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并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绵阳市协和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治疗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每组各50例。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治疗的方法,开腹组则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血量情况和手术需要的时间,比较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结果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手术时间、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数目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安全性高、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开腹手术 早期子宫内膜癌 临床效果
  • 简介:PI3K/Akt信号通路是许多细胞外因子的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在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中起到重要作用,该通路异常广泛存在于许多恶性肿瘤中,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异常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该通路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诊断以及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PI3K/AKT信号通路 PIK3CA AKT PTEN 子宫内膜癌
  • 简介:目的探讨沉默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表达对子宫内膜癌顺铂(DDP)耐药细胞株Ishikawa/DDP的影响。方法采用DDP长期浓度梯度递增法体外建立Ishikawa/DDP耐药细胞株,并检测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DR1)和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Ishikawa细胞和Ishikawa/DDP细胞的增殖活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Ishikawa/DDP分别转染NC阴性序列(NC组)和siRNAYKL-40(si-YKL-40组),另设未转染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MTT法、划痕实验和AnnexinV/PE双染法检测DDP对si-YKL-40组Ishikawa/DDP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和凋亡的影响。结果体外成功建立Ishikawa/DDP耐药细胞株,3.125、6.25、12.5、25、50、100μmol/LDDP对Ishikawa/DDP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93±2.45)%、(8.14±4.50)%、(11.37±4.62)%、(15.18±3.97)%、(26.29±5.08)%、(41.32±7.64)%,明显低于Ishikawa细胞(P<0.05)。DDP对Ishikawa和Ishikawa/DDP的IC50分别为14.58μmol/L和116.70μmol/L,Ishikawa/DDP的耐药指数为8.004。QPCR检测结果显示,Ishikawa细胞YKL-40、MDR1、Bcl-2、Bax、caspase-3mRNA表达量分别为0.82±0.15、0.43±0.11、1.05±0.23、1.17±0.20、0.96±0.18,而Ishikawa/DDP细胞分别为1.87±0.40、2.34±0.46、1.52±0.28、0.72±0.21、0.49±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25、6.25、12.5、25、50、100μmol/LDDP对si-YKL-40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0.95±2.74)%、(18.73±5.30)%、(32.79±5.47)%、(52.28±6.58)%、(61.73±5.26)%、(65.45±7.33)%,明显高于对照组和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P对si-YKL-40组细胞的IC50为22.19μmol/L。与对照组和NC组比较,si-YKL-40组细胞凋亡率升高、愈合率下降;YKL-40、MDR1、Bcl-2蛋白表达量下调,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沉默YKL-40可显著提高Ishikawa/DDP细胞株对DDP的敏感性,并促进细胞凋亡,其具体机制可能与下调MDR1、Bcl-2表达,及上调Bax和caspase-3表达有关。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YKL-40 顺铂 耐药性
  • 简介: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合理诊疗与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经术后病理学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并对发生转移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发病集中在50-59岁年龄区间,并且该年龄阶段较其它年龄阶段容易发生转移(P〈0.01);子宫内膜癌以内膜样腺癌为主,约占90.97%;其总体转移率为7.41%,Ⅱ型特殊类型内膜癌的转移率明显高于Ⅰ型内膜癌(P〈0.01);内膜样腺癌的分化程度与其转移相关(P〈0.01);浸润深度〈1/2组和≥1/2组间的转移率无明显差异(P=0.676)。结论:子宫内膜癌好发于围绝经期,年龄、类型和分化程度等可能是其转移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转移 分化 浸润
  • 简介:目的评估超声刀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4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超声刀腹腔镜组与单纯腹腔镜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和自然妊娠率。结果超声刀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发热、胃肠功能恢复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单纯腹腔镜组。超声刀腹腔镜组的术后痛经改善率明显高于单纯腹腔镜组(72.1%vs.35.9%,P〈0.01);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腹腔镜组(4.1%vs.18.5%,P〈0.01);术后妊娠率明显高于单纯腹腔镜组(61.1%vs.34.2%,P〈0.01)。结论超声刀腹腔镜手术治疗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且与单纯腹腔镜手术结果比较,术后妊娠率明显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腔镜 超声刀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SULT1E1及ERβ蛋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SULT1E1和ERβ蛋白的表达含量.结果:SULT1E1和ERβ蛋白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含量逐渐降低,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ULT1E1和ERβ蛋白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手术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无关(P>0.05).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SULT1E1蛋白与ERβ蛋白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66,P<0.01).在正常增生期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SULT1E1蛋白与ERβ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035,P>0.05;r=0.466,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腺癌的渐近演变过程中,SULT1E1、ERβ表达降低或缺失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形成有一定的关系,ERβ蛋白含量越多,SULT1E1蛋白对雌激素的调节作用越强,但不能作为子宫内膜腺癌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进行评价的指标.

  • 标签: 子宫内膜腺癌 雌激素受体亚型β(ERβ) 雌激素代谢 雌激素硫酸基转移酶(SULT1E1)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腺上皮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生理及病理学变化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对99例子宫内膜诊刮样本组织标记。结果14例呈分泌反应、15例萎缩、24例增生、8例不典型增生、38例子宫内膜原发癌(I型25例,II型13例)腺上皮ki-67表达率分别为0%、33.3%、83.3%,75.0%、57.9%(I型44.0%,II型84.6%)。结论ki-67与子宫内膜增殖有关,分泌反应缺失表达;Ki-67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分类有关。

  • 标签: 子宫内膜 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癌 宫颈癌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对患者膀胱功能、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子宫切除手术的1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开腹组(n=58)、腹腔镜组(n=52),开腹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膀胱功能及排尿功能.结果术后1周,腹腔镜组患者的尿频及尿不尽、排尿等待的发生率分别为5.77%、7.69%,均低于开腹组的18.97%、24.14%(P﹤0.05);术后1个月,腹腔镜组患者的尿频及尿不尽、排尿等待的发生率分别为1.92%、1.92%,均低于开腹组的12.07%、12.07%(P﹤0.05);术后1个月,腹腔镜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壁厚度均低于开腹组(P﹤0.05),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排尿量测定值均大于开腹组(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对患者膀胱功能、排尿功能影响更小,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腹腔镜 子宫切除术 膀胱功能 排尿功能
  • 简介:多重癌(multipleprimarycarcinomas,MPC)是指同一患者的单个或多个器官组织发生2个以上的原发癌。多重癌临床并不少见,其在全部恶性肿瘤中的构成比例文献报道不等,国外平均为10.6%,国内为0.52%~2.45%,国内报道低的主要原因为尸检率低。我院曾收治1例子宫内膜癌、结肠癌、甲状腺癌异时三重癌病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结肠癌 甲状腺癌 异时多重癌 个案报道
  • 简介: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环氧化酶2(COX-2)、肝激酶基因B1(LKB1)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正常子宫内膜、31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NF-κB、COX-2、LKB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NF-κB、COX-2、LKB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70.0%、35.0%,41.9%、64.5%、61.3%和35.0%、51.7%、93.3%,NF-κB、LKB1在3组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OX-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NF-κB、COX-2、LKB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病理类型、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LKB1蛋白表达与肌层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NF-κB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亦相关(P<0.05)。结论NF-κB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LKB1低表达,其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子宫肿瘤 子宫内膜癌 NF-&kappa B COX-2 LKB1
  • 简介: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多种凋亡基因、侵袭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双盲随机对照研究,选取7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与对照组,各39例。米非司酮组采用米非司酮+手术治疗,对照组仅行手术治疗,术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侵袭基因、凋亡基因的蛋白表达量。结果:米非司酮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β-catenin、GSK3β、uPA、NF-κBp65、OPN等侵袭基因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Smac、Bax、Fas等促凋亡基因的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c-IAP1、Bcl-2、Livin、Id-1等凋亡抑制基因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能够影响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多种侵袭、凋亡基因的表达,可下调侵袭基因的表达,抑制侵袭;上调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以及下调凋亡抑制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

  • 标签: 米非司酮 子宫内膜异位症 腺上皮细胞 凋亡基因 侵袭基因
  • 简介:目的:提高对同时发生的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与卵巢癌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2例诊断为同时发生的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与卵巢癌的诊断、治疗,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为绝经后,以绝经后不规则出血就诊,术前检查发现卵巢占位病变。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双癌。结论: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诊断上容易与II期卵巢癌和III期子宫内膜癌混淆,但两者的预后和治疗不同,所以明确区分两者是完全必要的。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卵巢肿瘤 诊断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子宫内膜腺癌CEA表达与粘液表型,探讨CEA免疫表达及粘液表型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学诊断中应用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二步法及阿尔新蓝(PH2.5)/希夫-过碘酸(AB(PH2.5)/PAS)组织化学法染色检测子宫内膜腺癌细胞CEA的表达及粘液表型。结果子宫内膜癌CEA阳性表达率22.7%(10/44),其中33例内膜样腺癌CEA阳性率18.2(6/33),高.中分化、低分化组CEA阳性率11.5%(3/26)、42.8%(3/7),P〉0.05,对应CEA(+)区AB(+)。浆液性乳头状癌CEA阳性率37.5%(3/8),对应CEA(+)区AB(-);2例粘液腺癌CEA(+),AB(+);1例透明细胞癌CEA(-),AB(-)/PAS(+)。结论CEA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是否功能性分泌酸性唾液酸粘液(AB+)有关;CEA免疫组织化学及粘液组织化学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子宫内膜腺癌 癌胚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粘液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的差别,以及ER、PR、p53、CD44V6在不同年龄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回顾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初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142例。所有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标本按照患者年龄分为三组:<50岁40例,5060岁58例,>60岁44例。参照FIGO1989年病理分级标准严格分级。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年龄段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p53以及CD44V6表达的差异。结果:年龄小于50岁患者95.0%为高分化腺癌(G1),而大于60岁患者59.1%为低分化腺癌。小于50岁患者少数子宫内膜癌组织内高表达ER(2.5%)及p53(5%),多数高表达PR(42.5%)。与之相反,大于60岁患者多数子宫内膜癌组织内高表达ER(50.0%)及p53(15.9%),少数高表达PR(15.9%)。CD44V6虽然在三个年龄组间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这种差异并不随年龄变化而呈现明显增高或降低趋势。结论:大于6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分级升高,分化程度明显降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及p53表达显著增加,而PR表达显著减少。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年龄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P53 CD44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