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始祖”与“太祖”是中古时期的庙争论中经常出现的两个概念。其中“始祖”一词并不见於经书正文,仅在《仪礼.丧服传》中出现。郑玄根据自己的礼学构想,以“始祖”对应郊祀,“太祖”对应庙,作出了明确的区分。但郑玄的理论无法应用在此後的王朝礼制实践中。於是王肃等人针对郑玄的理论作出了调整,一度使始祖失去了其礼学上的重要性。然而针对唐代椅袷中出现的问题,赵匡通过《辨椅义》一篇,将始祖引入庙之中,为宋代以後出现的始祖争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始祖 太祖 宗庙 柿袷
  • 简介:<正>一“唐卡”一词是藏语音译,是指一种卷轴画。其质地品种繁多,较为常见的是在布面或纸面上进行彩绘,用锦缎装裱而成。此外,还有许多刺绣、贴花(布贴)、织锦等织物唐卡,亦有珍珠唐卡和印刷着色唐卡。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宗教色彩和独特的工艺技巧,是藏传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特点是:设计灵活多样,便于悬挂,易于收藏,有利于宗教宣传。“据史作画,以画言史”亦是唐卡一大特色。

  • 标签: 唐卡 藏族 表现形式 制作工艺 宗教色彩 灵活多样
  • 简介:路易·杜蒙(LouisDumont,1911-1998)是战后法国人类学界的代表人物,马塞尔·莫斯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杜蒙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上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上,他修正并深化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使结构主义从语言学的仆人回归到民族志的事实,从而复兴了社会学年鉴派的基本主张.在方法上,他结合了田野民族志和意识形态研究,落实了莫斯提出的"总体社会事实"原则.他成功地把社会人类学和印度学结合在一起,使两个学科不再维持它们本不应有的隔阂,也使印度学成为东方学中第一个被人类学突破的学科.杜蒙一生最重要的学术贡献,首推他对印度种姓的研究,主要成果集中体现他在1966年出版的(HomoHierarchicus)一书中.

  • 标签: 种姓制 印度 意识形态研究 结构主义 代表人物 斯特劳斯
  • 简介:<正>都老(或称寨老)组织是壮族传统社会中家庭之上的社会组织,亦是壮族土著社会的最高民间组织。这一组织的运作便是都老制度。关于这种制度,史籍亦有零星记载。《隋书·地理志》云:“诸僚铸铜为大鼓”。其“俗好相攻,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宋史》卷495亦有类似的记载。壮族的“都老”千年传袭,迄于解放前夕,广西上思、龙胜等地的壮族人中,还存在着比较完整的都老。由于都老在壮族历史上延续很久,考察其内涵及演变过程,就觉得很有必要了。

  • 标签: 壮族人 民间组织 社会组织 蜕变 长期存在 制度
  • 简介:一、概说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是羌族的一支,秦汉魏晋以来居住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交界处。唐代初年,吐蕃势力东扩,党项族被迫内徙,东迁至陇山一带。安史之乱后,继续东迁,定居银夏诸州。唐代末年,党项贵族拓跋思恭因率部帮助镇压黄巢起义,被唐廷任命为定难军节度使,辖有银、夏、绥、宥、静五州。11世纪上半,党项夺取灵州,巩固了在河

  • 标签: 磁窑堡窑 回民巷 白釉 黑釉瓷 拓跋思恭 瓷窑遗址
  • 简介:地方志从先秦开始萌芽,经过地记、图经的发展,至宋代基本定型,其形式已几经变化,但作为体裁形式之一的方志图,却一直是方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图之应用,已成编纂方志的通例而千古不易。无论是鉴赏,还是实用,方志图之作已是蔚为大观。随着方志图的大量编绘,人们对方志图的认识也在深化,相关思想也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方志图的认识,不仅包括其功能、

  • 标签: 地方志 制“图”思想 重要性 方志图
  • 简介:讲究等级是宫殿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从宫殿建筑群的布局、殿式建筑的大屋顶、屋身、台基、色彩等方面分析寓意于其中的等级思想观念。

  • 标签: 殿式建筑 等级制
  • 简介:11月28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修订案)》,并将于2014年1月113施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作为全国第一部规范地方志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于2003年7月24日由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0月1日施行。此次修订案的颁布,标志着《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10年来的首次修订修订后的条例共26条,较原条例增加了13条。

  • 标签: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 修订案 人大常委会 地方性法规 会议通
  • 简介:一向被视作清代所独有,它原本是由府的同知、通判分驻到府城以外,从逐渐具有独立辖区,并转化为地方正式行政机构。真水康树、傅林祥等人的研究已揭示出明末已有厅的萌芽,最早可溯及天啟时期的四川叙永厅①。

  • 标签: 清代 演变 起源 行政机构 明末
  • 简介:明代京师(北京)濒临北部边境,在明中后期多次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蒙古、女真)的侵扰威胁;留都南京靠近东部海疆,长期受倭寇的骚扰。两京畿辅地域在嘉靖、隆庆年间即已推行保甲,但直到万历中期,两京城内尚仅施行总甲,而未曾推行保甲。北京城内保甲的推行,直待至天启年间;南京城内保甲的实施,始于万历后期至天启初年。晚明南北两京的保甲,都具备严密详细的实施规程,尤其强调对于流动人口的管控。而保甲法实施之后,来自勋贵、官僚阶层的抵制影响了保甲的实施效果。

  • 标签: 京师 南京 保甲制
  • 简介:西藏封建农奴是在吐蕃奴隶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旧的社会制度中往往孕育着新的社会制度的某些萌芽,而在新的社会制度中也往往保留着旧的社会制度的某些残迹。公元8世纪中叶以后,吐著的疆域日益扩大,农牧业生产发展,商业交换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吐蕃与周边各地区各民族尤其是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吐蕃社会势必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

  • 标签: 发展 商业 地区 增加 扩大 农牧业生产
  • 简介:从东汉督军制到魏晋都督张焯都督起于曹魏黄初,废于隋之大业,是一项施行近四百年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本文将要论述的是这项制度从无到有、从兴盛到失调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一关于都督的起源,古代学者间便有争议。《南齐书·百官志》讲:"魏、晋世州牧隆重,刺史任...

  • 标签: 都督诸州军事 都督制 州刺史 三国志 《宋书·百官志》 中央集权
  • 简介:<正>一.前言一九六四年秋至一九六五年五月底,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郑韩故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文物调查和钻探工作。骨遗址就是在这次钻探中发现的。该遗址位于“郑韩故城”外廓城(东城)的北部,北距张龙庄约400米,东距故城墙约500米,县城至火车站的公路由西向东穿过遗址中心(图一)。

  • 标签: 郑韩故城 遗址 文物调查 前言 钻探 文物工作
  • 简介:西藏俸饷的建立是清朝管理西藏的重要措施,它对西藏行政机构职能的完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搞清楚西藏俸饷的建立及其发展变化,对研究清代西藏政治史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迄今为止对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本文据所掌握的资料对西藏俸禄军饷的建立、变化及实施情况,试作初步探讨。

  • 标签: 清代 西藏 地方俸饷制 噶伦 代本 俸禄
  • 简介:印度盛产猴子,其中一种名叫恒河猴。它在这个国度很有背景,非常吃得开。究其原因,在于印度教的大神之一“哈奴曼”就是一只恒河猴。现在,差不多所有的人家都供奉着猴神像。正因为如此,印度人敬畏猴子,经常主动地给它们喂食。

  • 标签: 恒河猴 平安 印度教 印度人 猴子
  • 简介:宋代的典章制度,承袭自唐代,随顺历史形势的演变因革损益而来。笔者关注宋代诏令制度,想要说明其基本架构与渊源流变,不得不追溯唐。关于朝廷颁布政令使用的诏令文书,《唐六典》有所谓“王言之有七”的系统记载,众多学者进行过详实、深入的讨论。笔者打算围绕《唐六典》的记载,参考前人研究成果,提要钩玄,间以己意,对唐代“王言”的文书体式及其反映的政务运行程序稍做梳理,既方便个人进一步追踪、研讨,也期待就正于方家,获得教益。

  • 标签: 《唐六典》 典章制度 渊源流变 研究成果 运行程序 宋代
  • 简介:贵州最早的骨装饰品出自距今一万二千年至一万五千年前的普定白岩脚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装饰品有1件骨笄和1件穿孔兽牙.它们是贵州的首次发现,也体现了贵州远古人类最早的爱美意识.从装饰品本体携带的信息,探索其制作技能,反映出当时人类加工技术的复杂和进步,即对不同用途的装饰品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和对同一制品的制作技术逐步改良的处理能力.这既是思维进化指导行为的结果,亦是原始人类迈向更加文明时代的一大进步.

  • 标签: 白岩脚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装饰品 骨笄 穿孔兽牙
  • 简介: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楚文化车与中原文化车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了楚文化车的地域特点与发展历程,认为楚文化车的基本特点是独创性与延滞性并存,认为成熟的楚文化车形成于春秋早中期。本文也初步分析了楚文化车研究对于古代车研究、对于深入探索楚文化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先秦 楚文化 车制
  • 简介: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学会了陶用陶。这是现代考古从新石器时代遗存得出的结论。钦州市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有着悠久的人类发展史和陶用陶历史,可是现存的明嘉靖《钦州志》和清康熙、雍正、道光年间所编的几部《钦州志》,很难找到陶瓷制造的只言片语。民国时期编的《钦县县志》记载范围有了一个大的飞跃,有了一些考古发现的记载与推论,也对陶瓷业发展作了一些记述。新编的《钦州市志》承袭民国钦县志的记载,又较详细地记载了解放后钦州的陶瓷业发展,也记载了一些考古发现。然而,对钦州的陶瓷历史究竟有多长,没有较确切的界定。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史考 州制 考古发现 民国时期 陶瓷历史
  • 简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广大修志工作者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第一代新方志的编修已基本完成。它是我国县情、市情、省情乃至国情的一次大普查,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分区域展现,是各项事业兴衰成败的科学总结,是各类影响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或反动人物)的大汇萃。

  • 标签: 续志工作 修志工作 方志 文明史 史前 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