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80 个结果
  • 简介:当代法国学者布鲁诺·拉图尔的名著《自然的政治》聚焦干自然、政治和科学关联域,旨在探讨如何把科学带入民主的政治生态学问题。拉图尔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非现代主义等理论话语,从政治生态学维度批判将公共生活划分为自然与社会的旧式两院制“洞穴政治”,精心设计新型大厦。他强调依照正当程序行使考量权、排序权和跟进权,让不同专业人士各尽所长,为人类与非人类共同集体的“宇宙政治”作出贡献。拉图尔政治生态学思想对当代民主法制国家和政治体制的建设,具有重要参照性和启迪价值。

  • 标签: 布鲁诺·拉图尔 自然政治 政治生态学
  • 简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有着许多论述,认真学习和梳理总结这些论述,对于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中央 十六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同志
  • 简介:新中国以人民民主立国。毛泽东在领导中央人民政府筹建的过程中,遵循国体与政体的规定性,将民主选举与政治协商相结合,并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确立了创建中央人民政府的基本理念与方略,其主要是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联盟”为阶级基础、“基于民主集中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基础上的民主选举和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标签: 毛泽东 中央人民政府 民主集中制 民主选举
  • 简介:为深入批判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和反权威主义,科学阐明无产阶级政党的权威原则,并及时澄清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的种种质疑和误解,恩格斯写作《论权威》一文。在《论权威》中,针对无政府主义提出"一切权威都是有害的"谬论,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权威原则特别是维护中央权威的必要性;针对巴枯宁分子"权威意味着强制服从"的观点,恩格斯科学辨明强制服从与自觉服从的本质区别;面对"任何权威都束缚自由"的绝对自由主义观点,恩格斯全面阐明中央权威与地方自治的辩证关系;面对"强调权威就是鼓吹独裁"等对党中央权威的无端质疑和误解,恩格斯深入阐述维护党中央权威的科学内涵并澄清其中的理解误区。进入新时代,重读这部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典文献,对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 标签: 恩格斯 巴枯宁 党中央权威
  • 简介:认识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我国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明显地存在着差距。如何逐步缩小这一差距,实现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中央领导集体 西部开发 中国 区域经济发展 结构调整
  • 简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便逐步上升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先后对这贯穿于社会主义始终的历史性的重要课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宝库。

  • 标签: 人民内部矛盾 中共 江泽民同志 党中央领导集体 国家政治 社会主义制度
  • 简介:美学意味着一种感性的分配。康德的去功利的审美判断,以理解力与感受力之间等级关系的中立化确立了审美维度的核心,即以一种审美分离为前提的平等的'歧见',由此带来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此乃'美学的政治'。存在两种试图取消审美的政治潜力的伦理模式:其一是以'习性'为基准的社会学批判,其二是以'崇高'为中心的绝对他者原则。'政治的美学'则表现为'民主'政治乃一种'仿佛'的操作,是任何人之共同权力的平等展演。柏拉图式的共识性的'仿佛'导致了以社会分化为前提的伦理秩序的循环,德里达式的异质性的'到来的民主'则排除了人民主体的歧见力量。总之,为了强调美学的政治政治的美学,一种蕴含了知识的美学的思考方式和话语实践势在必行。

  • 标签: 感性的分配 美学的政治 政治的美学 知识的美学 伦理 歧见
  • 简介:<正>政治哲学是毛泽东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对毛泽东政治哲学的研究一直是国外"毛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当然,由于国内外学术界对政治哲学理解的差异.也由于毛泽东政治哲学本身的博大精深和复杂性.人们对毛泽东政治哲学研究的切入角度和研究方法有很大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差异,甚至完全相反。因此.对毛泽东政治哲学的研究状况进行系统深

  • 标签: 毛泽东政治哲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 政治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政治现代化 中共党史
  • 简介:贝克在文章中首先认为风险社会理论改变了“非工业社会”的社会理论和政治学,然后站在批判的立场上进一步探索了与风险思想有关的理论问题,最后指出了他所探讨的理论和政治问题的路径。

  • 标签: 风险社会政治学 思想观念 社会生活 安全因素 公众利益
  • 简介:本文侧重以互联网时代中国普通网民的网络政治表达为研究对象,把网络政治表达视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尝试从哲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运用系统结构的方法,对网络政治表达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体和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普通网民教育、主流媒体引导、网络传播平台建设和网络传播过程控制四个层面,去解决中国普通网民网络政治表达的消极效果的问题.

  • 标签: 网络政治表达 结构 中国普通网民
  • 简介:罗纳德·德沃金认为,只有当政治影响力平等能够促进其他目标时,它才是重要的。但是,德沃金的观点是错误的,政治平等本身就是重要的。政治选择应该表达对所有人的平等尊重,不能强迫人们以自己不情愿或不主动选择的方式去行为。在一个现代城市,为了避免会议窒息人们的自我主导,应该在所有人的适当影响之下,让少数人做出重大决策,这种政治程序是对所有人表示尊重的最好方式。政治尊重伦理要求特别重视那些服从政策的人们的选择,只有出于强有力的理由才偏离平等影响力。在美国,影响就业、招聘和教育的立法远没有满足这种道德要求。对于美国公民应当具有的互相尊重的态度来说,更大的影响力平等是重要的。在中国,政治尊重伦理可以作为建议性观点来支持一种具体机制的扩展,人民以此就能够对他们必须遵守的命令施加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恰当道路或许依赖于实际的政治选择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于有效的道德前提。

  • 标签: 政治平等 政治影响力 政治尊重 自我主导 责任
  • 简介: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是保持党的政治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法宝,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重要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党的政治建设 党内政治生活 讲政治
  • 简介:江泽民强调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坚持它的基本观点,又要通过实践使它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一系列重大场合,从实践的角度和理论的高度,对邓小平理论作了重要阐述,在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作用和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邓小平理论 中国共产党 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 党建工作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形成了科学的邓小平理论体系。新形势下,为了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要讲透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间的承继关系,要突出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要明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邓小平理论的最新发展,方能最大化地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
  • 简介: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和修改,我国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之路。1979年初,邓小平在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一次决策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随后在7月份提出20世纪末人均一千美元的"小康之家"标准。1980年上半年经过集中调研和论证1000美元标准的可行性,邓小平在1981年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二次决策中调整和坚持"小康之家"现代化目标的标准,并进一步深入思考后"小康之家"时期现代化建设目标,谋划70年发展蓝图。回顾邓小平对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贡献历程,对于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式的现代化 小康社会 小康之家
  • 简介:如今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公共雕塑,到底是装饰了城市,从而成为城市个体情感记忆的诗意性空间联结和城市管理的审美治理性策略,还是作为城市的多余物,只是无端地占据我们的城市空间,直至让我们不快甚至窒息?本文将公共雕塑作为城市中的视觉政治与经济景观,运用空间政治批评的方法,努力呈现和折射城市雕塑背后隐蔽的复杂性运作机制及其与城市空间所构成的复杂性关系,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城市的公共雕塑的功用及其与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性关系会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城市雕塑 视觉政治与经济 空间政治批评
  • 简介:本文源自一个更大的研究宪章派诗歌的项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讨我们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断言宪章派诗歌具有能动作用这一问题。第二部分尝试辨别宪章派诗歌中体现出的历史知识属于哪一个特殊种类。第三部分详尽分析两首宪章派诗歌,借此来验证前面两个理论部分的实际应用。本文指出,"宪章派想象"既支持着宪章派诗歌所欣赏的能动作用,也构成了体现在宪章派诗歌中的历史知识的独特形式。宪章派诗歌通过使工人阶级的自修者接触新的观念而在总体的意识形态斗争领域发挥了能动作用。宪章派诗歌能动地塑造了宪章运动的价值观、策略和身份认同,而不是对它们的被动反映。宪章运动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近乎本能式的理解:审美是对功利主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的任何抵抗的必要组成部分。宪章派诗歌展示了一种超出宪章运动正式的理论能力的政治理解程度。宪章派诗歌捕捉"解决的社会经验"的能力及其提高我们感受力的能力的联姻,既构建了其自身独特的历史知识,也构建了其自身政治能动作用。

  • 标签: “宪章派想象” 宪章派诗歌 能动作用 意识形态斗争 历史知识 独特形式
  • 简介:政治分析是指分析和认识社会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思路和方法,或日工具,即政治方法论。是政治主体对来自现实的政治素材进行分析、加工、整理,形成理性认识并依此提出解决政治问题的途径的主观意识活动。政治分析同任何理论思维一样,“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邓小平的政治分析模式主要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围绕着“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真探讨和研究邓小平的政治分析模式,对于正确解决政治问题,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政治分析 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 政治问题 政治现代化 政治主体
  • 简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手稿》)是个丰富多义的文本。通过仔细爬梳此文本,笔者发现,马克思当年提出的许多富有张力的问题,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依然具有新鲜的启发意义。其中,关于"政治寂静主义"的命题就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独创性与公共性等命题构成一个值得探讨的语义场。本文通过提出"政治寂静主义"这一个新颖的思想理论与美学命题,指出至少在三方面,《巴黎手稿》体现了"政治寂静主义"内涵的三大矛盾,即:关于"经济决定论",《巴黎手稿》的矛盾;关于"历史进步论",《巴黎手稿》的矛盾;以及关于"政治终结论",《巴黎手稿》的矛盾。

  • 标签: “政治寂静主义”、《巴黎手稿》 “经济决定论” “历史进步论” “政治终结论”
  • 简介:早期政治思想是毛泽东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正确认识毛泽东早期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国先进分子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意义。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围绕寻求救国真理这一主题,经历了封建政治思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一历史进程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情况。

  • 标签: 毛泽东 早期政治思想 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