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1 个结果
  • 简介:肠道菌群是肠道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状态下肠道菌群与机体之间处于平衡状态。当某种原因引起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破坏了该平衡状态时,即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可以促进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应用益生菌治疗能够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为治疗慢性肝脏疾病带来更好的疗效。

  • 标签: 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 肠道菌群失调
  • 简介:1995~1997年间,我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6例“健康”成人的血清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与HBsAg白蛋白受体(HBsAg·Re)。现结合本组检测情况,就此二项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作一探讨。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系按照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

  • 标签: 重度慢性乙型肝炎 白蛋白 HBSAG 血清HBCAG 患者血清 肝炎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Pre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4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1抗原和HBV标记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在4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阳性者367例,其中PreS1Ag阳性者188例(51.2%),HBeAg阳性者119例(32.4%),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高HBVDNA载量(105~107copies/ml和〉107copies/ml)组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60.2%,60.0%)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33.3%)和低载量(103~105copies/ml)组(41.9%,P〈0.01);但在421例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48.9%)低于HBVDNA(87.2%,P〈0.01)。结论PreS1Ag能够较HBeAg更好地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状态,但尚不能代替HBVDNA的检测。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前S1抗原 血清
  • 简介: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检测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CV-cag,采用FQ-PCR法检测HCVRNA。结果在142例CHC患者血清中,HCV-cag和HCVRNA阳性率分别为45.1%和43.0%(P〉0.05);两种标志物均为阳性者58例(95.1%),均为阴性者75例(92.6%);81例HCVRNA阴性血清HCV-cag阳性6例(7.4%),而HCVRNA阳性血清HCV-cag阳性率大于85%,不同HCVRNA载量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CV-cag与HCVRNA检测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在CHC诊疗中,HCV-cag检测可作为判断HCV感染和病毒复制的指标,但不能替代HCVRNA检测。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丙型肝炎病毒RNA
  • 简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多数伴有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为探讨其变化规律性,用于指导临床和判断预后,我们对60例CHF(不含肺心病)病人进行血气分析及血生化检测,以观察酸碱及电解质的变化,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电解质紊乱 酸碱失衡 衰竭病人 慢性 血生化检测
  • 简介:目的观察口服甘草酸二铵(甘利欣)胶囊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口服甘利欣胶囊,27例口服护肝片3个月。结果甘利欣组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甘利欣组治疗后血清HA、LN、ⅣC、PⅢ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甘利欣具有保肝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甘草酸二铵 儿童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的骨代谢改变机制。方法测定60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病人和60例糖尿病无并发症病人以及与其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的60例健康对照组的空腹血糖(FBG)、血钙(Ca)、血磷(P)、血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钙素(BGP)、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羟脯氨酸(HOP)、尿脱氧吡啶啉(DPd)和骨密度(BMD)。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病人组与无并发症组和对照组相比,血清BGP明显下降、尿HOP、DPd明显升高,BMD下降加快。结论2型糖尿病病人的骨密度下降,合并慢性并发症病人比无并发症病人BMD下降为快。

  • 标签: 2型糖尿病 并发症 骨吸收 骨形成 骨代谢
  • 简介:抗-HCV对清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几乎没有什么作用,而肝脏内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s)对表达HCV核心和外膜抗原的靶细胞具有溶解作用。在慢性HCV感染中辅助性T细胞1亚型(Th1)产生γ干扰素(IFN-γ)和IL-2促进T细胞增殖和MHC的表达,有助于HCV的清除。为探讨Th1细胞产生IFN-γ及其与HCV感染的关系,我们对7例接受IFN-α及

  • 标签: 单个核细胞 慢性丙型 IFN-Γ水平 人外周血 慢性HCV感染 肝炎病毒
  • 简介: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基础疗法和基础疗法的基础上加用PHGF120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共4周.结果治疗组治疗4周后SB由248±86μmol/L下降至126±126μmol/L,对照组由254.85μmol/L下降至213±117μmol/L;治疗组生存率为60%(18/30)对照组为37%(11/3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PHGF对慢性重型肝炎有较好疗效

  • 标签: 促肝细胞生长素 治疗 慢性重型肝炎 疗效观察
  • 简介:我院在2002年5月至2003年3月对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不同剂量黄芪注射液进行疗效观察,发现大剂量黄芪疗效好、副作用少,现总结如下.

  • 标签: 不同剂量 乙型肝炎疗效 剂量黄芪
  • 简介: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效果.方法采用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治疗60例CHB患者并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35例CHB对照.结果6个月、12个月时联合治疗组的生化应答率和病毒学应答率均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者联用比单用拉米夫定效果明显.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胸腺肽 拉米夫定治疗 联合 病毒学应答率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riB)患者肝组织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表达与肝窦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20例CHB患者肝活检组织PDGF的表达;采用电镜技术分析CHB患者肝窦病变,并分析其表达变化与肝窦病变的关系。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肝窦病变有狭窄、阻塞、扩张、窦周隙淤血、肝窦毛细血管化等改变。PDGF的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度呈一致性改变,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炎症活动度和病理组织学分度的加重,PDGF在肝组织中的表达逐渐明显,且轻度与中度、重度、肝硬化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PDGF表达强弱与肝窦和窦周隙病变程度呈平行关系。结论PDGF表达增强可能参与了CHB患者炎症进展及肝窦和窦周隙病变的发病过程。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活检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肝窦
  • 简介:目的探讨40例成人谷丙酶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方法常规进行肝穿刺组织学检查,对肝组织进行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采用化学发光法对该组患者进行血清HA、LN、PCⅢ、cⅣ水平的检测;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主要血生化指标。分析上述血清学指标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在40例慢性HBV感染者中,G1S03例,G1S19例,G1S21例,G1S33例,G1S44例,G2S110例,G2S23例,G2S44例,G3S42例,G4S41例;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G2S:组血清ALT、ALB及CHE水平较≥G2S2组有所增加,血清AST、TBIL水平较≥G2S2组有所减少,其中仅血清AST水平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LT、TBIL、ALB、CHE水平在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2组血清HA、LN、PCⅢ、CIV水平较〈S2组均有所增加,其中血清HA、PCⅢ、CIV水平在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清LN水平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成人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HBV感染者应及时行肝穿刺活检,以便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处理,防止病情向肝硬化、肝癌的进展。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活检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 简介:病人男,69岁。因反复腹痛、腹泻、便秘交替出现10余年,加重1年来我院就诊。查体:形体消瘦,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淋巴结无肿大。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活跃。血及尿常规榆查均正常,大便常规检杏:稀便,白细胞、B超检查:肝胆脾胰双肾未见明显异常。肠镜检查所见:镜进入肠68cm处见粪块堵寒管腔而终止进镜,所见横结肠,睥曲部及降结肠黏膜,乙状结肠黏膜广泛充血、

  • 标签: 乙状结肠黏膜 慢性结肠炎 炎性息肉 内镜诊断 反复腹痛 交替出现
  • 简介:目的探讨HBsAg和HBeAg定量在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3例急性乙型肝炎和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结果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内科治疗病情痊愈后,HBsAg和HBeAg转阴;在36例接受阿德福韦酯和19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水平下降不明显,而HBeAg则明显下降;治疗48周,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HBVDNA不可测率为47.2%,而恩替卡韦治疗患者为78.9%(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19.4%和26.3%,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6.7%和21.1%(P〉0.05)。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定量检测HBsAg和HBeAg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HBSAG HBEAG 定量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予以克拉霉素联合果胶铋治疗,观察组给予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后两组病理积分情况比较、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H.pylori根除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2.2%(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理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H.pylori根除率,恢复胃部功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阿莫西林 果胶铋 幽门螺杆菌感染
  • 简介:病例:男性,20岁.因反复腹泻8年.加重4个月而收治入院。8年前该患者食用不洁食物后出现腹痛、腹泻,经不规则服用抗生素后.症状有所缓解.以后反复出现类似症状,大便重则5-6次/天,轻则2-3次/天.多为未消化食物或水样便,有时可呈粘冻样.无脓血便或果酱便。近4个月来全身乏力加重.且烦渴、多饮,遂来我院检查。查体:神清,重度营养不良貌,身高166cm.体重29kg.发育差,无男性第二性征

  • 标签: 白血症 慢性腹泻 男性 丙种球蛋白 食物 查体
  • 简介:目的探讨东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检测HBVA—F基因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清HBVDNA定量。结果在29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HBV基因型247例(83.7%),其中HBV基因C型占62.3%(154/247)、B型15.4%(38/247)、D型6.9%(17/247)、B/C混合型4.9%(12/247)、C/D混合型5.3%(13/247)、B/D混合型5.3%(13/247),48例未检出基因型;基因C型感染者之间无性别差异(x^2=0.043,P〉0.05);各基因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无显著性相差,但与48例未检出基因型者比,后者HBVDNA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检测HBV基因型具有特异、敏感、简单和实用的特点,东莞地区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混合型比例相对较高,HBV复制强弱与病毒基因型无关。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基因型 核酸杂交 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