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戏曲以“记”为名出现于宋元,在明传奇里极为繁盛,成为传统“记”体具有戏曲特色的吸收和发展。戏曲制题史上“记”的被选择,显示了形成中的戏曲文体观念。“记”所具有的记史、记事、志怪、传奇、讽箴等作用为戏曲所肯定,特别它对叙事功能的强调、对虚实关系的处理深为明代曲家认可,而“传”“纪”等倾向完整或顺序志人、强调真实性的文体类型则逐渐与戏曲走上两途。“记”与“纪”“传”的分野,成就了戏曲叙事性的发展,反映了传奇体制成熟化规范化的过程。“记”的创作追求和美学特色,与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记”的普遍使用因此成为明传奇文体自觉性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戏曲形式与风格的形成和确立。

  • 标签: 记体 明传奇 制题 叙事性 戏曲文体 文体学
  • 简介:在近现代评书评话的历史上,扬州评话还有一门以表演评话《三国》见长的艺术流派,人称“康三国”,是以康氏一门三代艺术客为代表的扬州评话流派。形成于晚清,延伸发展到现代,是扬州评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康三国”形成较早,保存下来的资料十分稀少,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筹备组通过康氏第三代传人康重华的后人征集到一些“康三国”的珍贵资料,其中有康国华、康又华老先生的珍贵历史照片原件,康重华先生的《三国》评话录音:评话书籍;论艺、简历等手稿;演出照片;巡回演出的票据等等,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把我们带进了“康三国”的发展历史之河,帮助我们更全面仔细地了解评话“康三国”的历史和特色。

  • 标签: 扬州评话 《三国》 历史照片 藏品 艺术流派 巡回演出
  • 简介:<正>(一)戏曲音乐工作是戏曲工作发展的重要的一环,但是,从发展的不同情况和不同条件来看,正如周扬同志在1952年就非常精确地指出:“戏曲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剧本,因为剧本是戏剧活动的基础。但对于新戏曲的创造说来,音乐同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见《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当现代戏曲必须是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戏曲的时候,如果戏曲剧本问题解决了,那么戏曲音乐问题就成为最重要的一环。没有与完美的剧本相适应的美好的音乐(包括声乐),观众是必然不会满足的。我们有一些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完美的戏曲剧目都是使观众百看(听)不厌的。我们戏曲工作的整个创造就应当以这种百

  • 标签: 戏曲音乐 现代戏曲 戏曲艺术 人物形象 美学问题 形象刻划
  • 简介:十二音五声调性序列探微——析我国当代艺术歌曲主题序列张友刚十二音序列音乐作曲体系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由勋伯格创立,并为后世作曲家推崇和效法。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作曲家从实践和理论上都对序列音乐的写作技法进行了探索。应该说,其探索是有成效的,是值得肯定和重...

  • 标签: 双重调性 三音组 十二音序列 歌曲主题 艺术歌曲 当代艺术
  • 简介:《十五的月亮》是现代剧作家海默于1948—1949年创作的一部内蒙古题材的汉语歌剧。这部歌剧直接孕育了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中的插曲《敖包相会》的诞生;较受学术界关注的"劝奶音乐",也早在1949年随这部歌剧搬上了舞台。文章论述了这部歌剧的创作历程、剧本及音乐特点,并对其艺术价值和意义进行了阐释。

  • 标签: 十五的月亮 内蒙古歌剧 东蒙民歌 采集活动 敖包相会
  • 简介:<正>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浩如烟海,蕴藏着宝贵的财富。近十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的民间歌曲、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族民间器乐曲四种民族音乐集成的编纂出版,为人们了解、学习和研究民族音乐遗产,提供了极好的文献资料。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音乐,也得到了继续流传、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地编辑好无愧于我们时代,并能传之后代的民族音乐集成,120卷集成巨著的编辑、出版在我国音乐史上,是空前的创举。《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作为集成本首卷出版,较充分地体现了集成既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又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是有效地保存民族音乐遗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一

  • 标签: 民族传统音乐 音乐遗产 中国民间 重要措施 民族音乐文化 民歌
  • 简介:说到典型形象,很自然就能联系到现实主义文艺,无论是曲艺创作者还是文学艺术家对此都不陌生。它既是唯物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曾是艺术家创作的不二法门。然而,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不断涌入我国,现实主义仿佛成为明日黄花,无法再激起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解构英雄、歪说经典、零度写作等,被媒体炒得甚嚣尘上,一时洛阳纸贵。人们回顾上个世纪的得与失。

  • 标签: 典型形象塑造 创作者 评弹艺术 张家港市 文学艺术家 90年代以来
  • 简介:宗教音乐在研究中往往被提升或贬抑到一种不太实事求是的位置,因此在对宗教音乐本质的探讨中经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切实际的偏差。本着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唯物史观,面对宗教音乐这个无法回避的音乐历史现象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对于揭示宗教音乐本质的真面目有着积极的意义。宗教音乐体裁的形成,最早起自宗教仪式的需要。随着社会制度的更迭和宗教领域内部的多次改革运动,宗教音乐体裁风格的演化逐步脱离了仪式的需要而更多地取决于宗教观念

  • 标签: 宗教音乐 布里顿 改革运动 间奏 三全音 赋格曲
  • 简介:通过对《刘智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的宫调曲牌的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当时诸宫调的宫调数量和宫调之间的衔接特点。并且这两部作品的宫调特点和元杂剧宫调有直接联系:仙吕宫和中吕宫原本是“仙吕调”和“中吕调”;仙吕调至双调的调关系在元杂剧音乐中是主要的调框架(第一折至四折)。仙吕调的普遍运用、以及它以“上”字为主音的特点,后来演变为“工尺七调”的小工调。

  • 标签: 《刘智远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 宫调 元杂剧 北曲
  • 简介:中国古时历代王朝初兴,必须物色一位精通律历学者,来制定本朝音乐所需要的“黄钟”标称律长。王莽秉政时期,国师刘歆曾设计和监制了黄钟律尺和度量权衡标准器具。由此遭到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的严厉批判,认为刘歆律尺只取汉尺的9寸,每寸又分10分,有失洛书、河图的伦理。谴责“刘歆之徒”致“千数百年造律不成”。本文将通过对西汉以来传世和出土文物的考证,以追本溯源来甄别刘歆造律所遭遇的千年不白之冤,以及评价他为此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 标签: 黄钟 西汉 朱载堉 刘歆 度量衡
  • 简介:欧洲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始于几百年前甚至是上千年前,这种影响是由欧洲来华的天主教和基督传教士、神父通过传教活动引起的。早期局限于崇拜仪式,而音乐则通过宗教仪式为中国教友所熟悉。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旧式学堂被新式学校所取代,1905年科举考试终止,音乐课首次被编排到学校课程的体系之中。随之涌现出了新式作曲技法的学堂乐歌,这些乐歌在儿童和学生之间流行开来。这就是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即"欧化的中国音乐",编曲或作曲者多为学校音乐教师。这种新型欧化了的中国音乐简称为"新音乐"。此术语类似1919年"五四运动"中出现的"新文学"的概念。根据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和军事的发展来看,中国新音乐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学堂乐歌时期、"五四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内战时期、建国初期的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78年以后以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新音乐"发展。二十世纪,欧洲音乐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音乐作品的作者、作品所运用的音乐语言以及对音乐的思维和美的品味。然而,中国的欧洲音乐爱好者对这三点表现的虽然相当强烈,同时也颇为肤浅。这种影响是强烈的,因为中国有太多的音乐爱好者崇拜欧洲音乐;这种表现是肤浅的,是因为中国作曲家的作品缺乏扎扎实实的内容——哲学的、人文的。上面便是这篇文章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 标签: 新式欧化的中国音乐 新音乐 人文音乐 专业作曲家 音乐语言 音乐思维
  • 简介:本文通过对唐燕乐七角调音阶的考释,推论出唐燕乐为清乐、俗乐音阶并用之宫调体系。宋宫廷燕乐由于受统治阶层推崇雅乐为正、燕雅合一思想的制约,实则已被纳入雅乐之宫调体系。唐、宋两代燕乐宫调体系之间在乐学性质上的差异,是直接导致宋代教坊的燕乐用调失落为十八宫调的真正的原因,而成为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种奇特现象。唐燕七角调虽然自宋代起已在宫廷音乐中已名存实亡,但在民间却依然有所传承与保留的渠道,至今仍能从一些民间流传的乐种中找到其遗存。

  • 标签: 七闰为角 俗乐音阶 燕乐七宫 清乐音阶 名同声异 燕雅乐
  • 简介:<正>高丽乐起源于古代朝鲜,流传于中国和日本。中国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和十部乐中均存高丽乐。日本仁明天皇在位时(833~849),将外来音乐分为左方乐和右方乐两大类。左方乐又称唐乐;右方乐即高丽乐。编成于1171年的日本筝谱集《仁智要录》共十二卷,其中的第十一卷题为“高丽曲”,收入了31首乐曲。在高丽乐中也融合了唐乐、渤海乐和西域乐等外族音乐。因此,通过解译和考释《仁智要录·高丽曲》来抓索高丽乐的源流,对于研究古代朝鲜、中国、日本、渤海和西域的音乐义化,以及它们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是很有意义的。

  • 标签: 音乐文化交流 西域音乐 十部乐 结构图式 拍子 外来音
  • 简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乐教思想的经典之说,在主流话语中,常常被用于论证音乐及其教育的价值,并被认为体现了感性和理性高度统一的审美育德的最高境界,本文对这句话进行非主流的另类思考,认为这句话既遮蔽了音乐的本体性意义,又体现了理性独尊的道德规训思想。

  • 标签: 孔子 音乐 本体性
  • 简介:<正>早在1959年黎英海先生就指出,我国传统音乐中“绝非所有的都是单音音乐。特别是民间合唱(劳动号子)、戏曲音乐及民间乐队曲中,存在着明显的多声部因素,这是肯定的。只可惜这方面我们了解得很少,从前收集整理民间音乐也没有对这方面予以应有的注意”。时至80年代,我国传统多声音乐方面的事实材料可说是够丰富的了,对几十年前就“明显”的东西,本该都能“予以应有的注意”了,但实际上却并不那么简单。198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美学导论》中就仍然认为:“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最根本的差异即在于一为横向,一为纵向;一为单声,一为多声;一为线条,一为立体。”按照这种观点,那么中国传统音乐中就只有线条的单声,而没有立体的多声;中国人就只会进行横向的音乐思维,而不会从纵向上考虑问题。这种观点正是违背了“明显”的事实,由此可见,对于中

  • 标签: 打击乐 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 属性 多声音乐 民间合唱
  • 简介:20世纪以来,现代音乐创作的突破口与着眼点主要集中在音高、节奏、音色等方面,并且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态势。刘健的《风的回声》则另辟蹊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放弃了复杂的音高逻辑,繁复的节奏组织,斑斓的音色调配基础,主要是在16支大竹笛所构成的同一音色基调上,通过“常规”、“颤音”、“气声”以及“花舌”等四种主要演奏法所分别形成的音色“旋律线”,并以复调特别是微复调的方式所编织的不同音色“织体”,在空间中的“传递”、“渗透”、“扩散”、“分层”,来形成“声音/画面”的运动感。本文主要通过对《风的回声》各段落织体的纵向构造形态与横向运动方式的考察,揭示作品各种织体形态——作为这部作品的首要结构力要素——整体上有机布局的内在逻辑,从而全面地展示作品微观与宏观层面上的结构途径。

  • 标签: 刘健 《风的回声》 织体形态 织体运动 微复调 结构途径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了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旋律与钢琴伴奏织体写作以及歌曲结构的艺术特点,揭示了舒曼艺术歌曲创作风格,并进而对他在继承发展西方艺术歌曲创作优秀传统方面所作的重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 标签: 浪漫主义 舒曼 艺术歌曲 声乐套曲 旋律 钢琴伴奏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