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腹膜透析植管是腹膜透析的关键环节,如植管方法合理可减少漂管、疼痛、堵管、出血等植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透析效率,减少患者痛苦。经典的植管方法只提到将导管末端植入真骨盆内(道格拉斯窝)即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目前尚未有针对导管植入该陷凹的深度及其与植管并发症关系的报道,本研究应用超声探测的方法,通过测量腹膜透析直管腹内段末端与道格拉斯窝底部的距离,研究其与植管并发症的关系,并为进一步寻找更为合理的腹膜透析植管的体表定位方法提供依据。

  • 标签: 腹膜透析管 超声探测 并发症 植管 内段 导管植入
  • 简介:磁共振波谱(MRS)是利用磁共振基本成像原理及其化学位移和自旋耦合现象,测定人体能量代谢和体内化学物质的一种检测技术。MRS中不同共振峰面积的比值与产生波峰的物质浓度(成正比)和化合物的结构有关,这是MRS对相应化合物做结构推断和定量分析的基础[1]。

  • 标签: ^1H-MRS ^31P-MRS 肝细胞癌 磁共振波谱 价值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放射粒子植入手术的有关手术配合与管理。方法以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本院119例患者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临床护理防的防护管理过程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结果成功顺利配合放射粒子植入手术,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规范的护理行为及手术步骤的熟练掌握是医疗安全的保障与必备的条件。

  • 标签: 近距离照射治疗 手术配合
  • 简介:背景:在髌股关节不稳患者中,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TT-TG)是指导临床行胫骨结节内移术的标准.然而,TT-TG距离没有准确的描述胫骨结节外移的程度.目的:研究定位髌股关节不稳患者胫骨结节位置的新方法—胫骨结节-后十字韧带距离(TT-PCL)的应用价值,并比较其和TT-TG距离的优缺点.方法:应用CT及MRI分析20例髌股关节不稳患者和20例无脱位患者的TT-TG值及TT-PCL值.将TT-PCL距离定义为胫骨结节中点与后十字韧带内侧边界之间的距离.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TT-PCL距离的统计学差异.结果:TT-TG距离和TT-PCL距离对诊断髌股关节不稳具有重要意义.对照组TT-TG距离(13.025±4.084)mm和观察组TT-TG距离(18.405±2.78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6,P<0.001).对照组TT-PCL距离(17.965±3.727)mm和观察组TT-PCL距离(21.995±4.568)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7,P<0.001).结论:TT-TG距离和TT-PCL距离对诊断髌股关节不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MRI测量TT-PCL距离的方法,可用来评价胫骨结节相对外移程度,为临床上胫骨结节内移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胫骨结节一滑车沟距离 胫骨结节一后十字韧带距离 髌股关节不稳定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鉴别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性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02月-2023年02月间30例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予以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诊断,分析鉴别区域淋巴结性质的临床价值。结果 3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转移性淋巴结29枚,非转移性淋巴结62枚;转移性淋巴结动、静脉双期碘浓度、有效原子序数均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定量参数鉴别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性质的临床价值较高,可推广。

  • 标签: 双层探测器光谱CT 定量参数 结直肠癌 淋巴结性质 
  • 简介:摘要:目的:就宽体探测器CT行冠状动脉CTA和头颈部CTA“一站式”扫描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心脑血管患者(60例),均接受了CTA扫描,基于扫描方法不同的前提下分为A、B两组,每组患者各30例,A组予对比剂注射1次后实施冠状动脉CTA扫描之后立即展开头颈部CTA扫描,B组注射对比剂两次分别予以冠状动脉及头颈部CTA扫描。结果:经相应扫描检查后,两组的各CT值接近,差异不明显(P>0.05);相较于B组,A组的对比剂用量较少,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心脑血管CTA“一站式”扫描的过程中,宽体探测器CT应用加之明显,图像质量较高,在减少对比剂用量方面起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宽体探测器CT 冠状动脉 头颈部 CTA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植入Ⅰ^125粒子近距离放疗辅助治疗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A组(n=22)术中于肿瘤浸润或可能复发转移部位植入Ⅰ^125粒子,常规化疗6个周期,B组(n=23)术后以45~50Gy外放射治疗5周后常规化疗6个周期。两组化疗方案相同(FOLFOX方案)。术后随访12~54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肛门控便功能、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及皮肤放射性损伤等放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肛门控便功能、吻合口狭窄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术中植入Ⅰ^125粒子近距离放疗可明显降低因外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控便功能异常等并发症,有效预防直肠癌的复发,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检查 Ⅰ125粒子 近距离放疗
  • 简介:摘要世界范围内食管癌致死例数在所有癌症致死例数中位于第6位,我国食管癌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均占全球的一半,全球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以我国最高。我国男性发病率为229/10万,女性为105/10万,食管癌死亡率位于所有恶性肿瘤中的第4位。放射治疗为失去根治手术机会和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有效选择。但食管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及未控常常导致治疗失败,且复发后再程放疗效果不佳。挽救性手术因为术后并发症和术后死亡率高开展较少。腔内近距离放疗具有无创、局部放射剂量高和周围组织影响小的特点,可有效控制局部肿瘤。腔内近距离放疗多数情况下为食管癌外照射的补充,也可单独用于食管癌复发的挽救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4例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行腔内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的临床资料,为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食管癌 肿瘤复发 近距离放疗 化疗 不良反应
  • 简介:在美国,大约1/3人群患有肥胖症,每年新诊断的前列腺癌患者超过20万,因此如何治疗肥胖的前列腺癌患者己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导致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失败的因素之一。Etstathion等通过对各种不同方法治疗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分级、临床分期和PSA水平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而身体质量指数(BMI)越大临床分期可能越晚,而且高BMI可以增加前列腺癌放疗和手术治疗后的复发率。

  • 标签: 局限性前列腺癌 PSA BMI 前列腺癌患者 近距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宫颈癌放疗后家庭护理中应用远距离照护对阴道冲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我院行宫颈癌放疗的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将其平均分为对比组(常规出院指导)与分析组(远距离照护),并对2组的阴道冲洗依从性与冲洗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出院3个月后复查,可知分析组患者的阴道冲洗依从性与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比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远距离照护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宫颈癌患者放疗后的家庭阴道冲洗依从性,在改善冲洗有效率上同样具有显著效果,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 标签: 远距离照护 宫颈癌 放疗 阴道冲洗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喉返神经电生理探测联合纳米碳示踪术联合治疗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实施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SF-36量表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循证护理后,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喉返神经电生理探测联合纳米碳示踪术联合治疗甲状腺癌中应用价值显著,可明显减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循证护理 喉返神经电生理探测联合纳米碳示踪术 甲状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宫颈癌术后阴道断端复发患者治疗中使用调强放射联合插植近距离后装的价值。方法:纳入20例宫颈癌术后阴道断端复发患者研究(2018年4月~2020年4月),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10,采用调强放射治疗)、观察组(n=10,采用调强放射+插植近距离后装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生存周期。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组(90.00%)高于对照组(40.00%),组间对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晚期宫颈癌近距离后装治疗,二维计划和三维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取了19名接受了近距离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别制定二维和三维近距离计划。分析两种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除直肠外,三维近距离治疗计划的危及器官受量明显小于二维近距离治疗计划(P<0.05)。结论对于晚期宫颈癌患者,三维近距离治疗技术能更好的实现靶区覆盖,保护正常组织。

  • 标签: 晚期宫颈癌 近距离治疗 剂量学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20排探测器CT单心动周期扫描应用于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成像(CCTA)的可行性。方法:CCTA心律不齐患者58例(甲组)和同期正常心窦性心律患者58例(乙组),予320排探测器CT单心动周期扫描,比对两组成像质量。结果:两组SNR、SD及冠脉各段CNR、CT值相比(P>0.05);而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相比差异明显(P

  • 标签: 320排探测器CT单心动周期扫描 心律不齐 冠状动脉成像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 对 颈胸交界 区手法 治疗 来观察 胸锁乳突肌 表面肌电图 变化和最大张口程度是否可以改善 。方法 选取 60 名上交叉综合症患者,随机 1:1:1 分为治疗组、推拿组、对照组。分别给予龙氏治脊疗法、传统推拿及休息对照三种方法,每组治疗 2 周,分别测量治疗前后张口最大距离及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图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CT影像测量卵圆孔的最大横径及卵圆孔与棘孔的距离及其在CT引导经皮穿刺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一2017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影像资料库中200例成人头颅CTA影像资料.在减薄层厚0.5mm的扫描图影像上,选取双侧卵圆孔、棘孔清晰且孔径最大的层面,用影像软件自带工具尺测量双侧卵圆孔的最大横径、长径及卵圆孔与棘孔的最短距离,并计算平均值。纳入2017年1月-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接受射频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下颌支痛患者,选择CT扫描卵圆孔横径大于影像测量结果平均值的2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57-87(63.4±6.1)岁。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号分为双针双极射频组(14例)和单针单极射频组(12例)。两组患者均行半冠状位CT扫描,在CT影像找出资料中清晰显示卵圆孔的CT层面测量穿刺深度、角度,设计穿刺路径,根据设计的穿刺路径进行单针单极或双针双极射频热凝治疗。术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200例400侧卵圆孔,左右两侧卵圆孔的最大横径分别为(5.41±0.91)mm,(5.51±0.88)mm,最大长径分别为(7.50±1.29)mm,(7.51±1.10)mm,卵圆孔与棘孔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08±0.92)mm,(2.17±0.87)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临床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期间评定疗效26例患者均为有效.2组患者出院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6个月,平均10.9个月。随访期间,单针单极射频组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术后11个月复发1例;双针双极射频组14例均有效,无疼痛残留,无复发。结论在V叉神经下颌支疼痛接受颅外非半月节射频治疗前,用CT扫描测量卵圆孔水平径线可为能否釆双针双极射频模式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射频消融 卵圆孔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股骨后髁偏心距改变与股骨后滚距离及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最大屈曲度的相关性。方法:择选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40例行初次后稳定型假体(PS假体)TKA手术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该后稳定型假体TKA术后股骨后滚距离及PCO的变化,对比术前、术后标本偏心距及最大曲度、Pearson与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结果:术后股骨后髁偏心距明显高于术前,但最大曲度低于术前,P<0.05;Pearson与Spearman的r值范围分别为-0.843-0.941、-0.801-0.968,P值范围分别为0.061-0.934、0.072-0.800。结论:术后股骨后偏心距及最大曲度与术前相比会发生一些改变,但经Pearson与Spearman相关分析和检验,不同股骨髁偏心距与术后膝关节最大曲度无相关性。

  • 标签: 股骨后髁偏心距 股骨后滚距离 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