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4 个结果
  • 简介:建筑,英文拼作“architecture”,是由“aichi”——“占第一的,主要的”和“takt”——“技艺”组合而来,可见古代欧洲人对它的重视之甚。漫漫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它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文化,在古代以中国为中心,以汉式建筑为主,传播至日本、朝鲜、蒙古和越南等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泛东亚建筑风格”,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 标签: 中国建筑 古典建筑 建筑观 伊斯兰建筑 建筑体系 建筑风格
  • 简介:在治玉的传统中,成器并非是琢玉的目的,而是作为一种手段或形式,其目的寓于所成玉器的功能之中。通过“六瑞”之器,我们能够发现,中国古代的治玉已经不仅仅是物质生产的技术加工过程,已经从形与象的描摹抽象上升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器作为表达人对于客观事物和规律认知与理解的载体,成为价值的物化体现。人们在制器的过程中探索造物和功用的规律,将体验、总结和抽象的成果赋形表意于器,在用器的过程中通过功能之美感化他人。

  • 标签: 20世纪 加工过程 物质生产 精神理念 客观事物 价值观
  • 简介:本文基于师法自然的绿色生态首饰的设计研究,阐述了当今首饰设计的改观与绿色环保理念下新奢侈的取向。从整体生态平衡的角度提出现代首饰设计应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尽可能采用低碳环保的再生资源进行首饰设计。通过采用非常规的首饰材料打破首饰设计不成文的传统规则,倡导首饰环保理念的传播及绿色消费主张,最终达到新奢侈的价值取向。

  • 标签: 师法自然 生态首饰 绿色理念 新奢侈观
  • 简介:空间表现是构成艺术作品的要素之一。艺术作品及其形式语言的形成始终依赖于空间艺术表现。通过中西绘画透视的比较,我们可以探求绘画空间艺术的境域差异,揭示视觉空间表现规律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中西方散焦透视在空间表达形式上的不同境域,体现着中西绘画艺术的独特视觉经验和空间概念,折射出两种不同文化艺术的审美特质。

  • 标签: 中西绘画 空间表现 境域 现代绘画艺术 视觉经验 艺术作品
  • 简介:艺术与我们的城市一样,她足历史,也是现在。她是生活,也是品质。她脉动着形象逻辑的力量。材质的逻辑: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歼始加工石头与烧制陶土。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已掌握青铜冶炼之方,位于武汉城北3500年前的盘龙城已有青铜制品。上古之时,金属与土石与人朝夕相伴,时至今日城市建筑仍在使用这些凝固“永恒”的材料;金属的韧性与石头的刚建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凝重与辉煌,共振出了材料的重构之美。

  • 标签: 艺术作品 《璀璨时光》 艺术评论 美术作品
  • 简介:应向田园觅好诗——李敬仕工笔花鸟画有感马也60年代初期,当李敬仕还是一个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生的时候,他曾通过一幅《扁豆双鸭图》,一只鸭子在河中戏水,一架豆棚的棚上豆荚累累,花叶繁茂,棚前一只鸭子正在理毛,左上角题了两句自撰的诗:“何必东篱寻佳色...

  • 标签: 工笔花鸟画 田园 作品 视觉意象 审美感受 画家
  • 简介:加1937年11月出生于长江口崇明岛,祖藉山东济阳。1960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镇江中国画院副院长、院长20年。现为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品参加英、日、法、美、俄、澳、加、韩、新、瑞士及港、澳、台等10国与地区27个大型画展。入选《百年中国画展(1901—2000)》《30年代30家——当代国画家作品集》。自1987年以来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及日、德、加、瑞士等国举办20回个展。出版画集10种。

  • 标签: 丁观加 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协 江苏省文化厅 南京师范学院 中国书画艺术
  • 简介: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不仅有很高的文学功底,早年出国留学的经历也使他具有了很高的文学造诣。这都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其实林语堂除了文学的伟大成就之外,对于中国书法艺术也有很深刻、独到的见解。早在《吾国吾民》中林先生就对中国的书法艺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字数不多,但也体现了林语堂对中国书法的深刻认识。本文试通过林语堂对书法艺术的简单论述来一窥他的书法

  • 标签: 艺术来源 文学造诣 学术界争论 出国留学 王冬龄 孙过庭
  • 简介: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危机层出不穷,智慧祥和的东方形象再次进入西方人的审美期望,法国文人纷纷将目光投向神秘古老的远东,企图通过对东方精神的求索来修补失落的西方文明。

  • 标签: 东方精神 智慧 美学观 诗画 克洛 保尔
  • 简介:海南岛东南部沿海和五指山局部地区.被艺术家们反复描摹。而岛西部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被遗忘的状况。西部成了西部人的西部.其风物的难言之情完整地属于生活在那里的人。三十多年来.一个叫游桂光的人一直行走在西部灼灼的阳光和漫漫的风沙中.出入于尖峰岭、霸王岭以西那片蠻荒的野地.细心收集一个个灵光乍现的瞬间.师法自然的神工鬼斧.以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植物为寓言.用隐喻的方式把属于这个地方的生存体验.涂写在一幅幅淡黄的宣纸上。

  • 标签: 山水画 联想 西部人 局部地区 生存体验 师法自然
  • 简介:陆家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写隶书,但他对隶书的关注,却始于七十年代。一九七八年他撰写的《汉碑书艺略论》,即已对隶书的形成、分期、风格类型及影响作了较为细致的阐述。陆家衡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深刻洞察力,使他能够高屋建瓴,牢牢把握住隶书中气魄风神这个艺术核心,广采博收,汲古纳今。

  • 标签: 隶书 陆家 衡在 广采博收 汉碑
  • 简介:神韵论经清人王士禛总结发扬,成为海内风从的重要文艺理论。高凤翰私淑王士禛,其"妙得象外意""真精在性情"以及"淡处着精神"的主张都与神韵论一脉相承,而高凤翰重"真我",强调"童心"与"灵慧",利用心学对神韵论后期"无我"观念进行反拨,在继承与发展神韵论的基础上,建构起尚意、崇淡、重性、求真的文艺,并进而影响了他的诗、文、书、画创作。

  • 标签: 高凤翰 神韵论 继承 突破
  • 简介:  绘画,历来被称为是制造时空的艺术形式.中国山水画所形成的具有特色鲜明的表现时空艺术,是由诸多方面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不仅仅受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的影响,同时与时代自然科学发展、画家群体密不可分,他们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自成体系的美学理论、审美观念.……

  • 标签: 中国山水画 中的时空观 山水画中的
  • 简介:祈祝平安,希冀美好,是一类共有的愿望。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对吉利祥和的企望是非常强烈的,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无论是生老病死,还是人情应酬,都想要讲究祈吉祛凶,趋利避害,这种习俗在传统民间美术中有着大量的体现。如有反映年节喜庆的“连年有余”,“大吉大利”、

  • 标签: 中国人 中国民间美术 幸福观 日常生活 趋利避害 生活观
  • 简介:2017年1月14日,白盒子艺术馆迎来了本年度的首次展览——由盛葳策划的“世界:关伟个展”,展期延续至2017年3月1日。关伟常年生活于中国和澳洲两地,这种特殊的生活与工作经历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切口与灵感来源,他从中国的角度看待世界,用全球化的目光审视中国,构筑着自己的基本视点。

  • 标签: 世界观 关伟 工作经历 艺术馆 中国 全球化
  • 简介: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早已进入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以克隆技术为标志的基因工程也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志.与此同时,在艺术创作的一些领域,高科技新型材料的运用,以及现代数字技术制作的应用,已经被人们广泛认识,对艺术的审美也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好是坏,的确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

  • 标签: 介入艺术 审美思考 科学技术介入
  • 简介:每个人都已开始假装是几何学家和物理学家,情绪、想象以及风度已经被流放……——伏尔泰《致西德维尔信集》1735年序言在《风景进入艺术》书中,肯尼斯·克拉克描述道:"自中世纪以来,人类精神一次次试图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风景画的兴起和发展则成为其中的一环。"

  • 标签: 风景画 明清 测绘 欧洲 肖像 帝国
  • 简介: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唐仲英中国馆于2015年才正式开馆,但是它对中国文物的收藏和研究历史却已经超过百年——目前展出的350件展品,是从它收藏的近四万件中国藏品中甄选而来,其中绝大部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德裔美国汉学家劳费尔在四次东方探险中搜集而来。本文追朔了劳费尔对中国的4次探险和他对中国文化的深沉迷恋,及其所秉持的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人类学收藏对其收藏的影响。

  • 标签: 劳费尔 菲尔德博物馆 人类文化学 收藏观
  • 简介:记忆中,张卫是一个停不下来的人。停不下来,应该是张卫近十年来的基本状态。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画家强盛生命力的具体表征。强盛的生命力不一定需要强健的躯体,但它一定需要一颗坚强的心和不屈的灵魂。面对其近作《影》之系列,我敢说,对张卫其人、其作不甚了了的人,会误以为是一位老者的作品。无论笔法、构图、气韵抑或意境,都会让人生"老到"之慨。

  • 标签: 《影》 张卫 情怀 寻觅 生命 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