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P波异常改变在常规心电图检查中较为常见。P波为心房除极波,正常P波是窦房结发出的激动,右心房除极构成P波的前半部,左心房除极构成P波的后半部。心房肌较薄,又存在三条结间束和房间束,心房除极所产生的电位差并不大,整个除极过程也较短,平均0.10s完成。P波改变是指P波形态、时限、电压的改变,反映心房除极异常、房内传导或激动源的变化。

  • 标签: P波异常 临床意义 鉴别诊断 心房除极 心电图检查 P波形态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间来本院就诊的AMI患者102例(AMI组)和冠心病(CHD)患者132例(CH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并将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者1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扫描确诊AMI,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ECG检查,记录不同部位的碎裂QRS波和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比较碎裂QRS波与病理性Q波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结果:碎裂QRS波在AMI组患者的下壁发生率最高,病理性Q波在AMI组患者的前壁发生率最高。除侧壁的碎裂QRS波以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组和CHD组的前壁(0.8%比22.5%、13.6%)、下壁碎裂QRS波(6.7%比26.5%、17.4%);前壁(0比41.2%、29.5%)、下壁(0.8%比40.2%、35.6%)和侧壁病理性Q波(0比2%、2.3%)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均〈0.01)。与病理性Q波比较,碎裂QRS波诊断AMI的敏感性(40.00%比89.47%):诊断CHD的敏感性(41.94%比91.50%)显著升高(P均〈0.01),但在特异性和准确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碎裂QRS波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辅助指标,与病理性Q波联合诊断可进一步提高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电描记术 诊断
  • 简介: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约90%-95%的室上速为折返所致。折返心动过速的正确诊断有赖于电生理检查,经食管心房调搏术(TEAP)可以复制多种心律失常。我院自1993年-2003年对104例拟诊室上速者行TEAP检查,旨在明确诊断,给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

  • 标签: 室上性心动过速 诊断价值 TEAP 折返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检查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特点,探讨其对AHCM的诊断指导价值.方法对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心内科就诊的60例AHCM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同时期我院正常体检人群50名为对照组.行12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的心电图变化情况及有无特征变化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电图表现为胸导联T波倒置伴ST段下移及左室高电压表现;胸导联QRS波群时间延长,且QRS波群振幅在不同导联上变化明显,均超过正常值;在ST段分别表现为V3~V6和Ⅱ、Ⅲ、aVF下移;且有42例出现V3~V6T波倒置.患者左胸导联R波电压增高,ST段压低,〉0.05mV,T波对称倒置,左胸导联同导联R波高度与T波倒置深度,ST段压低深度呈负相关(P〈0.05),T波倒置深度与ST段压低深度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心电图诊断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辅助指导价值,对AHCM患者早期行心电图检查可提高其疾病确诊率.

  • 标签: 心电图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ST-T改变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GAG)诊断冠心痛的相关。方法.对227侧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或怀疑为冠心痛的心电图与CAG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27例中CAG阳性140倒,阳性率61.7%。以CAG为对照,心电图的敏感性63.6%。经CAG证实存在明显冠脉病变的140倒中,51例(36.4%)静息心电图正常;89例心电图阳性改变(63.6%)。其中,单支病变55例(39.3%),双支病变38例(27.1%),三支病变47例(33.6%)。结论心电图与CAG结果阳性率差异无显著。心电图和CAG均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冠心痛的诊断须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不能仅凭心电图或CAG排除冠心病。

  • 标签: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MRI对脑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至2007年间我院诊断为脑部海绵状血管瘤23例,患者采用GE0.5T和1.5T超导型MR机,行脑部常规和部分增强扫描和MRA成像(15例),9例行DSA检查,14例行手术治疗,23例全部行CT扫描。结果海绵状血管瘤MRI具有明显特征表现,但病灶周围脑组织大部分无水肿,病灶无占位表现,病灶内未见异常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检查病灶内有轻度的不均匀强化。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它能准确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病灶内的出血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aVR导联在额面导联体系中位于右上肩,可俯瞰整个心室腔,故被称为心室腔导联。它可记录整个心内膜的电活动,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冠脉左主干病变及多支血管病变等的诊断价值均高于其他单个或多个导联。而位于aVR导联对侧的"-aVR"导联使额面导联系统能按心脏的空间激动顺序进行排列,更符合逻辑和心脏激动的顺序,使下壁和高侧壁扩展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成为可能。本文结合国外近年来的研究文献对aVR和"-aVR"导联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AVR导联 “-aVR”导联 心电图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Romhilt-Esters计分法(以下简称"计分法")诊断左室肥大(LVH)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并与心脏彩色超声(UCG)结果对照,从而计算出计分法对诊断LV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88例中,126例先运用计分法诊断为LVH,后经UCG证实的有117例。有62例先经UCG诊断为LVH,后运用计分法诊断LVH中显阳性的有47例。结论计分法诊断LVH的特异性很高,达92.86%,敏感性达75.8%,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是临床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 标签: 心电图Romhilt-Esters计分法 左室肥大 心脏彩色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在运动试验中,Q-Tc、Q-Tr和Q-Tcd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98例冠心病患者与51例非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和运动后即刻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c、Q-Tr和Q-Tcd变化,及其预测冠心病的准确.结果:Q-Tc、Q-T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76%、83%、81%与69%、88%、89%、77%,与ST段降低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其诊断价值相似;与心血管照影资料对照,上述指标能反映冠脉病变程度:Q-Tcd的敏感度低(58%),而特异性高(94%),其诊断准确(73%)与其他指标相比无明显差异,故亦有应用价值.结论:运动中Q-Tc,Q-Tr,Q-Tcd与ST段下移标准对冠心病诊断有应用价值.

  • 标签: 平板运动试验 诊断价值 体表12导联心电图 经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诊断 冠心病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冠心病、变异型心绞痛(VA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2例经DCG监测有一过ST段抬高,并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为冠心病、VAP的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检出缺血性ST段抬高163阵次,伴有典型症状发作156阵次,占95.7%;伴不典型症状发作7阵次,占4.30%。缺血发作时心率〈85次/分,占78.5%,夜间发作次数大于白昼,且缺血发生于前、侧壁者居多。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6.8%,缺血发生于前、侧壁,以室心律失常多见;发生于下、后壁,以窦性心动过缓伴传导阻滞占多数。结论VAP具有一过发作特点,疼痛重、预后差,且多于夜间发作,常伴发高危心律失常,常规心电图难以捕捉。DCG是在日常生活中检出VAP发作的重要手段,能极大的提高其检出率。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变异型心绞痛 ST段抬高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正>脑血管病发病后,由于血循环障碍,常常损害植物神经中枢,引起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出现一些特殊的临床并发症,可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脑-心综合征就是其中的一种。因此,它的诊断对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及恢复有重要意义。急性脑血管病时,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对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心肌有一定

  • 标签: 脑-心综合征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72例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观察组(糖尿病组)和对照组(非糖尿病组)各36例,结合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各类检验项目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应用价值,指导诊治与检验相结合的临床实践。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测定值比较,糖尿病患者的各项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血糖波动稍大,对照组血糖较平稳,波动小(P〈0.05)。结论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各项数值检测的结果有所差异,掌握临床检验的标准和临床意义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利于疾病控制和症状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糖尿病 诊断和治疗 检验项目 应用评价
  • 简介:血管斑块(尤其是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稳定/易损)决定了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高低,这一观点已成为广泛共识。仅以管腔狭窄率判断患者病情的凶险程度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漏诊(高危误判为低危)和误诊(低危误判为高危)率较高。直接分析斑块的成分、评估斑块的易损可使临床医师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临床上可针对血管斑块(尤其是颈动脉血管斑块)进行诊断的影像学方法很多,如血管超声、CTA、MRA等,各有优势及不足,临床应用目的亦不同。

  • 标签: 临床应用 易损斑块 诊断技术 征文活动 颈动脉斑块 血管斑块
  • 简介:动态心电图(DCG)是现代临床心电图学的重要发展和分支,是美国理学博士Hoher于1957年首创,1961年由Gilson等用于临床。常规心电图(ECG)仅描记数十秒钟,所获信息仅能显示当前状态下安静时的心电变化,对一些短暂的、有时是严重的心律失常不能显示,诊断价值也就受到限制。DCG24h监测弥补了ECG的不足,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本文对2006年以来本院收治的50例新生儿的ECG与DCG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在新生儿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

  • 标签: 心律失常诊断 动态心电图 诊断价值 新生儿 常规心电图 心电图学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对颞浅动脉炎(ST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12年5月,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的STA患者,共18例(STA组),7例行颞浅动脉组织活检检查。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近,非STA患者20例为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双侧颞浅动脉管壁回声、动脉内径、血管壁厚度、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的差异性。结果①18例STA患者中,16例(88.9%)患者出现CDU异常结果,其中14例(77.8%)患者出现"靶环征",1例(5.6%)出现"靶环征"合并节段血管狭窄征,1例(5.6%)出现血管壁回声增强、管腔显示不清、无血流信号充盈的血管闭塞征。②经CDU检查,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靶环征"和"靶环征"合并节段血管狭窄征。1例(5.0%)患者为动脉闭塞,血管结构显示不清,与STA组闭塞患者的CDU结果相似。③STA组的颞浅动脉内径为(1.31±0.14)mm,低于对照组的(1.55±0.18)mm;STA组的管壁厚度为(0.86±0.18)mm,高于对照组的(0.34±0.0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TA组与对照组之间的PSV、EDV、RI、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DU检查中出现"靶环征"、颞浅动脉内径和管壁厚度的改变有助于临床诊断STA。

  • 标签: 巨细胞动脉炎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诊断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对老年细菌性肺炎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0例老年细菌性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30例老年健康者为对照,测定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周围血白细胞计数(WBC)。结果细菌性肺炎组患者PCT、CRP、WBC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检测细菌性肺炎诊断灵敏度86%,特异度为90%;CRP诊断灵敏度82%,特异度为68%;PCT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均高于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可作为老年细菌性肺炎的检测指标,其诊断价值明显高于CRP、WBC,因而血清PCT对老年细菌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更具有意义。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老年 细菌性肺炎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的CT和MRI影像特点。方法8例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患者行MRI检查,其中7例行CT扫描,对影像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特征性征象。结果8例患者中,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共有9个,其中6个位于横窦,3个位于上矢状窦。病灶在CT影像中均表现为低密度影,其中3个有钙化灶。9个Tl加权像为低信号,1、2加权像为高信号,7个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为低信号;4个增强后可见轻度或中度强化,以及充盈缺损;4个MR静脉造影影像呈附壁状充盈缺损征象。结论CT和MRl影像是诊断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的有效方法,特别是MRl影像能显示其特征信号改变及与静脉窦的关系,对诊断更有意义。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蛛网膜颗粒
  • 简介:目的探讨β2-微球蛋白(β2M)对周围动脉疾病的(PAD)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本文共收集:PDA[踝臂指数(ABI〈0.9)]患者63例,PDA组与ABI正常,无PDA临床表现的正常组73例,分别检测β2M,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DA组β2M及hsCRP值显著差高于对照组(P〈0.05),但PDA组β2M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PDA组患者β2M值升高,是PDA的相关因素,此一研究结果认为β2M值升高亦为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助于PDA的早期诊断

  • 标签: Β2微球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 周围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21例住院和门诊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部最为常见;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男性多于女性;声像图特征以扁平斑多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靠方法,为有效预防和治疗血管性病变提供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目的以冠脉造影(CAG)结果作为标准,回顾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结合平板运动试验(TET)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2例行DCG及TET且同时行CAG者,分析DCG及TET对CHD诊断价值。结果12导联24小时DCG诊断CHD的敏感性69.9%,特异性79.9%;TET的敏感性74.2%,特异性73.9%;两者联合时敏感性84.6%,特异性为94.2%。结论DCG与TET的结合,可作为CHD无创诊断的重要方法,其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单项检查明显增高。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平板运动试验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