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面护理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把2020年1月-2021年1月作为研究时间段,选取该时间段内收治的110名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按双色球分类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全面护理,分析比较护理结束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SAS和SDS心理状态指标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护理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护理中有良好的作用,能对患者的心理负面情绪进行改善,促进治疗效果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临床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全面护理 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理状态 效果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考察头孢噻肟钠与五种针剂在输液中的稳定。方法:观察外观,测定pH值,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结果:在室温下,头孢噻肟钠与三磷酸腺苷、辅酶A、山莨菪碱、雷尼替丁、肌苷五种针剂在5%葡萄糖输液中配伍5h内是稳定的,头孢噻肟钠含量以及配伍溶液的pH值,外观,均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在室温下,头孢噻肟钠与三磷酸腺苷、辅酶A、山莨菪碱、雷尼替丁、肌苷五种针剂在5%葡萄糖输液中可以配伍。

  • 标签: 头孢噻肟钠 三磷酸腺苷 辅酶A 山莨菪碱 雷尼替丁 肌苷
  • 简介:摘要:冻干工艺是一种常用的制备药品的方法,它通过将溶液在低温下急速冷冻并施加适当的真空,使溶剂以固态气化的方式从样品中蒸发,从而得到固体的冻干产物。冻干工艺在药品制备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对药品的稳定和保存期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冻干工艺的原理、影响药品稳定和保存期限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评估方法。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注射用头孢拉定分别与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的配伍稳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6h内头孢拉定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配伍液的pH、外观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结果注射用头孢拉定与4种药物配伍后的pH值、外观、含量及紫外光谱均无显著变化.结论6h内头孢拉定与4种药物配伍基本稳定.

  • 标签: 头孢拉定 配伍 稳定性
  • 简介:目的:观察加用阿魏酸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82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盐制剂、ACEI、βl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加用阿魏酸钠片100mg,tid。两组均治疗14d,比较两组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阿魏酸钠治疗心绞痛安全有效。

  • 标签: 阿魏酸钠 心绞痛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考察替硝唑注射液与5种注射液(消旋山莨菪碱、地塞米松、KCl(100mg/mL)、维生素C、西米替丁)的配伍稳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替硝唑注射液与上述5种注射液配伍后6h内含量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外观并测定pH值。结果:在室温条件下,替硝唑注射液与上述药物配伍0~6h内其外观、pH及含量均无显著变化。结论:6h内替硝唑注射液与上述5种注射液配伍稳定

  • 标签: 替硝唑注射液 紫外分光光度法 配伍稳定性
  • 简介:目的考察溶媒种类对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与联用其他药物时的稳定影响。方法将40mg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与100mL的注射用水、0.9%的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应用HPLC法分别于0、0.5、1、2、4、6、12、24h测定混合液中埃索美拉唑的含量,定时测定溶液的pH值并观察溶液的颜色/澄明度变化。选用配伍后稳定最佳的溶媒100mL配制埃索美拉唑溶液,分别加入10mL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生长抑素、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复方氨基酸射液、甘露醇注射液、注射用果糖二磷酸钠、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观察0、0.5、1、2、4、6、12、24h溶液的颜色/澄明度变化。结果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4h后药物浓度、pH值、颜色/澄明度均无明显变化,而溶于注射用水、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后,药物浓度、pH值和颜色/澄明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埃索美拉唑与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配伍后24h溶液颜色/澄明度无明显变化;与复方氨基酸和甘露醇注射液配伍后6h溶液颜色改变;与生长抑素、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注射用果糖二磷酸钠和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溶液颜色/澄明度均即刻改变。结论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以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时溶液的药物浓度、pH值和颜色/澄明度较稳定;埃索美拉唑与生长抑素、复方氨基酸、甘露醇配伍时溶液颜色/澄明度易发生变化,临床使用时应注意;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注射用果糖二磷酸钠、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临床上应禁用。

  • 标签: 埃索美拉唑 溶媒 稳定性
  • 简介:目的:考察室温(25℃)下头孢呋辛钠在木糖醇注射液中的稳定。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液中头孢呋辛钠的含量,并观察外观、pH值的变化。结果:头孢呋辛钠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后5h内其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室温(25℃)下头孢呋辛钠在木糖醇注射液中稳定良好。

  • 标签: 头孢呋辛钠 木糖醇注射液 稳定性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简介:头孢米诺钠为头孢霉素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常作用点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显示很强的亲和性,不仅抑制细胞壁合成,并与肽聚糖结合,抑制肽聚糖与脂蛋白结合以促进溶菌。在短时间内显示很强杀菌力,低于最低抑制浓度(MIC)也有杀菌作用,具有广谱、耐酶、抗厌氧菌、杀菌力强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实验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米诺钠的含量并对其在甘油果糖注射液、转化糖注射液和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中的稳定进行观察分析.

  • 标签: 头孢米诺钠 稳定性 测定 甘油果糖注射液 注射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简介:目的考察黄芪注射液与全营养混合液配伍的稳定。方法按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案,将黄芪注射液与全营养混合液配伍,通过光阻法、显微计数法两种方法同时测定混合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pH值;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测定乳剂颗粒的大小及粒径分布;HPLC—ELSD法测定TNA中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黄芪注射液与全营养混合液配伍后,测得pH值低温组为(5.87±0.02),室温组为(5.88±0.09),混合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符合药典标准;脂肪乳剂颗粒直径在低温组为(0.297±0.0049)μm,室温组为(0.297±0.0047)μm;黄芪甲苷的含量48h内RSD1.81%。结论黄芪注射液与全营养混合液配伍后,上述观测结果稳定

  • 标签: 黄芪注射液 全营养混合液 配伍
  • 简介:【摘 要】目的:对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溶液的稳定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测定方法,测量溶液不同时段的具体含量,并仔细观察颜色变化。结果: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溶液在不同溶剂表现有着较大的差异,在葡萄糖注射液稳定最低,在用药 3h以后,药物含量大幅度下降,降幅在 10%-30%,在浓度为 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稳定最高,在用药 3h以后,含量降幅在 10%以内。结论: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溶液在葡萄糖溶液中的稳定较低,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药物含量的下降速度也随之升高,为此可以采用浓度为 0.9%氯化钠溶液溶解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并在 3h完成输液工作,并且还要控制好整个输液过程的温度,大概在 25℃以下即可。

  • 标签: 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溶液 稳定性
  • 简介:【摘要】 目的:研讨正畸治疗中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钉应用稳定观察。方法:收治成年双颌前突畸形患者68例,根据随机法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助攻型组(助攻型支抗种植体)和自攻型组(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钉),每组各34例患者,比对两组不同植入方法对患者的支抗成功率和支抗体脱落率。结果:自攻型组支抗成功率、支抗体脱落率与助攻型组相比,数据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自攻型和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均有较好的稳定,但是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钉,操作简单,对患者骨损伤较小,对成年双颌前突畸形患者实施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钉符合临床治疗需求。

  • 标签: 正畸治疗 自攻型 微种植体 支抗钉 稳定性
  • 简介:【摘要】 目的:研讨正畸治疗中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钉应用稳定观察。方法:收治成年双颌前突畸形患者68例,根据随机法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助攻型组(助攻型支抗种植体)和自攻型组(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钉),每组各34例患者,比对两组不同植入方法对患者的支抗成功率和支抗体脱落率。结果:自攻型组支抗成功率、支抗体脱落率与助攻型组相比,数据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自攻型和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均有较好的稳定,但是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钉,操作简单,对患者骨损伤较小,对成年双颌前突畸形患者实施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钉符合临床治疗需求。

  • 标签: 正畸治疗 自攻型 微种植体 支抗钉 稳定性
  • 简介: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工艺因素对双氯芬酸钾(DFP)颗粒及胶囊的物理特性、体外溶出度、短期和长期稳定的影响。采用湿法制粒方法,制备DFP颗粒,制粒溶剂中水/乙醇比例越低,所生成总有关物质越少。与50℃或60℃干燥相比,湿物料在70℃干燥时,有关物质生成更多。DFP颗粒制备过程中,药物对强光比较稳定。水/乙醇溶剂比例为1:4时,DFP颗粒的粒度较小,休止角较大。4种不同水/乙醇溶剂比例制备的DFP颗粒,其10分钟溶出度均低于2%,而30分钟溶出度可达95%。DFP胶囊(水/乙醇,1:4)的有关物质显著低于DFP胶囊(水/乙醇,1:0)。在高温(60℃)或强光(4500±500Lux)下保存10天,DFP胶囊稳定差,但在高湿条件(92.5%RH)比较稳定。在长期稳定试验条件(25±2℃,60%±10%相对湿度)下保存12个月,DFP颗粒的稳定优于DFP胶囊。2个月长期稳定数据表明,胶囊材料种类对DFP的稳定无影响。总之,DFP颗粒对溶剂种类和干燥温度敏感,而DFP胶囊须在低温、避光条件下保管。

  • 标签: 双氯芬酸钾 湿法制粒 物理特性 影响因素试验 长期稳定性
  • 简介:目的:酚磺乙胺、维生素C均为理化性质不稳定的药物,综合临床药品稳定实验,明确两种注射液是否可以配伍使用。方法:通过国内文献检索并进行分析。结果:两药配伍使用无明显变化,酚磺乙胺氧化变色与药品的理化性质、赋形剂、光线、pH值、浓度及温度等因素有关。结论:两药配伍使用应控制配液环境,现用现配,避免变色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酚磺乙胺 维生素C 配伍反应 配伍稳定性 注射剂 配伍使用
  • 简介:目的:考察盐酸左氧氟沙星在葡萄糖输液中与4种注射液(消旋山莨菪碱、地塞米松、氯化钾、维生素C)的配伍稳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盐酸左氧氟沙星与上述4种注射液配伍后室温下6h内的含量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外观并测定pH值。结果:在室温条件下,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上述药物配伍0~6h内其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显著变化。结论:6h内盐酸左氧氟沙星与上述4种注射液在葡萄糖输液中配伍基本稳定

  • 标签: 盐酸左氧氟沙星 消旋山莨菪碱 地塞米松 氯化钾 维生素C 配伍稳定性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斑块稳定以及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及IL-6的水平的临床关系研究。方法选取从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取血测定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IL-6的含量;采用彩超进行常规检查颈动脉内斑块的情况,分析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及IL-6的水平变化对颈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的影响以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实验组的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及IL-6的水平均比对照组高,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不同稳定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及IL-6的水平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及IL-6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呈正相关。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及IL-6的水平均增高,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有关系,多种因素联合导致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斑块 血脂 超敏C反应蛋白 白介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