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心源性脑栓塞约占首发缺血性的25%,其栓子来源最常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房颤引发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且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于其他类型的。研究显示,对于中高危风险的患者,抗凝治疗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房颤相关的再发风险^[1],因此早期识别这一类患者并给予有效的抗凝治疗,对于缺血性的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房颤动 卒中 诊断 治疗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2000年1月-2010年9月的病例资料,共对急性缺血性中进行动脉内溶栓576例,其中男416例,女160例,平均年龄(55±10)岁.对前、后循环病变的治疗时间窗分别为(5.1±1.8)、(9.1±2.2)h,尿激酶剂量分别为(82±21)、(104±15)万U.结果①颈内动脉系统闭塞389例,病例再通率为61.7%,辅助球囊扩张或支架置人68例,溶栓术后2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改善率为66.1%,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13.3%;②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101例,再通率为64.3%,辅助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30例,溶栓术后2周mRS改善率为43.6%,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5.0%;③脑血管造影阴性86例,占总病例的14.9%.结论颅内外动脉闭塞经溶栓后,再通率、mRS改善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显示,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注射 动脉内
  • 简介:缺血性的复发常造成患者的残疾。美国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的Sacco等对两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阿司匹林联合缓释双嘧达莫(ASA-ERDP)与氯吡格雷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比较。在这项为2×2析因设计的双因素的双盲试验,将缺血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25mg/次联合缓释双嘧达莫200mg/次,2次/d;另一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5mg/d。主要评价指标为首次复发,次要评价指标包括、心肌梗死或血管事件引发的死亡。先进行非劣性的序贯统计检验(临界值为1.075),随后进行优越性检验。他们对20332例患者进行了平均2.5年的随访:ASA-ERDP治疗组的916例(9.0%)与氯吡格雷治疗组的898例(8.8%)出现复发(OR:1.01;95%CI:0.92~1.11);每组各有1333例(13.1%)发生次要评价指标的事件(ASA-ERDP的OR:0.99;95%CI:0.92~1.07)。发生主要出血事件(OR:1.15;95%CI:1.00~1.32),其中包括颅内出血(OR:1.42;95%CI:1.11~1.83)的患者,ASA-ERDP治疗组为419例(4.1%),氯吡格...

  • 标签: 卒中比较 双嘧达莫氯 吡格雷
  • 简介:急性期,损伤脑组织释放炎性介质触发炎性级联反应,进一步加重脑损伤,随后可诱导免疫抑制以减轻炎性反应并发挥脑保护的作用。辅助性T细胞(Th)17及其主要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17A在后增加,进一步促进后炎性反应,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而后免疫抑制相关通路可对Th细胞亚群进行调节,反馈作用于Th17细胞。

  • 标签: 卒中 免疫抑制法 TH17细胞 综述
  • 简介:缺血性可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最终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研究证实,氧化应激、炎性反应、血管损伤和神经细胞凋亡均可加重缺血性中所致的脑组织损伤。花青素家族,特别是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yanidin-3-O-glucosidechloride,C3G)被证实可通过多种途径减轻自由基损伤、抑制炎性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达到脑保护作用嵋。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葡萄糖苷 脑保护作用 治疗 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细胞凋亡
  • 简介:再发是缺血患者生命中非常严重的血管事件、是残疾的常见原因。已有多个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抗血小板治疗具有预防非心源栓塞性的效果。“阿司匹林加缓释双嘧达莫与氯吡格雷预防再发对比研究”观察了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加缓释双嘧达莫(ASA+ERDP)与氯吡格雷(clopidogrel)预防再发的效果和安全性。

  • 标签: 卒中患者 氯吡格雷 双嘧达莫 阿司匹林 预防 缓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疏解平潜、健脾养(清)心法治疗后抑郁(P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应用中药疏解平潜、健脾养(清)心法联合氟西汀治疗;对照组只给氟西汀治疗,疗程均为4w,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w、4w末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w末,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8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极显著(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程度及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解平潜、健脾养(清)心法治疗后抑郁疗效、安全性、依从性均较好,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疏解平潜 健脾养(清)心法 氟西汀 卒中后抑郁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目的评价体位摆放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体位摆放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摆放护理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推广使用。

  • 标签: 体位摆放护理 脑卒中 偏瘫 早期康复
  • 简介:脑卒中后期的康复患者约有42%由于疾病原因诸如意识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需持续或长期借助胃管进行鼻饲饮食治疗[1]。脑卒中中后期的康复患者需每日外出行高压氧或康复治疗,由于搬运时胃管牵拉或患者意识障碍及康复时未适当固定肢体等原因,导致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将胃管拔除,即非计划胃管拔除。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患者 非计划胃管拔除 护理
  • 简介:有证据表明,缺血预适应(IPC)可使脑组织对随后缺血性损伤的耐受力增加,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者通过动物实验,认为依赖于磷酸腺苷(AMP)诱导蛋白激酶(AMPK)的细胞自噬在IPC脑保护效应起重要作用。将实验所用的SD大鼠先用空载体、复合物C(一种AMPK抑制物)或3-甲基腺嘌呤(3-MA,一种细胞自噬抑制物)处理后,进行IPC建模(闭塞大脑中动脉10min),然后检测脑组织AMPK和细胞自噬标记物的活性。IPC后24h,所有大鼠均诱导出永久性脑缺血,再过24h后检测脑组织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和细胞凋亡程度。实验证实IPC激活AMPK并在诱导了细胞自噬,这与脑缺血后梗死体积减小、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细胞凋亡减少有关。同时,IPC诱导的细胞自噬可被复合物C抑制,而IPC的脑保护作用可被复合物C或3-MA抵消。研究者认为,AMPK激活的细胞自噬与IPC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提示AMPK可能作为预防和治疗的靶点。

  • 标签: 脑保护作用 细胞自噬 缺血预适应 缺血性损伤 卒中模型 SD大鼠
  • 简介:目的总结急性缺血性患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的经验,评价该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2000年1月-2010年9月,行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的98例急性缺血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疗效、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①所有患者均在动脉溶栓后行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血管再通率达100%;②围手术期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内血肿9例,动脉夹层8例,急性/亚急性再闭塞4例,前、后循环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所有患者术前NIHSS评分为16.1±3.8,术后90dNIHSS评分为6.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术后90d预后良好者有60例,预后中等者有18例,预后差者有20例,其中死亡12例.后循环患者预后差的比例高于前循环患者(46.7%对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患者的病死率高于前循环患者(26.7%对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行的,可以提高早期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卒中 脑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重症缺血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9月—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单纯动脉溶栓后(尿激酶)再通不良的16例重症急性缺血性[美国国立卫生院中量表评分中位数(NIHSS)18(14~21)分;改良Rankin评分(mRS)中位数4(3~5)分]患者行血管成形术治疗。对其中6例行球囊扩张术,3例行支架置入术,7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结果①16例患者术前血流灌注(TIMI)分级0级14例(87.5%),1级2例(12.5%)。术后14例血管再通,总再通率为87.5%。其中11例(68.8%)完全再通,3例(12.5%)部分再通。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的7例,均为完全再通;单纯支架置入术的3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1例;单纯球囊扩张术的6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未再通(TIMI分级由0级变为1级)2例。②术后2例(12.5%)死亡,1例于术后第5天死于小脑及脑干出血,另1例于术后第6天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③生存的14例患者,术后2周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NIHSS和mRS评分较术后2周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采用超声随访14例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19.5(3~46)个月,仅行球囊扩张术后的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结论单纯动脉溶栓后再通不良的重症急性缺血性,联合血管成形术可能会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其中联合支架置入术可能较单纯联合球囊扩张术具有更高的再通率。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急性 血管成形术 动脉溶栓
  • 简介:我国患病率由1993年的0.40%上升至2013年的1.23%,呈持续增加趋势。缺血性的症状学以及影像学是其诊断的主要依据,常规生化检查对其诊治可作为辅助。随着对缺血性中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反映缺血性特定病程变化的生化标志物被发现,其中涉及高危缺血性中人群的筛查、缺血性的早期诊断、缺血性预后的评估等,因此,缺血性相关生化标志物具有预防、指导治疗的重要价值。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生物学标志物 综述
  • 简介: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是机体生存的必要条件。机体缺血、缺氧对细胞的损伤程度取决于促进和抑制细胞坏死和(或)凋亡这两个过程的平衡。目前,对多种器官(如大脑、心脏、肝脏等)的研究表明,某些器官短时间暴露于某种亚致死性剂量的损伤因素后,机体会启动相应的耐受机制,从而对这些器官起到保护作用。

  • 标签: 脑保护作用 缺血性卒中 低氧预处理 机体缺血 细胞坏死 损伤程度
  • 简介:美国波士顿Massachusetts医院Jones等研究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的效果。他们分析了2003年至2014年血管质量计划(vascularqualityinitiative)数据库里的患者资料,比较术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患者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主要结局有出血再次手术和梗死性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心肌梗死]。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围手术期 出血 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QUALITY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时间、不同病情的缺血性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缺血性患者54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26例)、中型(16例)和重型(12例);另外选取30名体格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不同时期、不同程度患者和对照组对象血清的可溶性E选择素、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①缺血性组患者在发病后12、24、72h和7d血清E选择素分别为(53±8)、(60±9)、(70±9)和(51±8)μg/L。P选择素水平分别为(18±4)、(25±6)、(30±6)和(21±4)μg/L。②轻型患者在发病后72h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P选择素分别为(61±9)和(23±5)μg/L;中型为(80±11)和(41±9)μg/L;重型为(84±12)和(49±10)μg/L。结论缺血性患者急性期血清的可溶性E选择素、P选择素水平升高,可以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血清学指标之一。

  • 标签: 脑缺血 E选择素 P选择素
  • 简介:缺血性中发病急性期检测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plateletvolume,MPV)水平代表了前的MPV水平。因MPV水平与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故有学者对MPV水平与脑梗死灶大小(CT)和后7d、3个月的残死率进行了比较。该研究共纳入52~91岁的患者81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病因有小血管闭塞(10例)、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10例)、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平均血小板体积 临床预后 积水 预示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以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综合评估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相对危险度(RR)。方法选择危险因素研究队列人群中年龄≥40岁的高血压患者7371例,对其危险因素基线调查、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VHI)检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以CVHI积分值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度。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高血压患者中发病有显著性联系的危险因素分别是CVHI积分值降低、心脏病、吸烟和饮酒,其RR分别为4.93(95%CI:3.26~7.45)、1.90(95%CI:1.36~2.66)、1、99(95%CI:1.42~2.79)和1.73(95%CI:1.19~2.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被筛选进入Cox回归方程的变量分别为CVHI积分、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和收缩压水平,其中CVHI积分的RR值(3.518,95%CI:2.119~5.841)最高。剂量反应关系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CVHI积分值75分以下每降低15分,的RR值分别为2.85、4.43、4.54、5.40、9.88。结论高血压患者中风险与血流动力学损害密切相关,CVHI积分可定量评估的相对危险度。

  • 标签: 高血压 中风 血液动力学过程 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