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芋艿淀粉为原料。采用湿法制备辛烯基琥珀酸芋艿淀粉。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取代度(DS)为指标,研究芋艿淀粉浓度、辛烯基琥珀酸酐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辛烯基琥珀酸芋艿淀粉制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制备工艺。结果表明:辛烯基琥珀酸芋艿淀粉制备的适宜工艺条件:淀粉质量分数40%、辛烯基琥珀酸酐用量为2.0%芋艿淀粉干重、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3h。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辛烯基琥珀酸芋艿淀粉颗粒结构发生变化,糊化温度由原淀粉的最高温度85.49℃变为82.15℃。红外光谱图中1710~1740cm-1,1550~1610cm-1区间分别出现羰基(C=0)伸缩振动吸收和RC00-特征吸收.可断定辛烯基琥珀酸与淀粉酯化生成辛烯基琥珀酸淀粉

  • 标签: 芋艿淀粉 辛烯基琥珀酸酐 正交试验 特性
  • 简介:采用四氯化锡为催化剂合成尼泊金丁,考察催化剂用量、醇酸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及带水剂等因素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价廉易得,后处理方便,不需加带水剂,收率高等优势。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收率为99.6%。

  • 标签: 尼泊金丁酯 四氯化锡 催化 合成
  • 简介:本文重点阐述了磷酸单变性淀粉的生产、性质以及在肉类工业当中,方便于肉类加工的功能性质和食品体系某些所要求的性质。

  • 标签: 磷酸单酯淀粉 变性淀粉 性质 肉类工业
  • 简介:提出丙二醇中游离丙二醇含量的直接测定方法。该法和萃取法一系列样品进行对照试验,经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没有显著性差异。直接法更简单、快捷。回收率为95.7%98.0%,相对标准偏差为0.23%0.60%。

  • 标签: 测定 游离丙二醇 丙二醇酯
  • 简介:综述了近几年由纤维素直接制备5-甲基糠醛的方法,并非离子液体和离子液体反应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分析。就目前的反应体系而言,5-甲基糠醛的得率还达不到工业化生产水平。为纤维素一步法制备5-甲基糠醛寻找新型功能离子液体催化体系和加强反应过程强化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目标。

  • 标签: 纤维素 一步法 5-羟甲基糠醛 离子液体
  • 简介:文章采用单凝聚法制备叶黄素肠溶微囊,并其性质进行评价。首先以明胶为囊材采用单凝聚法通过超声辅助制备叶黄素微囊,然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和BeckmanCoulterLS230激光粒度仪表征微囊表面形态及粒径,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其包封率和载样量进行测定,依据药典测其在肠中的溶出度,并进行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考察。通过单因素法与正交试验确定优化处方和工艺,经考察,最终处方和工艺如下:温度55℃,搅拌速度为400r.min-1,叶黄素与明胶的质量比为1∶6。通过本次研究考察,制备得到的微囊具有较好的耐酸性与肠溶性能,平均粒径约为70μm。

  • 标签: 叶黄素酯 肠溶微囊 单凝聚法 超声辅助
  • 简介:蒸馏单硬脂酸甘油对面粉粉质指标影响不大,面团吸水率略有下降,面团稳定时间和弱化度基本不变,粉质指数略有下降;对面团拉伸品质具有强化作用,增加拉伸能量、拉伸阻力和拉伸比,但延伸度下降;面粉的白度略有下降,但影响不大;湿面筋含量具有增加作用.在面粉中添加蒸馏单硬脂酸甘油,有利于制作需要面团韧性大、面筋含量高、对面团要求延伸度小的面食品.

  • 标签: 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 面粉 面团 品质
  • 简介:以油酸和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原料,以水为溶剂,合成油酸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产物通过红外进行结构表征;通过测定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确定出最佳反应温度为70℃时,产率为70%;通过四苯硼钠反滴法测定合成产物中季铵根离子的含量,从而确定合成反应的产率,在温度70℃时,产率最高为77%;通过硫代硫酸钠反滴法产物溴指数的测定;通过溴指数来表征油酸中双键的变化。经测定,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19×10^-2g/L,在该浓度下的表面张力γcmc为46.4mN/m,证明油酸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

  • 标签: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季铵盐 表面活性
  • 简介:微量元素硒被WHO(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为"人体必需",并被赋予"生命火种"的美誉.国际最新研究显示:缺硒与人类的40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硒制品中最新一代有机硒--硒酸多糖的理化特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标签: 硒酸酯多糖 理化特性 食品工业 应用 有机硒化合物
  • 简介:植物甾醇是一种新型的降胆固醇健康食品,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推荐的十大功能性食品之一。而植物甾醇一般是以甾醇的形式应用于食品中。本文概述了植物甾醇的降胆固醇效果、作用机制、性质及应用,以及它的安全性评价等。

  • 标签: 植物甾醇酯 降胆固醇 健康食品 功能性食品 安全性评价 科学学会
  • 简介:乙酸癸是一种广泛用于食品和医药品的芳香添加剂。因天然提取量少,不能满足需求,通常利用合成方法制备乙酸癸。由于化学法污染环境严重、产率低且杂质多,而非水相酶催化合成乙酸癸是一种绿色合成途径,而且副反应少、产率高、产物易于分离提纯。所以,选用假单胞菌脂肪酶(Pseudomonascepacialipase,PCL)为生物催化剂,在37℃和160r/min的条件下,通过物理吸附,将PCL固定在脱脂棉上,制备脱脂棉固定化PCL,并用于催化正癸醇与乙酸乙烯反应,合成乙酸癸。结果发现,酶与棉的质量比为10∶12时,脱脂棉固定化PCL的活性最高,在37℃和160r/min,催化反应6h,转化率达95%以上。在同样条件下,PCL酶粉仅能催化29%的底物反应。如果重复利用这种固定化酶,每次催化6h,第3次的转化率仍可达到92%。在25℃和静置条件下,6h后,固定化酶依然能转化底物89%。可见,脱脂棉固定化酶PCL的催化活性明显提高,且具有低碳催化特性。

  • 标签: 乙酸癸酯 固定化脂肪酶 酶活性 酶稳定性
  • 简介:通过制备色谱,从云杉树皮乙酸乙萃取物组份中,分离得到化合物CB,CB的纯度由色谱技术确认。经元素分析,化学分析以及光谱分析(IR、UV、c、d,NMR)鉴定。已经证实:化合物CB为以4—8位连接起来的儿茶素的5聚体,其聚合物4位均为S构型。结构式(一)如下:鞣性试验表明,CB具有明显的鞣性。属于典型的鞣质。本论文的结果表明:云杉大分子鞣质的一部分是以儿茶素为母体缩合而成的儿茶类鞣质。

  • 标签: 云杉 树皮 鞣质 儿茶素 乙酸乙酯
  • 简介:采用相分离法制备了4种慈竹木质素酚(木质素甲酚、木质素邻苯二酚、木质素间苯二酚、木质素邻苯三酚)。将4种木质素酚分别与聚羟基丁酸(PHB)共混制膜,探讨了木质素酚种类及用量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木质素甲酚与PHB复合膜的吸水性和热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现有工艺条件下木质素酚的最佳添加量应不超过10%;相同添加量下,木质素邻苯二酚和木质素间苯二酚与PHB的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好于木质素甲酚和木质素邻苯三酚与PHB的复合膜。

  • 标签: 慈竹木质素酚 聚羟基丁酸酯(PHB) 复合膜
  • 简介:选择尼泊金复合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尼泊金复合啤酒中常见污染菌大肠杆菌、变形黄杆菌、乳酸菌、醋酸杆菌和异常汉逊氏酵母、啤酒酵母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酵母属和乳酸菌作用较强,MIC为12mg/L。尼泊金复合热稳定性较好,121℃30min仍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在清酒中添加尼泊金复合能起到保鲜作用。

  • 标签: 尼泊金复合酯 污染杂菌 热稳定性
  • 简介:研究了叶黄素CWS(ColdWaterSoluble)微囊粉的理化性质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包括光照、温度、pH和氧气其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叶黄素CWS微囊粉表面含油率为0.84%,含水率为0.91%,堆密度为0.50g/cm^3,色价为58.05,平均粒径为302.63nm,溶解速度为32s;通过实验比较光照、温度、pH和氧气叶黄素CWS微囊粉和叶黄素晶体的稳定性影响,结果显示叶黄素经过微囊化处理后,理化性质得到改良。微囊化技术的使用可以明显提高叶黄素的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并能降低pH和氧气叶黄素含量的影响。同时为叶黄素开拓了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 标签: 叶黄素酯CWS微囊粉 叶黄素酯 理化性质 稳定性
  • 简介:以八角茴油为原料,辛烯基琥珀酸淀粉(OSAS)为乳化稳定剂制备乳化八角茴油。利用戴维斯结构因子法计算OSAS的亲水亲油平衡(HLB)值。计算显示,随着酯化取代度的增加,OSAS的HLB值增加。以乳化稳定性参数为评价指标,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乳状液乳化稳定性,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进行乳化八角茴油制备工艺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证明,OSAS是亲水性乳化稳定剂,能稳定水包油型的乳化八角茴油。OSAS稳定乳化八角茴油的最优工艺条件为:OSAS取代度0.03685,OSAS质量分数4%,八角茴油质量分数5%,乳化温度50℃,匀浆时间6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乳化八角茴油,稀释1000倍后在72h内仍具有良好的乳化稳定性。

  • 标签: 木薯淀粉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 亲水-亲油平衡 八角茴油 乳化香精
  • 简介:富马酸淀粉甲(SMF)的合成分为2步:先由富马酸单甲(MMF)与亚硫酰氯反应生成富马酸单甲单酰氯(MMFC),MMFC再与可溶性淀粉反应可得SMF。用单因素试验法确定酯化度为12.03的SMF合成工艺为:摩尔比为3:1的亚硫酰氯和MMF在100℃下回流45rain,得无色MMFC液体,收率可达92%以上。摩尔比为40:1的MMFC与可溶性淀粉在25℃反应16h,再分别经40%乙醇溶液和10%KHCO,溶液洗涤至pH=7,所得白色固体即为富马酸淀粉甲,其抗菌活性与富马酸单甲相当。

  • 标签: 防腐剂 富马酸单甲酯 富马酸淀粉甲酯 合成 抑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