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历程:龙乐豪总师回顾了中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现有主要的火箭型号进行了分析介绍:“长征”1号(CZ-1):中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起步于1956年10月。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探索,中国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轨道,这是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标签: 运载火箭 中国 航天运输系统 太空 发射成功 人造卫星
  • 简介:2009年3月,由龙乐豪等主笔的《我国一次性运载火箭的发展展望》一文发表在《中国科学》2009年第39卷上。龙乐豪在文中透露,我国将以满足基本应用需求为核心,合理规划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正处于型号的初样研制阶段。这是一枚全新的火箭,一旦研制成功投人使用,将对我国提高运载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和跃升,我国有望再次跃居世界运载火箭先进水平的行列。”中国工程院院士、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国家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向《科学时报》作上述表示。

  • 标签: 一次性运载火箭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换代 《中国科学》 运载火箭系列
  • 简介:为消减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试验过程中工艺管道的多余,消除试车隐患,基于人机环境系统理论,从人机环境综合考虑,对多余物产生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探寻工艺管道多余物产生的根源。根据集对理论,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同一度、对立度、波动度,探讨人机环境因素间耦合关系,确定多余物产生的关键因素。针对多余的人机环境关键因素,结合实际工作,制定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过程的多余控制及检查方法,有效减少或消除发动机试验过程多余的产生,保证发动机试验过程顺利安全进行。

  • 标签: 发动机试验 多余物 检测
  • 简介:针对某型运载火箭液氧贮箱氧自生增压用不锈钢管道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与试验研究。通过机理分析,认为管道系统中存在的多余是影响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设计了一套掺杂高温氧气流安全性试验系统,为确保试验系统安全,采用水浴换热器对氧气加热,并在高温氧气流进入试验件前掺入杂质颗粒。氧自身增压管道试验件入口温度范围为380~410K,入口压力为1MPa。多余颗粒为增压管道中常有的5种金属材料,粒径范围10~500μm。搭建了试验系统,并开展了两轮时长为400s的高温氧气流掺杂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锈钢管道可以适应运载火箭氧自生增压系统工况,受控状态下掺入少许金属颗粒的高温氧气流不会造成管道烧蚀或燃爆事故。试验表明,采用水浴加热方式可以安全地获得高温氧气流,可为类似系统借鉴。

  • 标签: 运载火箭 氧气自生增压 不锈钢管道 试验系统
  • 简介: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18年10月26日报道,联盟.FG型运载火箭11月16日将执行事故后的首次发射任务。这名消息人士说:“发射初步定在莫斯科时间11月16日21时14分进行。”他说,此次发射将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进行。10月11日,联盟.FG型运载火箭发射失败,没能将搭载国际空间站-57/58期考察组的联盟MS-10飞船送入轨道,但紧急逃生系统及时启动,俄宇航员阿列克谢噢夫奇宁和美国宇航员尼克·黑格安全返回地面。

  • 标签: 航天发射场 运载火箭 联盟 事故 国际空间站 火箭发射
  • 简介:摘要:在运载火箭装配过程中,如何防止静电产生的危害是特别重要的一项工作。静电的产生会直接影响仪器设备安全或产品的性能特性。结合新一代运载火箭防静电技术要求,通过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出新一代运载火箭装配中的接地和静电防护的一些注意事项。

  • 标签: 接地 静电危害 静电防护 运载火箭装配
  • 简介:摘要:运载火箭机电一体化阀门控制系统是现代航天技术中的关键部件,对火箭发射的性能和安全至关重要。传统的阀门控制系统存在响应速度慢、精度低等问题,无法满足对阀门控制的高要求。因此,机电一体化阀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的研究成果可望在航天领域得到实际应用,提高火箭发射的性能和安全性。

  • 标签: 运载火箭 机电一体化 阀门控制系统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运载火箭一线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火箭技术人员队伍存在技能结构不合理、培训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提升缓慢,制约了火箭技术的发展和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技能结构、完善培训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提升火箭技术人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针对火箭技术人员队伍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可行的对策建议,具有实践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 标签: 运载火箭 线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问题及对策研究
  • 简介:随着“神舟七号”载人航天任务的圆满完成,李洪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现任院长,在“神舟七号”发射前夕,他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对此,他颇有几分自嘲地说:“原以为自己是个‘老革命’,大阵仗见得多了,没想到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是会感到紧张。”

  • 标签: 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载人航天 院长 中国 发射
  • 简介:2015年3月30日21:52,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C/远征-1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首颗“北斗”全球导航试验卫星.它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

  • 标签: “北斗”卫星 运载火箭 长征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轨道 3C
  • 简介:摘要:依据分级分类标准,梳理近十年来部分运载火箭测量系统两类典型产品的质量问题数据,并从发生阶段、发生时间、问题原因等维度进行了统计,查找了薄弱环节,发现内在规律。

  • 标签: 运载火箭 测量系统 质量问题
  • 简介:摘要:本文以桁/梁制孔设备为例,运用快速换产技术,对原有换产作业时间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区分内\外部作业转换时间、将内部作业转化为外部作业、优化内\外部作业转换工作等步骤,使得换产时间缩短了40%。

  • 标签: 快速换产 换产时间 内\外部作业转换
  • 简介: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被誉为中国航天进入太空新动力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打响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收官之战。此次飞行任务是我国天舟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组成的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首次飞行试

  • 标签: 上海硅酸盐所研制 关键耐磨 应用于长征
  • 简介:论述了发动机试验工艺系统多余物产生机理、多余控制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VFW技术建立的便携式简易内窥镜多余图像检测系统。主要对软件设计思路进行了论述,并详细介绍了该系统在现有试车台工艺系统多余控制中的应用,该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多余检测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了试验系统单元部件多余检测效率。并使检测手段便捷化。

  • 标签: VFW技术 内窥镜 多余物
  • 简介:摘要:产品多余的预防与控制在现代制造和消费社会中变得日益重要。本文旨在探讨产品多余的产生原因、预防方法以及控制策略,以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影响,并提高生产效率。文章引入了产品多余的概念,并强调了其对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分析多余物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设计、制造和供应链等环节,突出了问题的根源。然后,本文提出了一些关键的预防方法,如设计优化、材料选择和生产过程改进,以降低多余的生成。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在多余已经产生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再利用、回收和循环利用等控制策略来减少浪费。最后,文章总结了产品多余预防及控制的关键因素,并强调了制造企业、政府监管和消费者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实现可持续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 标签: 产品多余物 预防 控制 可持续发展 资源管理
  • 简介:摘要:多余是指产品中存在的外部引进或内部产生的与产品规定状态不符合的物质,其对航空产品研制和试验的危害十分严重,一些重大的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就是由于多余造成的。航空产品研制和试验中视多余为大敌,自始至终都需要严加预防和控制。多余不仅造成飞机系统污染,损伤飞机系统附件、出现卡滞、划伤,使飞机产品附件功能下降或丧失,而且会对飞机系统造成致命故障,危及飞行安全,甚至给我们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为此,分析产生多余的主要环节,进而可以找准多余物产生的原因及环节,编制多余预防和控制标准的要点,作出相应规定,以推动标准顺利实施,从而预防和控制航空产品的多余的产生,进一步保证和提高航空产品的研制和修理质量。

  • 标签: 多余物 危害 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