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患儿采用循征护理预防复发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94例首次高热惊厥患儿,采用随机数方法将患儿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n=47)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n=47)实施循征护理干预。其中男患儿32例,女患儿15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1.5±0.8)岁;观察组患儿47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8例,年龄5个月~3.5岁,平均年龄(1.6±0.7)岁;其中患儿原发病中上呼吸道感染病例62例,肺炎4例,肠胃疾病及肠胃炎8例,支气管炎性疾病6例,其他类型疾病14例。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后的复发次数、持续时间、复发间隔时间以及复发体温情况,同时对患儿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经过护理,观察组患儿的复发体温、复发次数、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间隔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度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8%,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高热惊厥临床中应用循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预防患儿病症复发,降低复发体温,延长复发间隔,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患儿对护理满意度及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一般护理都更具优势,对于临床护理来说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值得在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高热惊厥 循征护理 预防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及分析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诊断、治疗措施与预防手段。方法收集本科室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间接收的患高热惊厥的320例患儿,详细观察患儿的临床诊治情况,并探讨相关的预防措施。结果本组320例患儿经治疗后均全部治愈出院,治疗后出现误吸2例(0.63%),轻度舌咬伤者8例(2.50%)。结论小儿高热惊厥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少数患儿会出现智力下降、癫痫及运动障碍等不良预后,故做好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小儿 高热惊厥 诊断 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综合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90例高热惊厥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健康教育的干预,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3.33%;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服务满意度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高热惊厥患儿护理中实施强化护理干预不仅有利于缓解患儿的惊厥及发热症状,促进早日康复,还可以增加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 高热惊厥 小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区医疗机构报告的1例登革热病例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为以后的登革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病毒NS1抗原、抗体及相关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患者在发病前有印度旅行及蚊虫叮咬史,回国后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总数下降等表现。血清检测登革病毒(DENV)NS1抗原、IgG抗体和IgM抗体均为阴性,DENV通用核酸阳性、DENV-3核酸阳性。寨卡、新型布尼亚和基孔肯亚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患者隔离治疗5天后,痊愈出院。对患者所在医疗机构进行蚊媒监测和灭蚊措施。患者出院25日后无二代病例发生,疫情终止。结论此起疫情为一起境外输入性3型登革热病例疫情。对于有伊蚊传播的多种传染病流行区旅行史的发热病例,采用多种病原体同时检测可以缩短检测时间,提高诊断效率。登革病毒感染早期,与抗原和抗体检测相比,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核酸的灵敏度最高,分型核酸的灵敏度高于通用核酸的灵敏度。

  • 标签: 3型登革热 输入性 荧光定量PCR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对高热惊厥患儿家属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达到稳定患儿家属情绪,便于治疗护理,增进沟通,减少护患矛盾。结论对高热惊厥患儿的家属实施心理护理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提高危重症患儿的治愈率。

  • 标签: 高热惊厥 患儿家属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高热惊厥时阶段性使用镇静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到2012年2月32例小儿高热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阶段性镇静用药的镇静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常规治疗组镇静效果与阶段性镇静用药组有显著差异,阶段性镇静用药疗效较好,复发较少。结论阶段性使用镇静药可以有效得控制小儿高热惊厥,减少复发。

  • 标签: 小儿 阶段性镇静用药 高热惊厥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9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在住院期间惊厥复发率(4.4%)低于对照组(23.9%),且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小儿高热惊厥中应用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患儿惊厥的复发,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护理干预 小儿 高热惊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佐治疱疹性咽峡炎高热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入选标准选择120例疱疹性咽峡炎的高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给予常规护理及对症支持治疗,予利巴韦林静脉滴注10-15mg/kg.d,合并细菌感染者予抗生素。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地塞米松0.3mg/kg.d静脉注射1次。观察两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退及溃疡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及溃疡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73%,(P<0.05),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肺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疱疹性咽峡炎的高热患儿早期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疗效好,减少并发症,本试验未观察到任何不良反应。

  • 标签: 疱疹性咽峡炎 地塞米松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急性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探讨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2017年7月接收的急性高热惊厥患儿85例,回顾性分析其病历资料,总结引发急性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制定护理方法。结果经分析可知,85例患儿中,主要引发原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占据62.3%(53/85)。结论上呼吸道感染为引发小儿急性高热惊厥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包含肺炎、菌痢等其他因素,临床中应加强护理,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 标签: 小儿急性高热惊厥 危险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和急救护理对策。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来我院实施治疗的小儿高热惊厥病患,共有61例,对其病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为小儿病患实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汇总急救护理的具体措施。结果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病患出现高热惊厥的原因各不相同,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使小儿高热惊厥的主要因素为上呼吸道感染,占总例数的42.62%,其次为肺炎,再次为肠炎、腹泻。在为其实施急救护理后,所有小儿病患均已经退热,且无任何癫痫等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患有高热惊厥的小儿病患来说,在为其展开治疗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具体的危险因素,密切观察病患的变化情况,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最终防止相关并发症的产生,帮助病患恢复健康。

  • 标签: 小儿高热惊厥 危险因素 急救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评定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为对象,随机分组。观察组30例,给予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评定两组的惊厥好转时间、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惊厥好转时间、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效果显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复方小儿退热栓 小儿高热惊厥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中枢性高热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2月间接受治疗的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冰帽降温,观察组采用冰帽+冰毯降温。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1、3、5、7d的体温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护理后1、3、5、7d的体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脑出血患者中枢性给予冰帽+冰毯降温的护理方法,效果非常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出血患者 中枢性高热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临床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74例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74例患儿经过积极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患儿死亡或者是出现高热惊厥。结论根据患儿病情及时进行降温以及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儿及早出院,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上呼吸道感染 高热 临床护理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锑剂隔日疗法治疗婴幼儿黑热病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3年临床确诊的93例婴幼儿黑热病,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安全性可靠,并发症少,两组比较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锑剂隔日疗法治疗婴幼儿黑热病安全、有效,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锑剂 隔日疗法 婴幼儿 黑热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及救护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时体温、发病次数等。结果在本次研究中,86例患者痊愈人数为79例,复发的患儿7例,痊愈率为91.9%,复发率为8.1%。结论在临床护理中药明确影响小儿惊厥高热的危险性因素,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并结合实际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达到减少患儿痛苦的目的。

  • 标签: 小儿高热惊厥 危险因素 急救护理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急性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总结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5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4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20例。参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比参照组更快,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在小儿急性高热惊厥的临床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缩短患儿的退热时间,减少不良事件,同时还可提高家长对我院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小儿急性高热惊厥 危险因素 护理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