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降B大调奏鸣曲》(D.960)是舒伯特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钢琴作品,也是其晚期风格的代表作,一定程度上映照了舒伯特在面对死亡阴影时有关时间的感受和思考。文章着力于探究该作品第一乐章在微观(聚焦于休止符和延长音记号)和宏观(聚焦于调性布局)两个层面上的“时间”意象,意图从音乐形式中解读人性内涵,增进对舒伯特晚期风格及其思想蕴意的认识。

  • 标签: 舒伯特 钢琴音乐 晚期风格 时间意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和铝碳酸镁对胃溃疡伴胃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文以2019年7-2020年7月在本院消化内科共90例胃溃疡伴胃出血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一般组45名患者,45名患者作为观察组。一般组只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加铝碳酸镁治疗,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一般组比较,总有效率为75.56%,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为95.56%,P

  • 标签: 奥美拉唑 铝碳酸镁 胃溃疡 胃出血
  • 简介:世俗慈善救济权威的建立,是指世俗之人在此事业上不断发声、不断争得一席之地的进程。在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这一进程在思想领域最为突出的体现就是为慈善救济注入了更多世俗性和宗教个人主义的色彩。具体而言,一是主张者身份的世俗性,代表人物为威克里夫和他的追随者罗拉德派;二是涉及慈善救济管理权和使用权内容上的反教权、反托钵僧、反代祷以及强调世俗力量的倾向.这些特点正是将慈善救济事业与社会环境变化进行整合的结果,也正因如此对慈善救济的探讨有时会杂糅在那个时代的信仰和政治需求中,涉及其本身的一些重要问题尚被忽略,慈善救济去魅化尚未实现。

  • 标签: 慈善救济 威克里夫 罗拉德派 世俗性 宗教个人主义
  • 简介:摘要:对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出血量要加强留意,在出血量明显增加时,应该及时就医,失血过量引起严重贫血时,甚至还需要输血。患有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女性可以将自身的月经周期和功能性出血情况记录在备忘录上,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就医看诊时也能为医生提供必要的确诊依据。在功能性子宫出血引起身体的凝血机能出现问题时,应该立即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有无出血症状,如鼻腔、皮肤以及消化道等,对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引起的凝血机能障碍应该立即就医,检查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是否低于正常值,并根据医生的处理方案进行针对性治疗

  • 标签: 综合护理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安全性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2020年1 ~ 12月100例作为对照组(普通护理),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2021年1 ~ 12月100例作为对照组(症状综合护理)。观察了2、4、6小时产后血糖变化,比较了两组产妇低血糖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血糖高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得到注意(P < 0.05)。观察组低血糖和新生儿传染率分别为12.00%和6.00%,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3.00%和18.00%),统计上注意到的观察组的5名母亲对护理服务不满意,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的18名母亲对护理服务不满意,满意度为82.00,差异在统计上很重要(χ2 = 8.303,p = 0.004)。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孕妇GDM有效。

  • 标签: 综合护理 妊娠期糖尿病 血糖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蒙医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基础上配合循证护理干预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2月—2020年1月于科室接受治疗并符合研究基本要求的71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数字双盲分组法分为研究组(n=37)和对照组(n=34)。两组治疗方案一致,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4.59%(35/37),对照组为88.24%(3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组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100.00%(37/37),高于对照组的91.18%(3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医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确切,配合循证护理干预可进一步缩短治疗进程并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值得推广。

  • 标签: 循证护理 蒙医药治疗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效果
  • 简介:在学术研究中采用新方法、新视角一直是学术界的呼声之一。近年来,以跨学科的新视角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也一直广受关注,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仅就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而言,近两三年笔者所见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就有多种。

  • 标签: 古代小说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政治话语 中华帝国 晚期 国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接受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从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中选择,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确定研究对象,选取人数为90例。在运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明显的凸显出该方法的效果,以对比的研究方式为主,使用计算机将患者排序后,设立研究组和参照组两个小组,将90例患平均分配至两组,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参照组患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时使用剂量为12.5mg,研究组中患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时使用剂量为6.25mg;治疗后观察患的详细情况,如用药厚度和止血时间,并记录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情况,将以上数据统计后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疗效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用药后子宫内膜厚度及用药后止血时间与参照组比较,无明显的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15.56%(7/45)比4.44%(2/45)},该结果相比,研究组具有优势,差异十分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状态,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在今后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小剂量 米非司酮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