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古代的美学范畴的思维方式是在青铜时代成熟起来的,“取象表意”造就了其后中国传统艺术的特征。“用取象的方法,对审美创造和审美经验进行直观概括与形象喻示,从而构成具象化的美学范畴,这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多么抽象的命题,中国人总是能够用具象予以表述。

  • 标签: 青铜艺术 形式魅力 拟容取心 纹样 中国商 图腾
  • 简介:洪亮君奇我《中国篆刻百家·洪亮卷》,我读之再二,不忍释卷。并与洪亮君通电话,告之:“我极喜欢你刻的细朱文小印章。”我知道洪亮君的性格是:人誉之,一笑;人非之,亦一笑。我不篆刻,却喜欢翻翻印谱,聊以读书之余闲,获得美的享受。

  • 标签: 《中国篆刻百家·洪亮卷》 篆刻艺术 洪亮 篆刻风格 印谱
  • 简介:当前的工业设计现状与数年前人们的憧憬之间仍旧有着巨大的差距.如果工业设计师们不能以务实的态度审视自己的理想,以发展的观点剖析自己置身的现实,反思所经历的曲折历程,较好地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就不可能找到一条自己的工业设计之路.

  • 标签: 工业设计 发展趋向 绿色设计 以人为本 可持续 设计师
  • 简介:通过探讨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江苏制造业发展的态势,建立工业设计产业化对江苏制造业影响的研究框架,并希望以此提出推动江苏制造业发展的工业设计产业化的研究思路。

  • 标签: 工业设计 产业化 江苏制造业
  • 简介:2013年青年艺术家厉槟源异军突起,"我有病"系列在崔灿灿的策划下,让世人观测到行为从事件发生到艺术的转折,使这个年轻黝黑的南方青年艺术家以惯常都市人不易接受的方式,将行为得到另一种视角的阐释(虽然以裸奔行为加上影像以及装置三者杂糅并不新鲜,但青年艺术家以重复老路来展示某个新概念的勇气值得褒扬)。2013年秋我曾与厉槟源对话,他戴着墨镜始终不肯摘下来的年轻的脸活泼而夸张,那种极其强烈的表现欲几乎从瘦削的皮囊里破壳而出。艺术家可能受限于时代与旧有表现方式,但这种激烈

  • 标签: AAC 破壳而出 栗宪庭 尚杨 何多苓 表现欲
  • 简介:工业设计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好孩子集团工业设计的实证研究,说明产品审美化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桥梁,并分析了产品审美化的具体途径。

  • 标签: 工业设计 好孩子集团
  • 简介:梁宇最近又画了一批新作。这批作品依然延续其以前对铁路题材的描绘.这次主要展现的是铁路沿线的风景.包括沿线的工业废墟、厂房及铁道场景等等.显示出工业主题美术创作的文化新质.是对工业文明的记忆再生。在此.梁宇叙述了一个令人怀想的故事——对工业遗场的观看,成为寻找记忆的图像游戏。

  • 标签: 工业文明 油画作品 记忆 场景 叙事性 世界
  • 简介: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研究,以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特别是旧发电厂改造利用为例,探讨了现代城市建设和工业遗迹的改造与利用等问题,提出了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迹的改造利用的再生设计,应当既有利于保护重要的工业遗迹,又能促进城市建设的双重目标,将保护与更新、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 标签: 工业遗迹 城市建设 再生设计
  • 简介:由于工作需要,笔者做了一段时间的驻厂设计师,历经三个月与企业的磨合,体验到中小企业的实战经验同院校的工业设计理念研究之间有着很大差别与分歧:中小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产品也就没有鲜明的品牌形象,有的企业为了避免投资风险,而购买公模贴牌出售,或者在产品中盲目虚设装饰与使用功能作为卖点等等,产品开发缺乏创造性的实质创新,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产品品牌形象弱、形式雷同单一、造型平面化现象严重;相反,在院校则比较注重理论性的研究,关注设计理念的国际化,多虚拟设计课题,与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合作机会少,忽略了实际生产的细节性问题,致使设计理念与国内落后的生产力脱节.

  • 标签: 工业设计 艺术院校 中小企业 合作策略 设计意识 设计教育
  • 简介:五、宋代雕塑——心得自在赵宋一统江山后逐步民安国富,昔日帝国的元气得以恢复,于是民生富裕、科技发达而军事积弱的大宋就迈向又一文化的高峰期,“艺术亦渐有生气”,这一时代的雕塑或仿照前代,或自寻创建,但与盛唐相比,显得已经无法找回那种浩荡之气。

  • 标签: 南京博物院 天工开物 作品展 述要 赏析 雕刻
  • 简介:民国时期,由中国画学研究会创办的《艺林月刊》,虽然被命名为'艺林',却不仅仅是美术学范畴下的期刊,更具有早期博物馆学甚至是考古学知识的制造与宣传功能。通过对此刊物的梳理与解读,可更好地溯源'文物与博物馆学'期刊出版的文脉,并管窥20世纪早期北京画坛社团的出版状况与艺术社团的操作模式。

  • 标签: 中的文博 兼早期 分析兼
  • 简介:本雅明·布赫洛所著的《新前卫与文化工业——1955到1975年间的欧美艺术评论集》一书是一本新前卫艺术史的研究性文集,也是西方20世纪末研究新前卫艺术史的最重要文本之一。笔者通过对此书的研究,分析布赫洛的理论来源与倾向,进一步剖析布赫洛的理论,厘清其与彼得·比格尔、法兰克福学派和"情境主义"等的关系。

  • 标签: 本雅明·布赫洛 新前卫 文化工业 理论倾向
  • 简介: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社会交流的越发密切,不断促进海峡两岸社会文化的相似度、认同感增强。伴随之,在两岸工业设计领域大范畴的交流过程中,工业设计的设计风格、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教育在不断地体现着相近化与融合化的趋势。诚然,尽管海峡两岸的社会各领域交流处于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无论从时空的局限性还是社会的局限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文化教育领域为代表的两地社会交流的程度及形式。现状喜忧参半,一方面是两岸交流融合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是因体制、

  • 标签: 工业设计教育 MOOC 海峡两岸 共享型 社会交流 设计过程
  • 简介:在新中国十七年的工业题材绘画中,画家们从各个可能的角度出发,创作出了相当数量的、能够表现出钢铁与新中国现实生活关系的视觉形象:从可以加强国内地区间物资交流的铁路,到可以减轻农民劳作、承载着农业现代化理想的拖拉机,从足以代言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的“钢都”,再到创作最新最美图画的“为钢铁而战”。这其中包括有“”的形象,如铁路、拖拉机和钢材;有“空间”的表现,如钢厂外景和生产车间的出钢;也有“人”的表现,如炼钢、夺钢等代表工人阶级的钢铁工人形象。论文尝试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画坛,从美术家为表现新中国而努力的立场出发,考察工业题材绘画的衍变、钢铁作为新事物入画的情形;并以具体绘画作品为例,考察钢铁形象生成中创作和接受的互动以及钢铁形象的象征性与新中国视觉构建体系的关联,对钢铁为什么入画,以及如何入画的原因提供可能有效的解释。

  • 标签: 钢铁形象 工业题材 绘画 新中国 民族国家
  • 简介:3D打印是近两年来一个热炒的技术产品,在2013年2月光大证券发布的3D打印产业研究报告中,称3D打印技术在全球范闺内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16.8亿美元的新兴产业,预计到2015年市场规模可达38亿美元。

  • 标签: 打印技术 3D 工业设计 三维世界 技术产品 产业研究
  • 简介:一在一个资讯爆炸、教育普及、传播手段快捷和大众化程度空前的时代,文化再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了。不仅如此,商业化的机制把高智慧的创造纳入到自身的过程之中,作为最活跃最具有获利可能的核心要素之一。当代艺术主流之所以拒绝美感,原因正在于这种机制充分地挪用和吸...

  • 标签: “文化工业” 救赎 临界 个体生命 生存方式 综合材料
  • 简介:“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囝创造”这概念的提出让众多从事设计教育工作的人们兴奋不已,因为这毕竟是国内第一次将设计和创新提到如此高度。如此突然的礼遇使许多从事设计和设计教育工作的人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他们深知这一目标的实现也许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中国必须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专业设计人才。

  • 标签: 设计专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课程介绍 交通工具 工业设计 基础教学
  • 简介:在中国经济模式转型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是当前中国设计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工业设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对设计人才培养不断变化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设计院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利弊,引用结构主义教育理论重新思考和审视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在对设计学科的知识体系与设计思维规律进行分析综述的基础上,建立起整合技能知识、工具方法、理论观念的三维立体化人才培养目标模型,基于这种理论模型,论文进一步对当前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性的探索。新的课程框架为进行跨学科的项目设计教学提供了可以操作的平台,为适应当前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的发展趋势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未来的研究希望利用教学实践对新的课程体系进行检验,进一步发展出一套基于跨学科设计教学的评价标准体系。

  • 标签: 结构主义跨学科设计课程体系立体化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