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陈金龙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6期《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新机遇》一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提供了新机遇。主要表现在:其一,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提供了新动力:新时代意味着新特点,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催生新实践,新时代意味着作用空间的拓展,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时代的理论诉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提供新动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 主要表现 意味着
  • 简介:主体的生成及其能动性发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指导中国实践以及同中国实际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学界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薄弱环节,尚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发展不相适应,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俞吾金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已有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去提出和追问“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代之以“匿名主体”的方式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这一定程度上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问题的前提性反思不够。靳书君也指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体研究 述评 国内 能动性 化学科
  • 简介:近年来,有关中国哲学传统与创新的讨论十分热烈,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是,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中国哲学传统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仍是当前理论界所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重大问题.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汪信砚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视角,对中国哲学传统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问题进行了全新的理解与阐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判断、新的论述和新的认识,实现了学术范式的变革与创新,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特色和优势,也突出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和学术自信.汪教授对中国哲学传统与创新问题的深入思考,集中地反映在新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与创新》(该著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列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2017年1月出版.为了行文简便,以下该著简称《传统与创新》)一著中.该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传统与创新为主题,深入阐释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研究现代中国哲学范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理论创新、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发展的方法论等重大问题,这一研究不仅有力拓展了学界对现代中国哲学的认识,而且积极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该著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见解卓识、论述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精辟、体系严谨,是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历史与反思》(陶德麟、何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理论与历史研究》(陶德麟、何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之后,学界又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代表�

  • 标签:
  • 简介:有关中国司法改革的研究,应坚持结构分析与机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非偏执于某一研究进路.从法社会学的视角看,司法改革首先是回应社会转型的一种社会过程,即在确保司法制度内核处于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渐进地实现制度变迁.作为司法改革的结构性环境,“政治正确性”直接决定了司法制度设计及其变迁的方式、方向和效果;作为司法改革的机制调整方式,“技术性治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行动策略和行为惯性.同时,由于转型社会正义的掣肘,成熟的司法样态尚须我们考虑多种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关于中国司法改革的研究,我们需要更具张力的理论阐释.

  • 标签: 司法改革 政治正确性 技术性治理
  • 简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索出有效、生动、易于学生接受的可行性路径,我们称之为"三三三"制,即教学设计理念,突出"三个点":充分展示课堂的"亮点"、密切关注社会的"热点"、深度关怀学生的"疑点";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三个结合":专题讲授与知识系统梳理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余指导相结合;教学过程设计,弘扬"三气":教师讲课有底气、教学内容接地气、课堂教学讲正气。通过"三三三"制的几轮教学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原理课程"的亲和力、吸引力和针对性,卓有成效地提升了教学实效。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教学设计 教学实效
  • 简介:当前的贵州正处于工业加速、城乡关系深刻调整的进程之中。这就决定了贵州的改革实践是发达地区已完成的改革的集中再现,也是一个多重关系叠加、时空深度压缩的典型,对观察改革、研究改革具有样本意义。本文深入解剖贵州改革实践中的“顶云经验”“湄潭经验”“塘约道路”“三变改革”等进入中央决策层的改革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遵循改革辩证法,推动地方改革经验和改革经验地方化,实现地方改革与顶层设计的双重变奏的探索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进一步统筹推动改革辩证法的逻辑展开和实践展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汇聚起上下互济的改革动力流;要树牢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保护并引导好群众的改革热情;要充分重视改革辩证法“落实”的中间环节,推动蓝图变为现实;要把强制性改革与诱致性改革有机结合,进一步降低改革成本。

  • 标签: 改革辩证法 改革经验化 经验地方化 贵州
  • 简介:通过对1275名初一青少年开展为期半年的追踪调查,考察了同伴团体对青少年早期个体学业成就的影响,及感知学校氛围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学校虚拟变量、年龄、性别、同伴团体规模及个体前期学业成就之后,所在班级前期的平均学业成就能显著预测个体后期学业成就;(2)同伴团体的学业成就能正向预测个体后期的学业成就变化,但班级相对于同伴团体的情境效应不显著。(3)在个体和同伴团体水平,感知学校氛围各维度不能显著预测个体后期学业成就,但同伴团体平均学业成就与该团体整体感知到的教师支持的交互项可以正向预测个体学业成就间隔半年后的变化。

  • 标签: 同伴团体 学业成就 感知学校氛围 青少年早期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目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创造出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任务和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所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中,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题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和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实践主题是一致的。近代中国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是确立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主题的历史前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特点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是实现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主题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题得以最终确立和成功实现。

  • 标签: 民主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前提 关键
  • 简介:这篇文章主要以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俄罗斯的文化全球、消费社会以及时尚产业的发展进程,探究了文化全球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全球对新型大众文化符号的分配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包括:时尚娱乐产业的发展在现代俄罗斯的特点;以及市场过程与传统文化异位这两者在现代社会系统中所产生的特定影响。

  • 标签: 文化全球化 时尚产业 经济社会学 俄罗斯社会
  • 简介:江户时代初期,日本儒学作为相对于“虚学”佛教的“实学”逐渐获得独立的发展,尤其在朱舜水实学思想和罗钦顺“理气为一物”论的影响下,朱子学者安东省庵和他的同门贝原益轩等人把朱子学的“理”从先验的理转化为经验的理,主张“理气合一论”,其后学新井白石进一步发展了朱子学的格物穷理精神,重视实用性、实践性和经验性。他们在近世日本传播和普及朱子学的过程中,推动了朱子学从形而上学的道德主义向经验合理主义的转变,为实证科学和经验科学在日本社会的萌芽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 标签: 安东省庵 贝原益轩 新井白石 理气合一论 经验合理主义
  • 简介:以空间的生产与文化权力互动为研究视域,审视城镇的演进历程,其实为以自然空间为壳、以抽象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生产为核的文化权力的互动。在壳与核的格局互动中,实现了空间的生产和文化权力的再分配。间或其中,城镇发展要素重新分布,文化权力重新配置,城镇格局不断变迁,城镇进程不断演进。夏河拉卜楞属于围寺而城,其演进实证了空间的生产与文化权力互动中的城镇历程。这是认知城镇文化和文化城镇的视域之一。

  • 标签: 壳与核 空间与权力 城镇演进
  • 简介:在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村落到城市并日趋多元的研究过程,研究领域日益广泛;现在的社区研究有对经典田野点的再研究,也有对新形势下相关问题的多元研究。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典民族志中的村落之一——山东青岛台头村一直是社区研究的实例和典范。台头村是传统的中国北方村落,是社区形式的一种。这个位于胶东半岛的海边村落从第一次为人所知到现在的几十年间经历了许多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同时它也目睹了社区研究方法在中国的产生和本土过程以及多元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标签: 社区研究 再研究 多元化发展 台头村
  • 简介:张晖明在《学术界》2017年第11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探索与“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发育》一文中指出,如何认识评价68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成就,如何理解68年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彻底否定摈弃简单认为两个阶段是“矛盾”或“相悖”的错误观点,是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

  • 标签: 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 发育 经济学理论 学术界
  • 简介:在马克思的哲学语境中,“对象(Vergegenstandlichung)”概念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费尔巴哈而非黑格尔第一个大量使用“对象”概念,而且费尔巴哈是为了阐释黑格尔的哲学而提出“对象”概念的,他关于人的“对象”的分析实现了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一种再诠释,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刚刚踏上哲学之路的马克思。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伊壁鸠鲁研究片段》以及后来的博士论文中,创造性地使用“对象”概念,赋予其自我意识哲学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对象”不仅意味着意识以对象方式呈现其自身,并且意味着意识以对象方式把握其自身,这是意识的真正的自我实现。这种分析也反映出青年马克思对个体自由的现实诉求。这样,“自我意识的对象”也就构成了马克思柏林期间哲学思考的核心范式。

  • 标签: 马克思 对象化 费尔巴哈 自我意识 博士论文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牵引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在中国逐步构建起来,成为新时代我国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历史赋予的新目标。如何用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诠释中国道路在现代性培育中遵从的历史理性,这是不断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在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中,支撑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性元素是资本而非资本主义,复合资本的现代发展模式,不仅有资本主义,更存在社会主义。中国道路创建的现代性,其世界意义在于真正突破了单一资本主义现代性。正确认识中国道路创建的现代性,必须纠正把它理解为摒弃资本的现代性或认作特色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错误认识。

  • 标签: 马克思 中国道路 新现代性 新时代
  • 简介: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的碑文说明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中国,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自觉强调政治认同、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积极吸纳中华文化。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碑,作为中国伊斯兰教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印证了伊斯兰教中国的诸多特点及传统的形成,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重建礼拜寺记》碑 中国伊斯兰教 历史见证 中国化 清真寺 定州
  • 简介:本文以达浦生阿訇为例,具体分析了其生平实践中蕴含的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国家认同生成的社会框架,以及其个体实践中三种认同的互嵌与互惠。这展现了近代我国伊斯兰教中国的特征,揭示了现代背景下伊斯兰教中国道路成功的原因,彰显出达浦生阿訇不愧为我国伊斯兰教中国的典范。

  • 标签: 民族认同 宗教认同 国家认同 伊斯兰教 中国化
  • 简介: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脉来说,已进入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时代。本文就谈谈从马克思主义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诞辰200周年
  • 简介:抗日战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成熟及在多方面展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在深刻总结以往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包括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宗旨观,坚决依靠人民群众的人民主体观,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人民动力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法。党的七大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做出系统总结并使之得以确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确立,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重要思想,并为党通过群众路线凝聚人民和民族的力量、夺取抗日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 标签: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简介: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是王阳明与两京程朱派进行朱陆之学异同论战的产物。此书在借用程敏政的"朱子晚年定论"说的掩盖下以陆学攻朱学,以陆朱学消解朱学。要彻底解开《朱子晚年定论》这一以陆朱学消解朱学的秘密,必须把《朱子晚年定论》同王阳明与两京程朱派的朱陆之学论战的大背景结合起来考察。这场论战,是正德以来重新崛起的心学派向官方程朱理学发起的第一次挑战,王阳明用"朱子晚年定论"的反讽武器对官方程朱理学的挑战虽然失败,却为他后来用"良知"说挑战官方程朱理学准备了条件。

  • 标签: 朱子晚年定论 朱陆之学论战 陆化朱学 消解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