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4 个结果
  • 简介:高其才之文以一个至今仍保持相对独立和自身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为考察对象,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资料分析,对瑶族自成一统、至今存活的社会生活习惯作了深入缜密的梳理与分析,并由此得出精要却全面的概括,既可推之为法史学之新知卓见,又可引之为现实法学思考之启示。然民主性、民族性、群体性等等究为何解?古老民族的社会生活习惯与现今人的社会或国家的民主性、民族性和群体性等的实质和生成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和偶合,它们是否还能光荣不光荣地存续,或在何种条件下方能实现这种存续?更可遥问者,人类社会之古今实际上是否在践行着一种命定的生物进化轮回?诸如此类,皆当在此文阅读之联想中。

  • 标签: 瑶族 习惯法 人类社会 生活习惯 民族性 考察对象
  • 简介:'适法习惯'是法官在司法过程中运用法定的识别标准对民间习惯的适法性予以检验和认定的产物,在现代性语境中,对习惯的司法识别实质上是以现代法精神对传统民间习惯予以有目的的重构的行为。'适法习惯'因此就具有了建构性、适法性、过渡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并在司法过程中发挥着证明法律事实、充当法律推理大前提、补充实在法乃至变革实在法的功能。'适法习惯'概念的提出,为进一步探索民间习惯的司法化提供了现实化进路,具有相当的法律方法论意蕴。

  • 标签: 适法习惯 民间规范 司法识别 司法功能
  • 简介:毛泽东:读书最没有禁区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刁钻"甚至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当历史书看。毛泽东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政治局会议上,讲秦皇汉武,评说史家著作得失。他给小说人物贴标签,贾宝玉是“大革命家”,刘姥姥是“农民阶级”。他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 标签: 读书习惯 领导人 政治局会议 毛泽东 图书报刊 阅读范围
  • 简介:在社会学视野中,将习惯视为与国家法并列的'民间法'.其实,'习惯'乃是物质生活条件中生存并制约着法律创制,具有民族特性的'法权关系'.遵从这种'习惯法权'实则是一种'恢复理性原本意蕴'之真实的理性思维方式.权利确认的逻辑告诉我们,国家欲颁行'良法',就必须关注并遵从具有'先在性'意义的'习惯法权'.

  • 标签: 习惯法权 习惯民间法 法律制度 国家法
  • 简介:法律不是万能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周全的法律。恰恰相反,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领域是无需或是不能通过法律进行调整的,法律应当对这些领域保持自觉与克制。法治社会的建设不仅不能寄望于法律垄断社会纠纷的解决,反而更应当尊重其他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和创新,对归属于'法外空间'的争议,应当交由道德、习惯等民间规范以私力救济的途径予以解决。

  • 标签: 悼念权 法律漏洞 习惯 法外空间
  • 简介:一、问题提出习惯法的法定地上权是指先前建立在土地上的建筑物与土地同属于一人,但因为买卖或者其他原因要归属于另外一个人的情形下,为了建筑物的持续利用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此课题看上去像附属的次要问题,但其实是与民法的基本体系紧密联系的重要难题。为了明确习惯法法定地上权的意义及争论点,据如下案例加以说明:A只把其所有的土地和地上建筑物中的建筑物卖售给了B,并且办理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双方在买卖时未在建筑物撤离问题上另有约定。

  • 标签: 地上权 物权变动 所有权转移 使用借贷 租赁权 登记程序
  • 简介:'明天就去检查了,都准备好了吧'……岁末年初,各项检查比较密集较密集,类似这样的话,成为部分地方和单位的惯用套路。某部门下乡暗访走进某个某部门下乡暗访走进某个'榜上有名'的村子,发现文化广场堆满柴草满柴草,村委会办公室布满灰尘。村支书一身酒气地嘟哝道:'咋没提前打招呼就来了提前打招呼就来了?''除了纪检部门和政府督查部门,别的部门来检查多数会提前打招呼检查多数会提前打招呼。'这是某地一位基层干部说的话。

  • 标签: 习惯性动作 村支书
  • 简介:国际惯例不仅是商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是对国际惯例的概念、国际惯例与国际习惯的关系等问题学者之间在认识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试图对其做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国际惯例 国际习惯 国际商事惯例
  • 简介:一.工作日志做工作日志是一件能快速提升工作效率、工作经验,能给客户留下良好印象的工作方法。从开始做律师的第一天起.就要养成习惯,每天记录自己的工作,记录遇到的人以及联系方式,记录接触的案卷的关键点,记录一切你认为值得记录的东西。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

  • 标签: 律师执业 工作日志 工作效率 工作经验 养成习惯 联系方式
  • 简介:常常听见周围的朋友抱怨孩子读书不用功,家长老是要监督,要陪孩子读书。我感到十分奇怪,我怎么就没有在儿子的学习上花多少时间呢?想一想.从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即将毕业,16年寒窗,中间也和别人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应付了无数次的考试,儿子的成绩总是班上前几名.高中毕业时还得了省级三好生的荣誉。儿子读书10多年,我这个做家长的根本就没有操什么心。

  • 标签: 孩子 自觉读书 高中毕业 小学一年级 儿子 家长
  • 简介:近年来,中国部分省、市、区的党政"一把手"网络听民意已成为一种政治现象。上海市长韩正、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地方要员脱口而出的"潜水"、"打好铁"、"织围脖"、"拍大砖"等时尚

  • 标签: 公众参与 参与应 应成为
  • 简介:当代中国宪法与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代中国宪法尊重习惯的客观存在,当代中国宪法在序言、正文中对习惯进行了肯定和明确的认可,确认了习惯的正式法律渊源地位。当代中国宪法通过基本权利的规定、国家结构职责的规定,具体保障习惯,使宪法认可的习惯能够予以实现。当代中国存在许多宪法习惯、宪法惯例,我们应当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当代中国宪法的习惯,更重视内生规范的总结。

  • 标签: 当代 中国 宪法 习惯
  • 简介:法律人类学在西方的兴盛,伴随着殖民运动的层层推进,对象则是本国原住民与後发国族的生活样态。其例如马林诺夫斯基教授对于南太平洋岛屿的田野调查,呈现出的是现代西方视野下的异质文明的马赛克,而以初民社会的“习惯法”一言以蔽之。其後兴起的各种研究,包括作为前期立法准备、对于民间“风俗习惯”的调查,统归于“习惯法”或者“民间法”名下,多半不脱此臼。

  • 标签: 习惯法 中国 马林诺夫斯基 现代西方 法律人类学 殖民运动
  • 简介:习惯是随着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并存的,民族习惯法其自身特有的情态仍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中存续。为更好的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现代化表述,进而在建立和完善法治化的道路上,需要我们大力推广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进行对话。而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发展少数民族习惯法提升制度认同、公众参与和自律秩序的形成,从形成多元化治理秩序,推进法治建设,挖掘习惯法作为第一性规则和法律原则的构成形式来完成。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对国家制定法还是对民族习惯法形成规律或对特定区域社会秩序来说,民族习惯法仍具有存在的必要。

  • 标签: 民族习惯法 国家法 立法权
  • 简介:目前国内的习惯法研究中存在着严重的概念混乱,为澄清概念混乱,在习惯法研究中应慎用“民间法”概念,并应对习惯法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正确区分。立足于事实与规范二分的研究立场,可将作为默会性知识的习惯与作为事实性规范的习惯法进行区分。在理论上厘清习惯法研究的概念谱系,有利于为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提供习惯法的识别标准和适用方法。

  • 标签: 习惯法 习惯 惯例 默会性知识 事实性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