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是中国财政预算正当性的经济基础和法律基础。预算法制定的目的就在于保障并体现财政预算的正当性。财政预算实际执行时对法定预算的偏离,就是执行人对财政预算正当性的违反。目前中国财政预算在收入的组织、增长的速度与方式、财政支出的结构与重点、对经济的调节与收入的分配,以及预算的结构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动摇了财政预算的正当性基础。反思财政预算的正当性,有利于全面落实预算法定的原则,规范预算的收入与支出,纠正财政职能的越位与缺位,强化财政的公共职能和经济调节职能,提高公民的财税幸福指数,维护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真正实现财政"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的正当性目标。

  • 标签: 财政预算 预算效力 预算正当性
  • 简介:本文综合分税制改革、地方竞争等理论分析,建立一个时空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土地财政增长的策略性行为以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土地财政增长存在横向竞争模仿的策略互动和惯性依赖特征。房地产价格指数显著拉动土地财政增长,而人口密度、城市规模、城市开放度的影响显著为负。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预算内财政缺口只能在一定时间段解释土地财政增长。

  • 标签: 土地财政 策略性 时空动态
  • 简介:目前,中国地方财政日益困难,已经影响到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地方财政困难源于各级地方财政关系混乱,事权与财权高度不对称。解困的根本出路在于规范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进行财政体制创新。但是,若按现有过多的政府财政层级去规范各级地方财政关系,基层财政则没有出路。因此,要真正规范各级地方财政关系,彻底解决地方财政困境,须着眼于改革政府财政层级,构建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划分各级地方的事权和财权。

  • 标签: 地方财政 政府财政层级 分税制
  • 简介:财政作为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为政府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真正做到江总书记指出的:“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的重要工具,雄厚的财政实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稳定、安全的重要体现和有力保证。正确应用政策、适用预算、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对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运行,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公共财政理论的要求,转变理财观念和理财方法,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推进财政改革,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 标签: 财政改革 公共财政 中国特色 对策
  • 简介:近日国家财政部公布2009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一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4642.0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29.29亿元,下降83%,由三大因素造成财政收入同比下降。

  • 标签: 国家财政部 财政收入 中国 财政收支情况
  • 简介:【摘要】土地征收中,政府存在财政幻觉。在我国,城乡土地制度分割和土地征收程序虚置一同构成支持财政幻觉的制度基础,中国土地财政的兴起是居民财产权利与政府征收权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要从根上治理土地财政,必须启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双重的“还权于民”的改革。

  • 标签: 中国土地 土地财政 幻觉中国
  • 简介:无论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自身的弱质性特点和农业外部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来看。财政支农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大小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对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边际产出给予了判断,估计出了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大约为农业GDP的47.2%;进而考虑实际工作中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刚性约束,建立了最优取向的增长模型.对2006~2020年财政支农支出总量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具有较强的可实现性。

  • 标签: 财政支农 最优规模 刚性约束 增长模型
  • 简介:在整个八十年代里,我国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教义来解释经济改革,为改革的合理性提供证据。这是改革理论缺乏的表现,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也是理论工作者不成熟的表现。十几年过去之后,现在又冒出来另外一种偏向,就是直接照搬西方经济学说,不顾国情。这个问题在财政理论研究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财政问题研

  • 标签: 中国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政治经济 政治经济目标
  • 简介:中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撤销某一层级财政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进一步提高地方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效率的问题。

  • 标签: 中国县乡 体制选择 县乡财政
  • 简介:本研究报告遵循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脉络,将中国财政支农政策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将财政支农政策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国民经济恢复过渡期的财政支农政策(1949-1952年),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支农政策(1953-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支农政策(1979-1993年),“分税制”改革时期的财政支农政策(1994-2003年),“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财政支农政策(2004年以来).以全面客观发展的角度,去梳理、认识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与体系的形成发展历程,系统地描述、归纳不同阶段中国财政支农政策与体系的特点与特征,为未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和支农体系、进一步深化财政支农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财政支农政策体系 历史形成与演进
  • 简介:作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近代税制改革思想,系以西方财政学为理论依据,其产生和发展,与西方财政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进展密切相关.清末在1900年以前,西方财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限于常识层面,1900年以后深入到理论层面.北洋时期,西方财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 标签: 西方财政学 中国 近代经济思想史 清末民初 税制改革思想 税收原则
  • 作者:
  • 学科: 经济管理 > 企业管理
  • 创建时间:2009-09-19
  • 出处:《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年第9期
  • 机构:新中国六十年,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在全球各国中已是“坐三望二”。二00八年,中国一天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一九五二年全年。伴随GDP规模壮大的,是中国的财政实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采用边限检验对我国财政收支的长时间序列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952~1980年间我国财政收支存在“双向因果”的长期均衡关系;1981~1994年间财政收支关系难以判定;而1995~2009年间存在“以收定支”的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来看,财政调控应着力控制财政收入过快增长,进行适度减税。

  • 标签: 财政收支 双向因果关系 以收定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