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使用滴眼剂对眼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 11月 -2018年 11月诊断为药物毒性角膜病变患者 46例 60眼,观察统计患者发病时局部用药的情况,包括用药总数、用药频率、用药时间以及角膜病变的临床表现作分类统计,对明确诊断者,停用原有滴眼药物,使用低角膜毒性药物及无防腐剂的滴眼液,治疗后统计不同类型角膜病变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且使用时间较长,药物毒性角膜病变有点状角膜上皮混浊、丝状角膜炎、弥漫性角膜上皮混浊、假树枝样角膜病变。患者 60眼的平均用药种类为 3.0±1.0,平均用药频率 10.2±2.4 次 /d,平均用药时间 21. 5±8. 4d。经治疗后,总治愈率为 92.9%。结论:角膜的毒性损害与药物种类、药物使用时间和频率有明显的关系,药物种类越多、使用时间越长、频率越高,眼表的毒性损害越严重。

  • 标签: 滴眼剂 局部用药 眼表毒性
  • 简介:摘要局部麻醉药(localanesthetics)是一类能可逆地阻滞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在神经组织或在邻近神经组织的区域内使用时,使有关神经支配的部位出现短暂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消失的药物。通过麻醉效能、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和感觉/运动差异阻滞探讨局部麻醉药的临床药效特征。

  • 标签: 局部麻醉药 药效 特征
  • 简介:自1980-05~1999-12我们收治了经根治性手术治疗后局部复发的直肠癌患者40例,对其中30例施行了再手术,现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2~75岁。1.2前次手术的术式及Dukes分期前次切除术14例,腹-会阴联合根治术(Mile手术)11例,局部切除吻

  • 标签: 直肠癌 局部复发 再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壶腹周围肿瘤行局部切除术,经十二指肠切除18例,经胆总管下端切除2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3/20),3例患者分别为:1例胆漏,1例胰瘘,1例切口感染,均对证处理治愈。良性肿瘤患者随访率60.0%(3/5),其中1例17个月因其它疾病死亡,2例患者术后67个月后仍健康存活。恶性肿瘤患者随访率80.0%(12/15)例。其中生存1年为6例患者(40.0%),生存2年为4例患者(26.6%),生存5年为2例患者(13.3%)。结论局部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适用于非胰头起源的壶腹周围肿瘤或高度怀疑恶变的病例。

  • 标签: 肝胰管 壶腹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将详细论述各种类型局部麻醉辅助药物在近些年的应用进展,为麻醉药物在临床上的更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

  • 标签: 麻醉药物 辅助药物 神经阻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局部麻醉是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 给药后患者意识并未完全消除, 但局部痛觉会暂时消失。待药效消除, 患者神经功能则恢复完全。较全身麻醉而言, 局部麻醉安全性相对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 局麻药物同样可引发一定的不良反应, 严重者甚至可造成死亡。因此在局麻药物的选择中, 需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 慎重考虑, 以提高麻醉安全性,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局部麻醉方法,局部麻醉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 研究大鼠吡罗昔康局部给药的药物传递和机理。方法 大鼠分别局部给药和口服4mg吡罗昔康后,用HPLC法测定局部给药部位的皮肤、肌肉、关节和血液的药物浓度。结果 口服给药后,TjointPlasma和TmusPlasma比值保持恒定,大部分的时间其值介于006和02。比较而言,局部给药后,TjointPlasma和TmusPlasma比值分别介于02到126和189到54之间。比值远远大于口服给药。结论 数据表明局部给药后,到达局部深层组织的吡罗昔康来自于药物的直接渗透;当药物的靶向部位在局部局部给药优于口服给药。

  • 标签: 药物动力学 吡罗昔康 口服给药 局部给药
  • 作者: 杨兴康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人民医院四川凉山615700)【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40-02近年来,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业余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再者,由于网络的普及,导致部分青少年缺乏一定的运动锻炼,不管是剧烈运动还是运动量过少都有可能引发骨折的风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许多人对骨折症状以及处理措施缺乏科学合理的认知,一旦处理不当,便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外伤性疾病,倘若救治不及时,甚至会导致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摔倒或者碰撞后,身体出现不适时,要立即就医治疗,养成良好的保护意识。1什么是稳定骨折和非稳定骨折?通常情况下,稳定骨折和非稳定骨折是根据患者出现骨折状况之后,根据骨折的实际程度进行区分的,稳定骨折通常指的不完全骨折或者是经过复位固定之后,不容易在发生骨头移位情况的完全性骨折,其特点是:较为容易进行复位和固定,愈合程度较好,而且极少会出现畸形愈合以及不愈合的情况。如,青枝骨折、嵌插骨折以及压缩性骨折等。较为常见的如单根肋骨骨折、远节指以及趾骨折等。非稳定性骨折主要指的是经过复位固定之后容易引发再次移位的骨折,被称之为非稳定性骨折。其特点是:复位和固定比较困难,且愈合较差,很有可能会出现畸形愈合以及不愈合的情况,应当加强对此类问题的重视,且定期进行复诊。如斜形骨折、多段骨折、粉碎性骨折等。较为常见的有挠骨双骨折、第一掌故基底部骨折合并掌腕关节脱位等。当出现骨折后,会有强烈的疼痛感,只要稍微施压,一旦触碰,便会疼痛感,此外,受伤部位会出现肿胀,之后便会出现青紫色或者逐渐失去血色,此外,受伤部位的肢体逐渐变短,且触摸以及观察都能够察觉到不正常的情况,与正常肢体相比,有着明显的异常。2稳定骨折与不稳定骨折之间有什么区别?在现实生活当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部分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没过多久,便会出现移位的情况,心理会出现诸多疑问,觉得别人动一次刀,为什么自己却动两次刀,心里会觉得是医生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都是由于骨折的稳定性有所不同导致的。在临床医学上,骨折主要分为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稳定骨折的折断端,经过手法进行复位,在此处不容易发生移位,通常情况下,在骨折进行愈合之间不会出现伤处移位的情况,逐渐愈合之后,也不会出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治疗直肠癌患者时,需要对患者的一些特殊的环境情况进行有效认识,一阶段的直肠癌治疗活动结束之后,治疗对象可能会产生直肠癌局部复发的情况,整体治疗效果随之变差,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比较多样,患者会产生便秘、下腹部绞痛以及出血等症状。手术难度极高,如果手术处理的方法不合适,患者还会形成新的创伤。现根据处理直肠癌局部复发问题的经验,提供科学的外科治疗建议。

  • 标签: 直肠癌 局部复发 外科治疗 治疗方法
  • 简介:鼻咽癌即使经过及时、正规的根治性放射治疗或综合放、化疗,也可能出现鼻咽、颅底及咽旁间隙的复发[1]。放疗后局部复发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2,3],10%~30%鼻咽癌患者根治剂量放疗后可在局部复发[4~7]。局部复发鼻咽癌的治疗非常困难,其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放射治疗[2,3]。

  • 标签: 鼻咽癌 质子治疗 护理