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转录水平基因沉默(TGS)技术和转录后水平基因沉默(PTGS)技术对肝素酶(HPA)基因干扰效果及其对肝癌SMCC-772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从HPA基因启动子区和编码区分别设计并合成TGS和PTGS的小干扰RNA(siRNA),并转染肝癌细胞SMMC-7721;实时半定量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TGS和PTGSsiRNA转染后48、72和96hHPA的表达,并设空白组作为对照;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干扰后SMMC-7721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TGS和PTGS两种技术在转染48h后,从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能成功干扰HPA表达;转染后72h,PTGS组HPA恢复表达,而TGS组仍保持沉默;转染后96h,两组HPA均恢复表达。Transwell小室实验表明,TGS和PTGS组HPA基因均能使SMCC-7721的穿膜细胞数减少,TGS组效果更明显。结论TGS技术沉默肝癌SMMC-7721细胞中HPA基因的能力优于PTGS技术,并使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降低。

  • 标签: 转录水平沉默 转录后水平沉默 肝素酶基因 肝癌细胞 侵袭
  • 简介:目的:探讨14—3—3β基因(酪氨酸3-加单氧矽色氨酸5-加单氧酶激活蛋白基因)对卡波氏肉瘤(Kaposigsarcoma,KS)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14—3—3β基因稳定转染入BCBL—1(HHV-8positiveandEBVnegativehumanBcells)细胞,Western—Blot检测14—3—3β蛋白的表达,最后利用Transwell法分析14—3—3β基因对BCBL-1细胞迁移的影响(设立空载体组和阴性对照组)。结果:pcDNA3.1/myc—His(-)A-14—3—3β组细胞迁移数目明显高于pcDNA3.1/myc—His(-)A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DNA3.1/myc—His(-)A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迁移数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4—3—3β基因能促进KS细胞的迁移。

  • 标签: 14—3—3β基因 卡波氏肉瘤 迁移
  • 简介:目的:构建白细胞介素7(IL-7)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共表达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感染干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目的基因IL-7克隆到含有报告基因EGFP的穿梭质粒中,然后再将构建的重组穿梭质粒转移至pAdxsi载体中,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继而在H293细胞中扩增,纯化后测定病毒滴度。结果:pShuttle-EGFP-mIL7重组穿梭质粒经酶切鉴定得到0.5kb和5.1kb2条带;pAdxsi-EGFP-mIL7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经酶切鉴定得到14K、11.8K、3.1kb、2.66kb、2.47K、1.45K、0.6K7条带;TCID50法测定纯化后的病毒滴度为2×10^10pfu/ml。结论:pAdxsi-EGFP-mIL7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

  • 标签: 白细胞介素7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重组腺病毒载体 构建
  • 简介:目的:探讨以IgH和TCRγ基因重排为标志对NHL患者临床分期的参考价值。方法: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结合限制性酶谱分析患者骨髓和淋巴结细胞DNAIgH和TCRγ基因重排的克隆性。结果:形态学无骨髓浸润的23例NHL患者发现6例(26.1%)具单克隆基因重排。结论:IgH和TCRγ基因重排作为分子标志对形态学检查不能确认骨髓浸润的NHL患者的分期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Γ基因重排 NHL TCR 患者 骨髓浸润 参考价值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近年来关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病机制中新的细胞分子受体,针对EGFR基因突变研究出的分子靶向药物是治疗NSCLC策略中成功有效的靶点途径,与传统一、二线化疗方案相比,其具有精准杀伤肿瘤细胞,对机体正常细胞损伤小,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从而延长了NSCLC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了生活质量。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提示,分子靶向药物的耐药性对其持续精准治疗的有效性构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就EGFR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基因突变及与NSCLC的关系作一综述,并探讨EGFR受体在未来NSCLC治疗领域中的前景。

  • 标签: 研究进展 基因突变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抑癌基因在其发生与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与调控细胞周期密切相关。本文基于此对几个重要的的乳腺癌抑癌基因作一综述,介绍了它们在细胞周期中的调控机制,对乳腺癌的发生及治疗的影响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 标签: 乳腺肿瘤 抑癌基因 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观察晚期肝癌患者动脉灌注人重组腺病毒p53介入治疗前后的生物学改变。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人体内微核实验检测介入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突变型p53表达及自发微核形成的改变。结果经p53基因动脉灌注介入治疗后,患者突变型p53平均表达率明显下降,和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前平均23.74%,治疗后平均1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平均微核率(MNF)与治疗前的比较(0.144%VS0.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灌注人重组腺病毒p53介入治疗晚期肝癌中的生物学研究对治疗剂量的选择、治疗效果的判断有积极的指导和监测作用。

  • 标签: 肝癌 P53基因治疗 生物学监测
  • 简介:目的研究小干扰RNA(siRNA)对bcl-2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Ambion公司提供的设计软件和试剂盒,设计合成以bcl-2基因为靶标的siRNA,通过脂质体将合成的siRNA转入A549和NCI—H460细胞株,以未转染细胞和转染bcl-2的反义药物G3139为对照,经MTF法检测siRNA对细胞生长的抑制,RT-PCR检测bcl-2mRN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和bcl-2蛋白表达,反应siRNA对bcl-2表达的抑制效应。结果siRNA组与对照组细胞存活率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5):

  • 标签: SIRNA 肺癌 细胞株 BCL-2 基因表达 细胞存活率
  • 简介:目的:筛选LuminalB型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基因。方法收集10例LuminalB型乳腺癌患者,均行DA方案新辅助化疗(多西他赛75mg/m2静滴,d1;表阿霉素80mg/m2静滴d1,21天为1周期,共4个周期),根据化疗疗效分为完全病理缓解(pCR)组(n=3)和非完全病理缓解(npCR)组(n=7)。采用人基因表达谱cDNA芯片从10例乳腺癌患者中筛选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结果pCR组与npCR组癌组织相比,上调基因231个,下调基因195个;pCR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上调的基因357个,下调的基因544个;npCR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上调基因143个,下调基因101个;pCR组与npCR组癌旁组织比较,上调基因98个,下调基因67个。pCR组与npCR组癌组织比较,筛选出6个与肿瘤有关的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CYP4Z1、FGFL6、BCAR4,下调基因为FABP4、S100B、ALPH1L1。荧光定量PCR进一步验证显示,两组mRNA表达差异的基因为CYP4Z1和BCAR4,pCR组两种基因表达均显著低于npCR组(P<0.05)。结论对局部晚期LuminalB型乳腺癌低表达BCAR4和CYP4Z1的患者新辅助治疗选择采用DA方案化疗更有可能获得pCR。

  • 标签: LUMINAL B 局部晚期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基因芯片检测
  • 简介:目的探究TXNIP的基因多态性和启动子区甲基化CpG岛、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获得TXNIP基因3′UTR多态性和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相关软件获得TXNIP启动子区序列,预测甲基化CpG岛及转录因子结合部位。结果TXNIP基因3′UTR多态性位点rs7211、rs7212和rs4755的不同基因型与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启动子区序列中甲基化CpG岛位于1763—1943bp处。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基因多态性和启动子区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 标签: TXNIP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多态性 启动子区 甲基化 转录因子结合部位
  • 简介:目的应用RevTet-Off系统,于体外观察四环素调节下凋亡素基因的表达及其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作用。方法将RevTet-Off基因调控系统的调节质粒pRevTet-Off和含凋亡素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载体pRevTRE-VP3分别转染PT67细胞,包装出RevTet-Off和RevTRE-VP3重组逆转录病毒,依次将此两种病毒感染HepG2细胞,建立整合了RevTet-Off和RevTRE-VP3重组逆转录病毒的阳性细胞株HepG2/Off-VP3。通过四环素调节凋亡素基因在HepG2/Off-VP3中的表达,AnnexinV-FITC/PI双染色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经RT-PCR证实凋亡素基因在HepG2/Off-VP3-8细胞得到了表达;HepG2细胞在无四环素环境下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1μg/mL四环素环境下的凋亡率。结论凋亡素基因经RevTet-Off系统导入HepG2细胞后,可在四环素调控下表达产生凋亡素并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凋亡素 四环素调控 逆转录病毒载体 细胞凋亡 肝癌细胞
  • 简介:目的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清中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探讨循环DNARUNX3基因甲基化对早期诊断结肠癌及其预后分析的价值。方法采集8例健康志愿者、12例结肠良性病变和52例结肠癌患者的外周血清,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8例健康志愿者中检出率为0,12例结肠良性病变患者中有2例(16.7%)为不完全甲基化,52例结肠癌患者血清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29例,检出率为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结论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异常高频甲基化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清中检出率较高,对结肠癌早期诊断与预后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结肠癌 RUNX3甲基化 循环DNA
  • 简介:目的探讨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组和对照组,AFB1组以200ug/kg体重腹腔注射AFB1,第13周、第33周和第5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并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不同时期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一组不同时段比较,随着诱癌的进行,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不仅明显高于第13周,而且亦高于第33周(P〈0.01)。其余各组和同组不同时段之间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B。组中发生肝癌的动物肝组织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率为100%(10/10),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率30%(3/10)(P〈0.05)。结论AFB,诱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CCT亚基γ基因蛋白有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肝肿瘤 CCT亚基γ基因蛋白 AFB1 大鼠肝癌 蛋白表达
  • 简介: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vector,LV)是作为目前研究最多的外源性转基因载体之一,在基因转染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例如,对细胞是否处于有丝分裂期没有特别的要求,基因转染效率高,可容纳较大基因片段等。本文就慢病毒载体系统的概述、肿瘤的基因治疗、转基因动物模型构建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慢病毒载体 RNA干扰 肿瘤基因治疗 转基因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研究细胞周期中的两个因子P16蛋白和CyclinD1,并探讨其与外阴癌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结果外阴鳞癌的阳性表达无论是病例数还是阳性指数与正常外阴皮肤、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CyclinD1的阳性表达在正常外阴皮肤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外阴上皮内瘤变和外阴鳞癌之间比较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外阴鳞癌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外阴上皮内瘤变间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Ⅰ+Ⅱ期肿瘤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Ⅲ+Ⅳ期(P<0.05),而CyclinD1低于Ⅲ+Ⅳ期(P<0.05)。高、中分化的肿瘤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P<0.05)。而CyclinD1显著低于低分化组(P<0.05)。而且P16蛋白的阳性表达与CyclinD1的阳性表达有一定的负相关性。结论良性病变中P16蛋白的失活不明显。而在癌变后,P16蛋白的失活明显,且随着恶性程度的增加,表达越下调。相反,CyclinD1是细胞增殖的促进因子,在外阴癌变后,CyclinD1表达明显增加,促进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CyclinD1和P16蛋白呈负相关。

  • 标签: P16蛋白 CYCLIN D1 外阴鳞癌
  • 简介:目的研究C02对宫颈癌Hela细胞株CDK9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其在癌细胞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将宫颈癌Hela细胞株随机分为3组:A组Hela细胞株在压力为8mmHg的纯C02下通气4h,培养24h;B组Hela细胞株在压力为8mmHg的纯C02下通气4h,培养120h;C组Hela细胞株未进行C02处理,细胞株置于常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120h。采用RT-PCR法检测A、B、C组宫颈癌Hela细胞CDK9mRNA的表达。结果A、B组与C组比较,A、B组CDK9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B组与A组比较,B组CDK9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A组下调更显著(P〈0.01)。结论宫颈癌Hela细胞CDK9基因在C02作用下受抑制出现表达下调,且随C02作用时间越长,CDK9基因相对表达量降低越明显。

  • 标签: RT-PCR 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9 宫颈癌细胞 基因表达
  • 简介:目的:探讨p53家族新成员p63及p73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不同病理分级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66例不同病理分级胶质瘤p63及p7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置换一抗的空白对照组比较,并同时进行组间对照。结果:p63及p73在66例脑胶质瘤患者中明显表达,p63表达阳性率为42.42%,p73表达阳性率为31.82%。组间对照:p63组Ⅱ~Ⅳ级与I~Ⅱ级比较P<0.Ol:p73组Ⅲ~Ⅳ级与I~Ⅱ级比较P<0.05,Ⅱ—Ⅲ级与I~Ⅱ级比较,x^2=2.268,P>0.05。结论:p63及p73作为p53家族的新成员可能是候选的抑癌基因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P63基因 P73基因 基因表达 免疫组化 检测
  • 简介:C-erbB-2是近年发现的与细胞增殖有密切关系的基因,它的表达状况与多种肿瘤的临床意义有关,C-erbB-2基因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已倍受关注,但该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价值还有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贲门癌组织中C-erbB-2基因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临床资料了解C-erbB-2基因蛋白表达的预后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104例贲门癌组织中C-erbB-2基因蛋白表达的状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贲门癌组织中C-erbB-2基因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及细胞膜,其癌组织的阳性率为55.8%(58/104),其中弱阳性率为20.2%(21/104),强阳性率为35.6%(37/104)。C-erbB-2基因蛋白过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PTNM分期密切相关。结合随访资料分析表明C-erbB-2基因蛋白的表达与预后有关,C-erbB-2基因蛋白强阳性表达者预后差。C-erbB-2基因蛋白表达阴性及弱阳性组1、3、5a的生存率分别为83.2%、35.5%、24.5%,而C-erbB-2基因蛋白表达强阳性组1、3、5a的生存率分别为50.0%、31.7%、21.4%。两组生存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erbB-2基因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浆膜是否受累及食管是否受累均无关。C-erbB-2基因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也无关。结论:C-erbB-2基因蛋白强阳性表达者与病变的进展及预后呈负相关。认为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C-erbB-2基因蛋白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有助预测贲门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C-ERBB-2基因蛋白 贲门癌 基因表达 细胞增殖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胃癌P53基因表达情况,协助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法,对不同类型胃癌进行对比检查。结果:胃肝样腺癌P53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胃癌。结论:检查胃癌,尤其是胃肝样腺癌P53基因表达,给临床的治疗及判断病人预后提供了重要指标。

  • 标签: 胃癌细胞 不同类型 胃肝样腺癌 P53基因表达 肿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DDR1基因的表达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DDR1基因在20例术后早期复发肝癌、20例非术后早期复发肝癌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DDR1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组织(60.0%VS20.0%,P<0.05),DDR1基因在术后早期复发肝癌组的表达高于非术后早期复发肝癌组(80.0%VS40.0%,P<10.05),DDR1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乙肝表面抗原、Edmonson分级无关(P>0.05).结论DDR1基因与肝癌的术后早期复发密切相关,DDR1基因高表达有可能促进了肝癌的早期复发和侵袭转移,可以作为肝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 标签: DDR1 肝癌 早期复发 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