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6 个结果
  • 简介: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列宁在当今最具争议的思想之一。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随着革命实践的不断变化而发展。概括起来看,在他的思想里,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是布尔什维克领袖利用手中的政权对整个社会的强行改造,在一定意义上,整个社会都是专政的对象。这和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社会主义革命的意识形态先行性有关,也和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关。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俄罗斯国情的产物。农民村社是俄国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俄罗斯文化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这决定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社会实验,专政只是保证实验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正的。人道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暴力的倚重是俄罗斯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都经历过类似的阶段。

  • 标签: 意识形态先行的革命 社会实验 俄罗斯国情 现代化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将如何发展自己?这是摆在马克思主义美学面前的迫切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概略的说明。一、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包括美学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我认为首先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这里所说的批判,当然不是"文革"时期所谓的"大批判",而是指马克思主义本身固有的科学的批判精神。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后现代主义 启蒙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简介:2016年,毛泽东研究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和深化,并呈现出新的热点和特点。其中,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毛泽东与长征、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与实践、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与党内政治生活、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毛泽东思想话语体系、海外毛泽东研究评介等,成为2016年毛泽东研究聚焦的热点话题,集中反映了毛泽东研究的导向、趋势和最新进展。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学术热点 最新进展
  • 简介:按劳分配理论中需要重新认识的几个问题田广研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也是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分析。马克思设想,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生产者将组织成为...

  • 标签: 按劳分配理论 劳动者 新认识 生产要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消费资料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严密自洽的理论学说,在与其他学说的思想博弈中占居上风,而是要用来解答"中国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寻找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之策。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切中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是作为舶来品的任何一种外来学说可以在中国立足的一般性要求。马克思毕生以"改变世界"为己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恩格斯 利益主体 黑格尔
  • 简介:戴维·麦克莱伦教授是当代学界最富盛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之一。2011年7月4日与7月6日,围绕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状,两位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在此过程中,麦克莱伦教授阐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源起、传统、内涵和特性,探讨了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就当代中国在建构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建议。

  • 标签: 马克思 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国家
  • 简介:当代艺术、美学研究向人类学转向是当代人文学科转型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的艺术人类学与审美人类学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研究对象和理论立场。审美人类学研究应紧扣当代人的审美经验、伦理价值,着重讨论从当代审美经验中产生出伦理价值和启蒙意识的可能性及其机制。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审美人类学的重要理论资源,只有将马克思的人类学研究纳入到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进行考察,才能完整地把握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

  • 标签: 审美人类学 审美经验 马克思主义美学
  • 简介:江青集团是"文革"政治路线的产物。江青拉帮结派,在"文革"中进行疯狂的反党篡权活动。毛泽东对江青在"文革"中的肆虐是有一定责任的,但毛泽东对江青的野心和帮派活动又进行了批评和遏制,使"四人帮"篡夺党和国家领导权的阴谋没有得逞。

  • 标签: 毛泽东 江青集团 “文化大革命”
  • 简介:总体性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基础,它涉及人存在的根本性维度。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方法,以总体性视角来关注整个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总体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显现出来,与人类的现代性历史实践息息相关。马克思以辩证总体性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现代性作了彻底的反思与批判,进而从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人的社会生活和致力于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几个方面阐发了其总体性思想。今天,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解决好中国社会发展的公正性、发展的平衡性以及发展的人文性问题,这是我们关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总体性的基本视阈。

  • 标签: 总体性 现代性 马克思 中国问题
  • 简介:今年来,学术界就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的更新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情况概述如下:一、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考察有的文章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出现的时间比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的时间晚得多。'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术语究竟起于何时何处何人,其含义又是如何演变的?这个问题

  • 标签: 唯物主义历史观 情况概述 历史辩证法 论历史唯物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 物质生产活动
  • 简介:本文认为,全球化使我们世界的边界、限制和分类都在发生变化,文化不再拥有从前的稳定性,至少没有我们的理论中所描述的稳定性。面对一个扩展的世界,我们不再确定什么是应该知道的,而百科全书形式是我们重新思考全球知识的一种适当方式,但是这一潜能在近年出版的百科全书中并没有显示出来。为此,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百科全书计划。

  • 标签: 全球化 全球知识 百科全书
  • 简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体上看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挑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辅导员建设、高校领导及教师政治定力、高校意识形态思想严重西化等方面存在不少不可忽视的问题,其根源分析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领导缺乏政治站位,领导意识形态能力薄弱,思想“西化”严重,通过推行“洋八股”的做法,用西方标准绑架中国评价体系等。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既要有清醒认识,更要对解决好问题有信心。

  • 标签: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
  • 简介:《论犹太人问题》在政治国家确立、市民社会解放的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宗教问题。与基督教超越尘世的性质一致,政治国家超越于市民社会之上,实现了作为抽象的普遍性的基督教精神,并使现实的个人提升为抽象的类存在即公民。马克思认为,与此相反,自私自利的犹太教精神在失去了普遍性的市民社会中得到实现,而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并沦为缺陷定在的私人则成为犹太人。市民社会作为犹太精神的实现,只有在基督教世界,即实现了基督教的政治国家中才能得到实现,因为基督教、政治国家的实质是抽象的普遍性即二重性:普遍性从现实中分离出来并成为抽象,使现实变成缺乏自身普遍性的缺陷定在,同时作为一种现存的东西与缺陷性定在相并列,在现实生活和个体身上完成二重性。扬弃宗教的根本,是扬弃二重性。

  • 标签: 宗教批判 二重性 抽象的普遍性 缺陷性定在
  • 简介: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鲜明特征就是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和“重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概念重新界定、澄清,重新理解与把握,追求清晰性、精准性的标准,有助于纠正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中的歧义和误读,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科学化。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重建” 分析哲学 鲜明特征
  • 简介: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比过去单讲“坚持改革的方向”或“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含义更明确,不容作出偏离社会主义大方向的解读和改革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三层不可分割的内容:由市场配置资源,排除由国家计划配置,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应正确解读和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配置资源 政府监管 宏观调控
  • 简介: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毛泽东“和平解决”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我们坚信在这一伟大理论的指导下,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一定能最终完成祖国统一这一神圣光荣的历史使命,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作出自己的贡献。

  • 标签: 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台湾问题 台湾回归 方针 根本利益
  • 简介:'苹果—代工工厂—一线工人'三者之间的分配问题,包含了产业链内部资本之间的竞争以及劳资之间的对立关系。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出发,分析了苹果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分配过程,揭示出资本权力是决定当代跨国资本流动中产业链内部以及劳资之间价值分配的重要因素;认为在当前中国为了保障劳工利益,除了促进劳工自我保护外,还要加快实现民族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劳工在产业链价值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 标签: 分工 产业链 分配
  • 简介:"主要矛盾"是毛泽东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毛泽东最早使用"矛盾"这个概念,是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而最早使用"主要矛盾"的概念,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形成比较成熟的关于矛盾问题的系列论述,即毛泽东的矛盾观,其标志性成果是《矛盾论》。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于"主要矛盾"提出过一系列的命题和判断。从中我们即可以看出他对"主要矛盾"地位和内涵的规定,又可以分析出他之所以成功解决问题和最终出现偏离的理论根源。

  • 标签: 毛泽东 “主要矛盾” 认识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