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页八八七著录炳《我园集》,而未详其生卒年,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亦未及此人。今按:炳生卒年实可考。《我园文集》卷上《五月初九日申覆抚军实力整饬学校书》:“(嘉庆)十三年又奉委督天门县苏家畈一代堤河。书七上督宪汪,谬蒙采纳,事竣验收。

  • 标签: 生卒年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著录 校书
  • 简介:<正>不论是日常生活语言或是文学语言,比喻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贴切的比喻可以使艰深的思想具体化,枯燥的事物形象化,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在其传世名著《文心雕龙》中对“比”、

  • 标签: 隐喻意义 修辞格式 比喻 心理因素 量度 机理
  • 简介:武汉的煨汤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代,楚人彭祖就以制汤而闻名于世.汤在古代叫羹或羹汤,是一种肉汁.古代的羹比我们今天的汤要浓稠一些,"汤"则是我们今天说的开水.在古代,贵族阶级吃的是肉羹,如羊羹、犬羹、雉羹等;穷人吃的多是菜羹,如藜羹、芹羹、苦羹等.孟子说:"一巢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指的就是这种菜羹.古人食羹叫调羹,调和五味最早是从食羹开始的.直到现在,我们喝汤用的汤匙仍有人叫"调羹".随着烹饪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国的烹饪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时的羹汤更加丰富多彩.清代说:"鱼糁元子滚鸡汤".李渔在中说:汤即羹之别名也.

  • 标签: 喻凤山 饮食风俗 餐饮业 企业家 煨汤
  • 简介:国庆节前,蒙陈锦鸿副主编厚爱,赠我一大摞《羊城今古》。灯下翻阅。在2005年第1期上.见到文友韩伯泉教授写的《广州流行有关“鸡”的熟语》。先读为快。受益。之后,文思涌起,遂有这篇续貂之作。

  • 标签: “鸡” 国庆节 副主编 熟语
  • 简介:近代以来,人们常爱借用中草药远志和当归之名,或喻意,或寄怀,颇富情趣。近读史书,发觉这种用法,三国时代蜀之姜维已尝试过了。姜维字伯约,曹魏天水郡冀县人。归蜀后,其母仍在冀县,未能接出。据南朝沈约《宋书》卷引《五行志二》,魏人曾“使其母手书呼维令反,并送当归以譬之。”姜维奉母极孝,但想到在曹魏时所受猜忌和归蜀后诸葛亮的推重信赖,遂“报书曰:良田百顷,不计一亩。但见远志,无有当归。”在这封信里,姜维用“良田百顷”,比喻在蜀的前程广阔;“不计一亩”,比喻为了建功立业,只好告别故园;“但见

  • 标签: 姜伯约 天水郡 冀县 百顷 五行志 三国时代
  • 简介:青海"花儿"是流传于青海地区各民族中的一种口头传唱的民歌,是一种质朴生动的民间文学形式,它的主要功用是表达男女间互相爱慕的思想感情,兼有讽刺和劝化的作用。正因为"花儿"的这种功用,所以"花儿"也被视为"野曲",禁止在家里或某些严肃的场合演唱,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下如民间庙会、"花儿"演唱会,或者在野

  • 标签: 事喻理 取事 花儿取
  • 简介:是一种打比方的特点很明显的比喻,古代诗人的笔下,它被频繁地应用于茶或其属性的描绘。新世纪出版的两种古茶诗选可以证此。对入选茶诗中茶或其属性为本体的显,可从其喻义所指入手分析,按茶功、茶叶、茶汤、茶声、茶味、茶值的顺序进行。在古茶诗的审美形象世界里,由于采用了具有物象意义的显形式咏茶,以上所指便极其感性而又不乏诗意地表现在文本中,其各自内涵被一一“状溢”于读者“目前”。惟其如此,关于茶的显便获得了“轻嫩如松花”的审美效果。

  • 标签: 古茶诗 显喻
  • 简介: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决战,在浴血奋战中产生了大量伤残军人。妥善安抚这些伤残军人及家属是当时重要的政治、社会问题。国民政府在经济困窘,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扩大了教养院的规模,强化了其“管、教、养、安置”的功能,伤残军人抚恤呈现出由恤金抚恤向服务抚恤侧重,物质抚恤与精神抚恤结合的态势。这种抚恤方式虽然节约了开支,保障了部分残废军人的利益,但囿于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效果有限。

  • 标签: 服务型抚恤抗日战争伤残军人教养院
  • 简介:实事求是地记述党史、对待党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不仅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权域教授对党史工作者的期望.也是我们的神圣责任。长期以来一则关于红军长征中在贵州茅台酒厂的酿酒池里洗脏脚的谣言.在国内外流传甚广.就是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典型事例。权域教授曾对此多次予以驳斥.并为澄清历史真相.致信张爱萍将军、四川宜宾县红楼梦酒厂厂长、全国劳动模范阳治国和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乔洪.他们在回信中.用确凿的证据驳斥了这种传闻。《党的文献》在2002年第1期曾刊发了其中三封通信.乔洪的信是2002年6月以后收到,为完整报道有关情况,本刊将这组通信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 标签: 党史工作者 实事求是 全国政协委员 证据 对待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