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高分辨率的光学成像技术,利用光学干涉原理可以清晰地显示支气管管壁的各层组织微结构,无需组织活检即可达到类似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效果,有助于减少有创操作和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率,对于肺癌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OCT关于肺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可使患者致残,降低预期寿命与生活质量,并因此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脊髓功能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损伤并做出相应的处理,从而有效降低脊髓损伤的发生率。文章主要介绍了目前几种常用的脊髓功能监测手段,包括神经电生理监测(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肌电图)和漫射光学。神经电生理监测是目前最常用手段,漫射光学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在脊髓监测中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而未来漫射光学在脊髓监测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普遍。

  • 标签: 脊髓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 漫射光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到2013年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状体植入术的100例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一个月对以上全部术眼进行视力和黄斑区OCT检查,对术眼黄斑中心的视网膜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在以上100例患者中,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在0.07—0.40,OCT检查表明黄斑中心视网膜在形态结构上没有显著异常,黄斑中心厚度(CFT)大约为239.72±12.31μm;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获得一定程度提高,眼部没有严重炎症发生,没有在眼底镜下发现黄斑区异常;术后1周和1个月的OCT检查没有观察到黄斑囊样水肿,CFT分别是248.33±10.81μm和241.29±9.66μm,比术前稍微有所增加,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在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顺利完成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短期内,CFT平均值比术前增加了一定程度,术后OCT检查没有见到黄斑囊样水肿。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术后黄斑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对黄斑疾病的诊断。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黄斑疾病患者40例应用OCT对黄斑疾病进行诊断,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黄斑疾病患者40例应用OCT诊断,黄斑水肿2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9例,黄斑裂孔3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2例,黄斑部视网膜前膜2例,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例,视网膜劈裂1例,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症1例。结论OCT应用于黄斑疾病诊断筛查,确诊率较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CT 黄斑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是最经典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但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因素较多,涉及标本采集、转送和保存,抗凝剂及诱导剂的使用,试验仪器和耗材技术指标等诸多因素。为规范光电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提高临床血栓和出血性疾病的诊疗能力,该共识从质量管理方面对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检验前、中、后过程进行了标准化,以促进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的规范应用和良性发展。

  • 标签: 血小板聚集 光电比浊法 血栓和出血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个CT-WEPL校正曲线,用于碳离子放射治疗计划系统(ciPlan)。方法使用几个组织等效材料测量WEPL系数,在这些数据基础上,根据分布拟合出CT-WEPL校正曲线。结果通过实验测得CT-WEPL=1.075×10-3CT+1.068(CT<-85);CT-WEPL=4.247×10-4CT+1.014(CT≧-85)讨论在实验基础上,CT值与WEPL系数之间没有固定通用的曲线,对于特定的CT机,应该建立一个专用的CT-WEPL校正曲线。

  • 标签: 重离子 Bragg峰 CT-WEPL
  • 简介:早在60年代人们就把环境空气分析仪和工业过程监控仪直接用于污染源排放监测。由于当时研制的烟气稀释系统稳定性差,环境空气分析仪在污染源排放监测中的应用没有成功。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德国和美国成功地研制、生产、发展了排放监测系统,重新设计了测量高浓度气体的环境分析仪和不用抽取样品而是将探头直接插入烟道测量烟气的现场分析仪,并不断对仪器进行改进。在美国,第一台连续排放监测系统出现于1971年,但由于某些技术原因,连续排放监测系统制造工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 标签: 烟气 SO2 监测系统
  • 简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OCTA)是近几年来新兴的眼科影像学检查方法,OCTA具有无需造影剂、高分辨率、检查快捷、三维成像等优势,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occlusion,RVO),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眼前节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但OCTA也有应用的局限性。本文对OCTA的成像原理及特点做简单介绍,就OCTA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静脉阻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对青光眼诊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青光眼患者30例42眼为观察组,同时对照组选取30例60眼视力正常体检者。对两组患者均行OCT检测,对比两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盘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上方、下方、颞侧、鼻侧RNFL厚度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盘参数除视盘面积无明显变化,其它参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有助于青光眼诊断,其RNFL厚度与视盘参数改变情况是早期诊断青光眼的敏感指标,OCT是对青光眼诊断有效的应用。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CT 青光眼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观察不同方法处理牙本质后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的表现差异。方法选取20颗因治疗需要拔除的人前磨牙,去除牙齿冠方1/3暴露牙本质,随机分为A、B、C、D共4组,每组5颗牙。于各组牙齿牙本质表面涂抹粘接剂并光固化后,保持A组及C组牙齿表面干燥条件下树脂粘接。于B组及D组牙齿牙本质表面喷洒水雾模拟唾液污染后树脂粘接。在牙本质树脂粘接后使用OCT对样本扫描成像。结果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在OCT图像上显示为显著高亮度影像,与周围正常组织及粘接区域分界清晰。无论是在激光蚀刻后或是酸蚀剂蚀刻后,干燥条件下的树脂粘接并不能完全杜绝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的发生,水汽污染条件下树脂粘接后的粘接界面缺陷更加明显。结论OCT系统在牙本质树脂粘接过程中可对牙本质及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进行有效监测,能准确显示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具有作为临床治疗过程实时监测系统的潜力。相比于激光蚀刻技术,磷酸酸蚀剂蚀刻操作简便,且能减少干燥或污染状态下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的发生。

  • 标签: 铒激光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树脂充填 牙本质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注射用盐酸米托蒽醌与葡萄糖和氯化钠配伍后的光学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在遮光、日光灯和较弱的散射光下,采用HPLC法测定溶液中注射用盐酸米托蒽醌的含量,测定溶液的PH值,定时观察溶液的外观颜色。结果注射用盐酸米托蒽醌与葡萄糖和氯化钠配伍后,在3组不同光照条件下,含量、pH值和外观颜色在8h内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盐酸米托蒽醌与葡萄糖和氯化钠配伍后8h内不必采取避光操作。

  • 标签: 注射用盐酸米托蒽醌 含量变化 高效液相色谱法 配伍 光学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敏感度作为眼视光学的重要定义,在现代社会应用中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在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对比敏感程度在眼视光学应用中各有侧重,不同应用方向对于对比敏感程度应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对比敏感度在眼视光学中的应用进行类型化分析,认为通过现有的光学应用能够使眼科疾病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敏感度 眼视光 定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显示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其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卒中注册中心和南京卒中注册中心,连续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进行术中OCT检查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记录患者临床特征,分析OCT图像,观察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同时收集斑块钙化、薄纤维帽、支架贴壁情况、斑块脱垂以及微夹层等OCT图像特征。对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3例患者,其中17例(23.3%)OCT显示支架内血栓形成。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围手术期血管事件,其中1例较严重。支架内无血栓形成组未发生围手术期血管事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夹层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5.439,95%可信区间1.102~26.837;P=0.038)。结论OCT可显示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后者与围手术期血管事件相关,而微夹层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栓形成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光学分子内窥镜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医学影像技术,它以光学分子探针的靶向标记为基础,通过荧光成像来识别可疑病灶和肿瘤组织。相比传统内窥镜,该技术更易发现肉眼难以识别的可疑病灶,并可在图像引导下精确活检和切除。尽管该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因其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和分辨率,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靶标实时成像等优点,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本文综述了光学分子内窥镜诊疗技术在膀胱镜检查、肾部分切除术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发展现状,并对靶向特异性分子探针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介绍。

  • 标签: 光学分子 影像 内窥镜 泌尿外科
  • 简介: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第一大疾病,因而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及时治疗和保证生活质量具有关键的意义。光学功能成像技术是乳腺肿瘤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对肿瘤的良恶性能做出较准确的诊断。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光纤、光源、探测器、影像及计算机控制仪器的发展,对光学定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起到了史无前例的促进作用。在乳腺疾病的检测、诊断和监测上,

  • 标签: 光学功能成像 乳腺肿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白内障术后低视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者,对所有患者给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并分析低视力产生原因。结果98例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者中老年性黄斑变性人数为17例,黄斑水肿人数为35例,糖尿病眼底病变人数为13例,视神经萎缩人数为8例,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人数为6例,黄斑板层裂孔人数为4例,视网膜脱落患者人数为4例,未有任何异常人数为11例。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是一种非接触的新型诊断技术,在白内障术后低视力患者的检测中能够迅速确定出低视力的原因,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白内障术后 低视力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应用效果
  • 简介:光学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功能成像技术。该技术通过对组织血红蛋白浓度及血氧饱和度的测量,反映肿块内部代谢状况,从而为乳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与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光学成像技术 乳腺病变 进展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应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进行护理工作量测量的方法,为护理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护理绩效管理提供依据。通过在文献回顾、科室调研及前期护理工时测量的基础上,结合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形成了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中护理工作量测量的初稿;经过33个临床科室2轮的问卷调查及德尔菲法2轮的20名专家咨询,确定了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中护理工作量测量的项目、权重及数据获取的方式。结果为初稿中调查的护理工作项目为300项(有收费代码238项,无收费代码62项),最终确定项目为225项(有收费代码190项,无收费代码35项)。结论是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进行护理工作量测量全面、准确、快捷、时效性高,负荷权重法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了临床护理工作量情况。

  • 标签: 德尔菲技术 工作负荷量 医院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