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旨在对后殖民主义时代的批判理论如何真正具有批判性进行反思。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批判理论对后殖民主义问题的沉默,并认为哈贝马斯与霍耐特对历史进步理念的信守及以此确立的规范性视角阻碍了批判理论的去殖民化进程。通过对阿多诺与福柯的思想进行解读,作者提出了一种作为历史问题化的批判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批判理论能够在自身的理论传统内部发现资源,进而不仅可以通过摆脱历史的进步主义解读而实现自身的去殖民化,而且可以以一种语境主义的、内在的方式确立自身的规范性视角。

  • 标签: 阿多诺 福柯 后殖民主义 批判理论 进步
  • 简介: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论文研究背景,研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和意义。讲述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及现状,表述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介绍了电影《绿皮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并简要描述了《绿皮书》字幕翻译的特征。以电影《绿皮书》字幕为译例,举例分析了在该影片的字幕翻译中运用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

  • 标签: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归化 异化 《绿皮书》
  • 简介: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来,王安忆小说《香港的情与爱》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香蕉人”老魏的东方主义下的“寻根”,“他者”的“他者”逢佳在殖民主义下的“出走”以及“寻根”与“出走”的较量,即二元对立的中和与对话.

  • 标签: 香港 东方主义 寻根 他者
  • 简介:恩格斯指出:“苦力贸易”是一种“以印度和中国隐蔽的苦力奴隶制代替公开的黑人奴隶制”。十九世纪开始,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发南洋殖民地需要大批的廉价劳动力,但是,由于非洲人力枯竭,英国又先后于1807年和1838年两次宣布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因此,各殖民地的劳动力供应日趋紧张,殖民主义者不惜长途跋涉到遥远的东方,争相掳掠华工。

  • 标签: 十九世纪西方 对华工 工掳掠
  • 简介: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野草在歌唱》呈现了南非殖民统治下的种族压迫和土著黑人的悲惨境遇。摩西作为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土著黑人,虽完成了报复行动,但也使自己走向了不归路。国内大部分的研究都以玛丽为主要关注对象,对摩西解读相对较少。文章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分析摩西的人物形象,以期看到殖民制度下黑人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和作者隐性殖民话语的书写。

  • 标签: 《野草在歌唱》 摩西 后殖民主义 人物形象
  • 简介:当前南北双方在环境问题上的矛盾斗争愈演愈烈,成为南北矛盾斗争的新焦点。环境殖民主义是南北双方在环境问题上矛盾加剧的深刻根源。文章论述了环境殖民主义产生的历史与时代背景,其在当前国际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及这一矛盾的解决之道。

  • 标签: 环境殖民主义 南北矛盾 根源
  • 简介:一、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关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对亚非拉殖民地的作用和意义,无论从纵向或横向考察,都应该强调具体分析。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从时间上看,不好说它是资本主义的孪生物,也不好说它们是'同步产生和发展'的。早期的殖民活动(包括1415年葡萄牙人占领北非休达城)应该说是资本主义的先驱。殖民主义的寿命要比资本主义的寿命短,当殖民主义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 标签: 休达 热带非洲 葡萄牙人 双重使命 殖民活动 殖民地经济
  • 简介:摘要:在美国拉丁裔诗人马丁·埃斯帕达的诗集《漂浮者》中,他揭示了美国少数族裔的生存困境,其中包括被边缘化的现状、身份危机、以及他们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和歧视。本文根据后殖民理论对《漂浮者》进行解读,揭示了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出现了混杂性,由此加剧了他们在欧洲中心主义社会中的边缘化。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应用旨在为《漂浮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也提醒读者关注美国少数族裔的生存现状和生存困境。

  • 标签: 《漂浮者》 后殖民理论 美国少数族裔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2-19
  • 简介: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来说,在资本主义列强进行殖民侵略的同时,在遭受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不同地区

  • 标签: 世界现代史 中的处理 教材中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2-21
  • 简介: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来说,在资本主义列强进行殖民侵略的同时,殖民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没有什么进步作用

  • 标签: 世界现代史 中的处理 教材中的
  • 简介:小说《黑暗的心》讲述了马洛非洲之旅伴随下的精神之旅,在东方主义殖民地权力话语理论考察下,该小说透露出后殖民主义意识。通过马洛的所见所闻,作者康拉德呈现了被西方殖民者丑化后的非洲殖民地——东方世界——的一个影子,以及当地黑人妇女被剥夺话语权的境况,同时,康拉德还通过马洛的所思所感,进一步消解了西方对东方的种种谬误,并展现了失语的殖民地妇女寻求走出沉默的渴望。

  • 标签: 《黑暗的心》 后殖民主义 谬误 失语
  • 简介: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印第安人具有一定的模式特征:愚昧、凶残和难以逃脱的厄运。杰克.伦敦在短篇小说《强者的力量》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印第安形象,他们的姓名奇特、相貌丑陋、行为粗野,长期处于落后和边缘化的状态,部落之间的纷争和内部的争斗导致了他们必然灭亡的悲剧命运。印第安人模式化形象的塑造和悲惨的结局是殖民主义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形象符合霸权文化和白人殖民者的双重要求,虚假的印第安形象使殖民主义者的掠夺和杀戮合法化。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印第安形象 殖民主义话语 边缘化
  • 简介: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别出心裁的叙述方式和充满魅力的语言书写了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困境、美国黑人对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反抗、美国黑人对本族文化的坚守,以及两种文化的融合。本文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中的文化霸权、文化殖民、混杂性等术语分析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文化身份困境以及重建之路。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托妮·莫里森 文化身份
  • 简介: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框架内,以英爱殖民冲突为背景,解读了爱尔兰的伟大诗人和天才文学批评家谢默斯·希尼创作的昭示性别身份和反映北爱尔兰女性不堪遭遇的诗歌,分析了诗中塑造的一系列遭受压迫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北爱尔兰女性在殖民者、宗教、男权三重压迫下的艰难生存环境。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女性形象 殖民者 宗教 父权
  • 简介:摘要:约翰·冈田的小说《不一不仔》反映了1942年的重置营事件和1943年的征兵令对战后日裔美国社区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本论文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视角,以理论中的“他者”为切入点,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了《不-不仔》一书中“不不仔”的“他者”身份。

  • 标签: 后殖民主义批评 他者 不-不仔
  • 简介:2011年10月,通过一位意大利研究生的联系,突然接到阔别十余年的意大利罗马大学尼兹教授(ArmandoGnisci)的来信。我认识尼兹教授早在1996年,当年他远道而来,参加在吉林长春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第5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题目是“作为‘非殖民化’学科的比较文学”。我当时感到他看待比较文学的角度很新,许多问题是我从未认真想过的。

  • 标签: 教授 精神世界 殖民主义 中国比较文学 国际学术讨论会 友谊
  • 简介:一、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黑人运动等非殖民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在取得政治的独立性后,文化、经济上摆脱发达国家侵略,取得自我身份、平等话语权的事项不断地被提上议事日程。上个世纪60年代在全球文化的动荡中,知识分子开始对西方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

  • 标签: 文化碰撞 殖民主义理论 牺牲品殖民主义
  • 简介:申采浩(1880-1936)的短篇小说(1928)《龙与龙的大激战》是有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所宣扬的殖民主义话语的具有后殖民主义话语特征的作品。该作品的后殖民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加强民族自主意识的抵抗性民族主义和民众直接革命论。在《龙与龙的大激战》中他批判了沦为日本帝国主义走狗的朝鲜文人,同时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用‘同种同文说’欺骗朝鲜民众的丑恶嘴脸。从这部小说中我们不仅看到他对于本民族语言的热爱和独立自主的民族历史观,也看到他以是否有利于朝鲜独立为唯一判断标准的阶级分析方法。他在这部小说中对已沦为日本殖民势力一员的日本民众加强了警觉,同时对于因共产主义的潮流造成民族抗日力量的分裂表露出了担忧。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民族自主意识 民众直接革命论 阶级分析
  • 简介:全球化进程必然导致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冲突。对于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的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创作和传播而言,既要坚持古典文学样式的写作,又要面对新加坡多元社会的文化洗礼。对于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即中国古典文学种类的海外生存现状,以及在中外的对话、交流中反观我们中国古典诗词在当代的生存的问题,是具有现代意识与前瞻性的论题。

  • 标签: 文化特质 新加坡 旧体诗 后殖民主义 华文 中国古典文学
  • 简介:《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之一。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小说《宠儿》中的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通过分析莫里森在小说中对黑人女性一段被遗忘历史的痛苦回顾,揭示出生活在奴隶制及其阴影下的人们,只有爱自己,积极融入黑人社区,才能直面历史的阴魂,重新寻找历史对现实的意义,粉碎无法言说的过去附加于身的他性,走上获得主体地位之路。

  • 标签: 《宠儿》 霍米·巴巴 后殖民主义 身份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