标签: 机械性能 钴铬合金 制备 快速成型技术 金属材料 极限强度
  • 简介:目的:通过与粘接系统粘接纤维桩的临床操作时间、3年内的临床存留率进行比较,自粘接树脂用于纤维桩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100个前牙纤维桩核修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个修复体,实验组采用自酸蚀自粘接树脂(EMBRACECORE)粘结纤维桩并形成树脂核,对照组采用自酸蚀粘接系统(DCBond和DCCore)进行树脂粘接并形成树脂核,记录两组的临床操作时间,并追踪1年、2年、3年的临床存留率。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操作时间为87.38±8.21sec,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5.56±10.04sec;实验组和对照组在1年、2年、3年的临床存留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粘接树脂用于纤维桩粘接临床操作简便、用时较短,临床存留率与采用自酸蚀粘接系统相似,可成为临床常规应用的操作方法。

  • 标签: 纤维桩 自酸蚀自粘接树脂 自粘接粘结系统
  • 简介:目的:比较种方式修复严重缺损的上颌中切牙的抗折性能,探讨保存残根残冠更合理的修复方式。方法:36颗上颌中切牙随机分为3组,根管治疗后平齐唇侧釉牙本质界垂直与牙体长轴截冠。分别行铸造镍铬合金桩核、铸造镍铬合金桩树脂核及玻璃纤维桩树脂核+金属全冠修复。在万能测试机进行力学测试,记录最大载荷和断裂模式。结果:3组的抗折强度分别为292.06±155.51N、439.89±89.55N和284.98±133.56N,铸造镍铬合金桩树脂核组明显高于另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铸造镍铬合金桩均导致牙根垂直折裂,玻璃纤维桩10颗桩折,2颗桩折合并唇侧颈1/3折裂。结论:无箍作用时应充分利用树脂与牙体的粘结作用,高强度的铸造镍铬合金桩较玻璃纤维桩能更好地抵抗外力,结合高强度的树脂核强度更大。

  • 标签: 桩核技术 玻璃纤维 残根 残冠
  • 简介:目的:观察咬合创伤后,叉神经节中前速激肽原A(PPTA)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制备大鼠咬合创伤模型,采用分子杂交方法,观察咬合创伤后7、15、30天时,叉神经节中PPT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持续性咬合创伤后PPTAmRNA表达高于对照侧.咬合创伤7天,PPTAmRNA表达增高趋势明显高于15天和30天组.15天和30天两组间PPTAmRNA的表达增高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咬合创伤后,叉神经节PPTAmRNA表达增加,初级感觉神经元合成SP前体增加.

  • 标签: 咬合创伤 三叉神经节 前速激肽原A mRNA 分子杂交法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3种应急治疗方法对急性牙髓炎的止痛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首诊就诊于泉州市石狮市医院口腔科的急性牙髓炎(包括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患者189例(患牙189颗,均为前磨牙或磨牙),分别采取开髓失活法(A组)、开髓后去冠髓失活法(B组)及牙髓摘除术(C组)进行应急治疗.5~7d后复诊,评价各组的止痛效果并进行根管治疗.结果3种急性牙髓炎应急治疗方法止痛有效率:A组为71.4%(40/56);B组为89.2%(58/65);C组为92.6%(63/68).B、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B组与C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急治疗后A组有3例发生急性根尖周炎,B组和C组各有1例.结论开髓后去冠髓失活法与牙髓摘除术的止痛效果较好,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牙髓炎 应急治疗 止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