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对虚词的研究由来已久,元代出现了第一部研究汉语虚词的专著《助语辞》,清代的虚词研究更是达到高峰,先后出现了《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等有影响的虚词著作。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助语辞》和《虚字说》,总结出修辞派的释词特点,并将其与训诂派代表作《经传释词》对比,探索训诂派的释词特点,并由此总结出两大虚词研究派剐在释词方式上的主要差异,为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汉语虚词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从历史经验继承的角度为汉语虚词词典的编纂提供借鉴。

  • 标签: 修辞派 训诂派 释词特点 对比
  • 简介:摘要如何提高古代散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一直是许多老师在研究的问题。在文言文课堂上,学生普遍感到乏味、枯燥,甚至老师也是深感头疼。但是文言文教学又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课题,特别是以其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令许多老师是花费太多精力而收效甚微。在此我就针对这个问题谈谈我的一些陋见,望各位同仁批评,以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 标签: 文言文 课堂教学 技巧 积极性
  • 简介:中国古代字书编纂在文化传统传递过程中的作用马钦忠文化传统传递的重要途径在于扎根于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固有习俗中。正因此,往往物质生活有了巨大的发展,古老的习俗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依然如昔地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一代又一代传承着的丰富的文化典籍,是我们探...

  • 标签: 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 传递过程 字书 韵书 《尔雅》
  • 简介:本文前半部根据简单的关系逻辑讨论学科史上的两种传递模式,进而探讨修辞学研究如何介入并影响到比较文学研究。第一种是法国比较文学家保罗·梵地根的跨国传递模式;第二种是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逊的语言传递模式。透过雅氏的语用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修辞学无论在涉及讯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沟通行为上,或者辞格在语码和讯息互动的表义作用中,对文学研究所可能提供的贡献。本文后半部举出先秦“名实之辩”和上古“哲学对话”两个议题,说明修辞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在古今中外文本之间的交流现象,并详细分析了三篇古代的“哲学对话”。

  • 标签: 比较文学 修辞学 雅可布逊 语言传递模式 名实之辩 哲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